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我国白羽肉鸡业发展趋势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1-08  

我国白羽肉鸡产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经过近30年的努力,已成为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最迅速、最典型的行业,是世界三大白羽肉鸡生产国之一,鸡肉产品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肉食品中唯一能够大量出口创汇的行业。近20年来,白羽肉鸡产量以年平均5-6%的速度持续增长。鸡肉的人均消费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每人每年3.4千克增加到2007年每人每年8千克,城乡居民鸡肉消费占整个肉类消费总量的19%- 22%。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肉鸡业进入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比较我国肉鸡业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探讨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1 适应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类型

世界肉鸡业广义上主要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市场需求。第一,新型的发展中市场,需要高繁殖性能的种鸡,较快的肉鸡生长速度,较低的上市体重(<2 Kg);第二,重视商品肉鸡性能,兼顾出肉率,对繁殖性能要求不高;第三,深加工型,强调商品肉鸡性能,特别注重产肉量。随着我国集约化、规模化和高度专业化的肉鸡生产体系的初步形成,我国肉鸡业目前正处在第一种类型和第二类型并存的时期,即高繁殖性能常规型和产肉型同时存在。但对于一条龙企业而言,屠宰率每提高1%,其价值相当于每套父母代种鸡要多生产12只鸡雏。假设每套父母代生产130只商品雏,商品肉鸡平均饲养到2.5Kg时屠宰,每公斤活重9元,如屠宰率提高1%,则每套父母代所产商品雏共增加利润29.25元(130×2.5×9×0.01)。若每只商品雏鸡单价2.5元,屠宰率提高1%其价值相当于每套父母代要多生产12只雏鸡(29.25/2.5=12)。所以,重视商品肉鸡的生产性能,提高出肉率和酮体品质,是我国肉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 改善鸡舍条件,努力推动肉鸡业产业升级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我国肉鸡业的发展应该借鉴世界的先进经验,不断向现代化、规模化的目标迈进。我国现代肉鸡产业中,既有大规模的大型一条龙企业,但大部分是鸡舍简陋、设备简易的中、小型饲养户,肉鸡产业主要的经营模式为“公司 + 农户”。

无论大规模的一条龙企业还是小型的饲养散户,我国鸡舍条件普遍很差,主要表现在: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不愿意对鸡舍建筑过多投资,造成鸡舍密闭性差,漏风、漏雨;墙体隔热和保温效果不好,耗电费能,运行成本高。夏季鸡舍热应激指数(鸡舍内华氏干球温度+鸡舍内相对湿度)超过160,鸡只减少采食量,增加饮水量,生产性能降低,经常出现热死鸡现象;冬季热量通过屋顶散发,鸡舍温度没有保障,仅能通过降低鸡舍通风量,来维持鸡舍温度,结果鸡舍内氨气浓度超过120ppm,鸡只上呼吸道粘膜受损,抗病能力下降,加上鸡舍漏雨,寒冷潮湿条件使各种病菌更加活跃,增加了鸡只发病几率,致使许多鸡场在冬春季节,频繁发生呼吸道疾病,造成种鸡生产性能大幅度降低,商品肉鸡死淘增加,出栏日龄提前,产肉量减少,生产效率降低。

多年来,大家一方面抱怨我国养鸡条件差,鸡越来越难养,但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搞所谓的“低成本”扩张,忽视养鸡硬件条件的建设。使我国肉鸡产业长期处于“低成本扩张 -> 鸡舍条件差 -> 鸡容易得病 -> 生产性能低 -> 产量不够 -> 再低成本扩张”的恶性循环。

欧、美养鸡特别重视对鸡舍建筑的一次性投资,保证鸡舍的环境条件,减少饲养过程中的能量浪费,降低运行成本。无论是大型现代化鸡场还是家庭农场,鸡舍的密封、隔热、保温都做得相当好。在北欧,鸡舍墙体为镀锌板夹8cm保温板墙体,屋顶暴露在外的面积大,因此,屋顶保温甚至比墙体更重要,屋顶保温层11cm以上。与北京处在相同纬度的欧美地区,鸡舍无供暖设备(或仅仅配备补充热源),无降温湿帘系统,鸡舍环境条件仍然很好。

随着我国肉鸡业的不断发展,肉鸡业进入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已摆脱了单纯量的限制,到了需要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的时期。因此当前应该把改善鸡舍条件提到议事日程,通过对现有鸡舍的改造,不断改善鸡舍隔热、保温效果,为肉鸡饲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避免条件性(温度、湿度)致病菌感染,保证鸡群健康。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净化我国养鸡的大环境,推动我国肉鸡业的结构优化和总体素质提高。

3 加快肉鸡业自动化、信息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1998年至2004年,中国平均工资年增长率在8%到12%之间,据估计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将在5至8年之后消失。依靠设备自动化养鸡必定是我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在整个肉鸡产业中,实现人管理设备,设备养鸡,鸡养人的理念,即“人→ 设备→ 鸡”。

