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饲养管理» 正文

种猪育种技术要走自主创新之路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1-08

  中国生猪去年总产量达6.67亿头,按照生猪养殖企业年均出栏200万头计算,需要300多个这样的企业才能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年出栏生猪200万头的生猪养殖企业屈指可数,可见中国生猪市场潜力巨大。即便如此,我国的种猪繁育工作却还停留在国外引种阶段,谈不上自主创新,更谈不上超越。这样做的长期后果就无法超越国外的发展水平,并导致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

  在前不久召开的首届“加美博士论坛”上,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李学伟、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路生、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贺东生等专家学者,就当前我国种猪配套系选育技术、种猪育种技术、疾病控制等方面问题作了专题发言,寻求中国种猪育种技术走向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推动中国猪业健康发展。

种猪配套系选育要明确方向

  新品种审定规范要求血统来源基本相同,有明确的育种方案,至少经过4个世代的连续选育,核心群有4个世代以上的系谱记录;体型、外貌基本一致,遗传性比较一致和稳定,产仔数变异系数在20%以下。

  配套系审定规范包括:由3个以上专门化品系组成,包括父系和母系,有固定杂交组合及相应的商品名称;每个母系的基础母猪达到300头以上,每个父系的基础公猪达到100头以上,且3代之内没有亲缘关系的家系应有5个以上;母系和父系必须经过申请单位本身4带以上的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遗传资源鉴定规范包括:血统来源基本相同,分布区域相对连续,与所在地自然及生态环境、文化及历史渊源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未与其他品种杂交,外貌特征相对一致,只要经济性状遗传稳定;具有一定的数量和群体结构,母猪数量200头以上,公猪20头以上,家系数量不少于4个。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李学伟建议,在猪配套系选育技术方面,企业要强化持续选育工作,明确育种目标,要认识到猪种改良是一个系统工程,猪种改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要选育专门化品系和配套系,高效配套生产优质商品猪。

企业要紧抓机遇创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路生认为,企业是种猪创新的主体,也是主要受益者。面对潜力巨大的种猪繁育市场,相关企业要抢占市场先机。

  首先,企业的认识、政策和规划是能否实现种猪培育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直接从国外引进种猪,这可能不需要太多的技术人员支撑,但这种做法到一定阶段时将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其次,育种群体的规模和水平也很重要。例如,在500头猪中选1头最好的与在50万头中选100头最好的,效果完全不同。50万头中排名第一千的甚至会比500头中排名第一的好很多。可见,育种群体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育种水平的高低。

  再其次,育种技术也是制约我国种猪改良的因素之一。例如,我国的育种目标是多生、少死、快长、优质、低耗。当前,国际上多生、快长的问题已经解决,我们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其他如时间消耗、肉质、抗病等问题仍是国际同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我国种猪企业的发展机遇。

更新观念做好种猪疾病防控

  目前,种猪疫病防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猪场规划、饲养管理、环境控制与疫病防控脱节;缺乏建立整体防疫体系的意识,疫病防控不够科学;种猪“保健”缺失、滥用;平时不做定期检测、发病不做确诊;重设备硬件轻试剂、培训交流;检测目的不明、试剂不规范、检测结果失真等。

  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贺东生说,针对上述问题,在种猪疫病防控方面,首先,要转变意识更新观念。养殖场(户)要认识到,疫苗不是所有疫病的救世主,药物不是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规模化种猪场疫病防治要从引种、饲养、营养、环境、管理、卫生等方面着手。其次,养殖场(户)要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引种时进行隔离检疫,将疫病拒于种猪场之外;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饲养生产的各个环节;降低种猪场内病原菌的污染,减少种猪场疫病发生几率。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