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中心研究员严卫星表示:“提高乳制品质量重在加强食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监管,不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检测方法上。”
奶粉检测:技术漏洞监管堵
提高乳制品质量不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检测方法上
■本报记者 甘晓 实习生 温超
3月28日,荷兰高端奶粉品牌美素丽儿被曝光将来路不明的进口奶粉拆包分装,再掺入已经过期的奶粉,同时还将价格便宜的2、3段奶粉掺入1段奶粉中。该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乳制品质量的担忧。
蛋白质是乳制品的重要营养成分,通过技术手段检测乳制品中蛋白质含量便成为衡量乳制品质量的核心。不过,经《中国科学报》记者调查,目前国标采用的检测方法无法准确检测出乳制品中蛋白质的种类,“美素丽儿”事件正是钻了检测技术的“空子”。
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严卫星表示:“提高乳制品质量重在加强食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监管,不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检测方法上。”
国标存漏洞
早在1985年,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便提出了“凯氏定氮法”来检测蛋白质。
该方法通用性强,测定费用低廉,要求设备简单,准确度较高,因此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严卫星认为:“在食物背景干扰不一的现状之下,不失为一种经典的蛋白质测定方法。”
不仅如此,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楠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我国开展食品质量监管,只有采用国标检测方法得到的检测结果,才能作为执法部门行使法律的依据。”
但从科学上看,“凯氏定氮法”的原理是通过测定样品中总氮含量,间接计算出蛋白质含量。通过该方法测定出的蛋白质被称为“粗蛋白”,氮的来源有可能是真蛋白质、乳制品中正常含有的非蛋白质类化合物,也极有可能来自人为故意添加的有害含氮物质。
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皮革奶事件中,不法商人正是通过人为添加氮含量高的物质,使整个乳制品蛋白质含量“看上去”达到标准。
新方法遇新问题
2010年,卫生部颁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特别指明了国标的适用范围,即“本标准不适用于添加无机含氮物质、有机非蛋白质含氮物质的食品测定”。
同时,针对目前已知最可能非法添加的三聚氰胺和皮革水解蛋白,标准还额外添加了专门的检测手段,用于排除这两种违禁物的添加。看上去,这似乎能弥补国标存在的漏洞。
不仅如此,基于不同原理的乳成分快速检测仪也陆续上市。2009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长春吉大·小天鹅仪器公司联合研发出纯牛奶、奶粉蛋白质快速检测仪,主要用户为乳品收购和加工企业。
该公司技术人员高德江告诉记者:“检测仪不受三聚氰胺、尿素等非蛋白质氮的干扰,仅耗时5分钟。”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侯彩云曾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快速检测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及设备开发研究”。她认为,快检技术已经成熟,何时进入百姓家则取决于市场需求。
然而,奶粉中真正的营养物质是酪蛋白、乳清蛋白及少量脂肪球膜蛋白,经过补充的检测手段仍然无法将这三种蛋白与其他蛋白区分开。
“此次美素丽儿奶粉的生产商也是利用这一点,用过期奶粉和低品质奶粉骗过检测技术。”刘楠说,“现有的检测方法无法区分这些变质的蛋白质。”
加强监管和自律
实验室中测量各种“真蛋白”成分其实不成问题。例如,“MALDI-TOF-MS”法(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就能进行精准测量。电化学方法也能通过分子量的不同来区分蛋白质种类。
不过,实验室方法的推广受到成本的限制,如使用“MALDI-TOF-MS”测量一次样品需要人民币近千元。
在严卫星看来,最近几年发生的奶粉质量安全事件表明,各种检测方法都存在相应的优缺点,科学上并不存在所谓“最佳”的蛋白质检测技术。
他认为:“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检测方法上,应加强食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监管。”
近年来,工信部一直在推动建立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倘若能将该体系完善并实现全国联网,违法成本将大大提高。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法商人便会对造假有所权衡。”严卫星说。
同时,刘楠也指出:“除了加强监管外,食品工业是道德行业、良心行业,还须依靠整个行业和各企业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