在欧、美等肉鸡产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实现了从孵化到屠宰、包装全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具体体现在鸡舍的发电、供水、供料、光照控制、种蛋收集全部自动化。每人可饲养30000套父母代种鸡;每人每天可管理四栋12×150m的鸡舍,平均每人每天可饲养商品肉鸡12万只;屠宰加工厂,从鸡舍抓鸡,到分割、包装全自动,每周屠宰规模为100万只的肉鸡加工厂,只有职工1200人。然而,在我国肉鸡的生产效率要低许多,主要表现在:第一,劳动用工多,国内每人可饲养父母代种鸡3000-5000套,饲养商品肉鸡,一人仅负责一栋鸡舍,人均养鸡很难超过15000只;第二,饲养密度低,欧美种鸡饲养密度可达7只/m2 ,国内5-6只/m2;商品肉鸡每平米产肉量国内25-28千克,欧美36-48千克;第三,生产性能低,通过多用人,细化管理,我国种鸡生产性能与欧美差别不大,但商品肉鸡的生产性能与欧美有巨大的差距。

肉鸡产业自动化,首先要实现鸡舍环境控制的自动化,使养鸡不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增加饲养密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鸡只应激,大大降低发病的概率,充分发挥遗传潜能,提高生产性能。无论饲养种鸡还是商品肉鸡,鸡舍内都应安装环境控制系统,使其与鸡舍的供暖系统、水帘降温系统、光照系统、风门等相连接,根据鸡舍的温度、湿度、压力等环境参数的变化,实现鸡舍横向通风、混合通风和纵向通风的自动转换,实现鸡舍供暖和降温系统的自动开启和关闭。鸡舍环境控制系统通过Internet平台,使管理者随时都可掌握和调整鸡舍环境参数,如鸡舍温度、湿度、风速和通风量等,此外其报警系统,具备高温、低温、停电报警功能,并与管理者的手机直接连接,可大大增加生产的安全性。

然而,鸡舍的环境控制自动化绝不只是购买一个控制器就能实现的事情。首先,做好鸡舍的密闭和保温是实现鸡舍环境控制自动化的基础。其次,还需要有准确执行指令的配套设备和机械系统。国内有许多鸡场都安装了所谓的环境控制系统,但真正能很好使用的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⑴环境控制系统本身质量不过关,运行不稳定;⑵设计不合理,进风口大小与排风扇的容量不匹配等;⑶风门、拉线等辅助设备质量差,无法正常运行;⑷人员培训不到位,不能正确使用环境控制系统。只有改变观念,认识环境自动控制的重要性,加强硬件和机械系统的投入、管理与维护,才能更好地使用环境控制系统。

我国肉鸡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饲养自动化有了一定的基础,规模化鸡场基本上能实现喂料、供水和光照控制的自动或半自动。未来肉鸡产业自动化,在种鸡方面优先考虑使用自动产蛋箱,实现种蛋的自动收集。商品肉鸡的饲养的方向,将会是规模化、专业化和高度自动化的大型肉鸡企业或家庭农场逐渐取代设备简陋的散户,提高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

4 重视商品肉鸡生产,提高肉鸡生产性能

整个肉鸡产业链上,商品肉鸡饲养是现代肉鸡生产体系的主体和基石,所创造的产值最多。肉鸡育种所取得的进展,通过曾祖代、祖代、父母代传递到上百万倍数目的肉鸡上得以体现,商品肉鸡的性能反映着整个肉鸡生产体系的效率。我国肉鸡产业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商品肉鸡生产性能低。

我国肉鸡产业长期以来,只重视种鸡的饲养管理而忽视商品肉鸡的生产性能,具体表现在:在品种选择上,一套父母代能生产多少商品雏成为品种选择的唯一指标,商品肉鸡的性能则不在考虑之列。美国泰森集团旗下的科宝公司拥有的Cobb500,是目前世界上所有肉鸡同类品种中饲料转化效率最高、增重速度最快、产肉量最多的品种,深受我国广大商品肉鸡饲养户和屠宰加工场的欢迎,表1列出了Cobb500在我国田间试验的结果,Cobb500饲养到46日龄平均每只节约饲料330克,最终每只鸡可多赢利1.85元,由此可以看出肉鸡生产性能之重要。在硬件条件上,鸡舍建筑条件最差、设备最简陋的鸡舍一般用来饲养商品鸡;在技术上,龙头企业主要以农户“放养”为主,对肉鸡的饲养技术研究不够,以至于自养或放养后,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商品肉鸡生产性能较低。有关肉鸡营养需要,基本上直接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大型企业都缺乏结合生产实际的研究。

表1:46日龄肉鸡性能比较

 

品种
鸡数(只)
体重(Kg)
成活率(%)
FCR
出成率(%)
胸肉率(%)
科宝-500
429250
2.355
91.6
1.91
91.3
22.67
XX
257550
2.291
87.1
2.05
90.5
20.91

 

 

5 走深加工的道路,走品牌之路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收入的提高,鸡肉的消费形态呈多样化增长,我国鸡肉产品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整鸡―分割鸡―深/精加工品―熟食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肉类科研机构和养禽企业开始注重对禽肉制品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研究,加工程度由初加工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分割产品越来越多,相继推出了鸡肉火腿肠、鸡肉松、鸡肉串、各种分割禽肉等高附加值的产品。

促进加工业发展,是形成肉鸡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拉长产业链条的重要途径,并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大鸡肉产品转化增值的力度。欧美国家80%的鸡肉为加工产品,30%以上是深加工产品。据估计,肉鸡深加工每进一步产品价值就增加约20%-40%,而我国肉鸡深加工只占5.8%,大有发展潜力。肉鸡上屠宰加工线之前,美国由于饲料价格及规模效应的因素,生产成本低于中国,但上屠宰线后,因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使得肉鸡成本反而低于美国。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深/精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是我国鸡肉精细加工品和熟制品夺取肉鸡国际市场份额的重要法宝。因此,我们要以肉鸡企业集团化为基础,综合运用资源,大力发展肉鸡深加工,研发和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促进鸡肉消费增长。

品牌经营是我国肉鸡行业要取得突破的必经之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鸡肉产品时更加看重品牌,在食品安全质量凸现的今天,品牌战略昭示了生产企业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是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结合的体现,好的品牌不仅在规范市场中起到了良好的效应,而且会大力拉动产品消费。

6 实现行业内的规模经营和行业间的纵向整合

目前,由于我国肉鸡产业极为分散,行业集中度比较低,抗风险能力也较弱。例如,我国肉类行业有3万多家畜禽定点屠宰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31家,在数量上仅占10%不到。而美国前10家特大型肉鸡公司,其总体市场份额已超过72%。因此我国肉鸡行业整合高峰还没有来到,龙头企业在行业整合过程中发展空间巨大。

肉鸡饲养是饲料—养殖—屠宰—肉制品产业链中最薄弱的一环,肉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大起大落,在产业发展的低谷期,经营者就会纷纷将养鸡场卖掉,这为收购、兼并带来机会。与此同时,由于饲料价格上涨,相对较小的养殖企业很可能无法消化原料涨价压力而经营趋于恶化,也为龙头企业下一步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整合行业资源埋下伏笔。

在我国,单独的养殖风险很大,需要有相关的产业链作为依托。由于最近两年国际资本和国内游资不断涉足我国肉鸡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必将加剧行业内的规模经营和行业间的纵向整合。尤其是具备终端控制力的企业进军鸡肉市场,其撼动力非同凡响。

7 肉鸡业的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鸡肉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物美价廉的优质肉类,其高蛋白质、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一高三低”营养特点,使其成为健康的肉类食品。目前,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对高脂肪、高胆固醇含量的红肉消费加以节制,换之以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含量的白肉(主要是鸡肉),鸡肉成为最受欢迎的肉类食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安全、健康消费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鸡肉消费必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随着玉米、豆粕价格上涨,国内饲料价格较2007年上半年上涨了30%,加上燃料、人工成本的增加,国内肉类生产成本增加了35%,使鸡肉价格的比较优势就显露出来,这也是鸡肉消费占肉类消费比重之所以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鸡肉消费占肉类消费比重仍然较低。例如,日本人均年消费量达40公斤以上,鸡肉占肉类的47%,美国人均年消费量达50公斤以上,鸡肉占肉类的40%。我国肉鸡虽然发展比较快,但是人均年消费量仅有8公斤,鸡肉占肉类消费总量的19%左右,因而鸡肉消费仍有上涨空间。

然而,我国肉鸡产业最近几年的大起大落,令企业家和行业从业者心有余悸。如何突破行业周期性波动,保持肉鸡市场的平稳发展,一直是业内人员关注的焦点。目前影响我国养鸡业发展最大的因素依然是疾病,因疾病造成的损失估计占总产值的20%以上;产品质量、食物安全,对肉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目标;由于动物福利主义的要求,还将增加额外的消费需求,如:对肉鸡的饲养密度或种鸡的限制饲喂等要求;目前颇受争议的转基因技术(GMO)也将对肉鸡生产技术的使用产生影响,比如转基因大豆的禁用,会导致全球饲料价格的上涨而引起整个肉鸡行业的成本上升;鸡肉进口对肉鸡业产生巨大冲击,希望政府增加进口鸡肉的透明度,以便国内肉鸡企业,及时调整计划,否则,也容易造成肉鸡业过度的起伏波动。

现代肉鸡的生长速度是20世纪初的3倍,生产1815g鸡肉,饲料消耗仅为原来的1/3。表2是美国Simmons Foods, Inc.肉鸡公司2006年的肉鸡性能,该公司是排名全美前17位的肉鸡公司,饲养品种Cobb500,拥有169个肉鸡场(963栋鸡舍),其中80%为合同饲养场,公司每周屠宰量为290万只。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肉鸡性能无论增重速度、成活率,还是饲料转化效率与美国有较大的差距。如果能达到欧、美国家的生产水平,在现有的规模上,我国产肉量将至少增加15%,饲料消耗减少10%以上。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