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养殖业中氨气的防控措施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03-22
我国大多数的畜禽圈舍是自然通风的开放舍,要控制舍内氨气的排放量,必须对舍内氨气的排放量进行准确的测量,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对氨的浓度或含量进行监测,一方面,可以及时控制舍内氨浓度,降低氨导致疾病的发生率;同时又可以保证舍内氨的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另一方面,研究规模化养殖场在不同季节、地区、畜禽生长阶段的氨气浓度情况,分析氨气排放因子基础数据,可以为评价环境调控效果、科学估算舍内氨气排放量及其环境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当前较为简便、高效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氨气敏电极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法、红外光声谱法和电子鼻定量识别法等。通过现代工程学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无需耗费过多人力物力,即可实现对畜禽养殖舍中氨浓度进行精确的实时监测,为有效控制舍内氨浓度提供数据支撑。
1、改善养殖环境
猪舍选址要地势高、干燥、通风、向阳、排水排污方便。Kempen报道称,使用4%坡度的斜坡地面与漏缝地板相结合,使粪尿分开,每天清粪一次,可减少 65%~80%的氨排放量。猪舍中常铺设锯末、稻草等垫料,既能保湿、除臭,又能减少氨的排放。Groenestein 发现锯末垫草生态系统可以使氨气的排放量减少50%以上。
家禽养殖尽量采用高床饲养与传送带清粪系统相结合,以减少舍内氨气浓度。申李琰等测定了有传送带的层叠式立体笼养鸡舍中的NH3浓度,发现3~6周龄肉鸡舍中,秋季氨浓度平均为0.66mg/m3,冬季平均为0.75mg/m3,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家禽垫料中添加产酸益生菌,可以有效降低禽舍中总NH3的排放,并且不影响鸡的生产性能。
2、调节饲料成分
畜禽舍中NH3主要是由排泄物中的含氮物质降解产生,这些含氮物质有99%来自于饲粮,因此可以调节饲粮成分以减少氨气排放。研究表明,降低饲粮中粗蛋白水平,添加与动物机体相适应的合成氨基酸是降低畜禽舍内氨气排放的有效措施。经研究发现,育肥猪饲粮中粗蛋白从15%降至12%,虽不能改善猪粪气味的浓度与强度,但每降低1%的饲粮粗蛋白可减少9.5%的氨排放。
饲粮中添加酶制剂、益生菌等添加剂,提高肠道酶活性,加快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进而减少排泄物中的含氮物质来降低舍内氨排放。由于猪舍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尿液中尿素的降解,因此可以在饲粮中添加硫酸钙、氯化钙或苯甲酸钙来降低尿液的pH,减少氨的产生。研究发现,用苯甲酸钙代替生长肥育猪饲粮中的碳酸钙使粪尿中氨的含量减少了37%。脲酶是催化尿素产生NH3的重要物质,因此可以在饲粮和粪便中添加脲酶抑制剂来降低脲酶的活性,以减少氨的产生。
3、处理排泄物
考虑到氨的排放主要来源于畜禽的排泄物,因此可以直接在粪便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抑制腐败微生物生长或中和、吸附排泄物中的氨气。或者,通过对排泄物进行生物处理来降低氨的排放。研究发现将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等接种到鸡粪中,可有效降低氨的排放。由于鸡粪中有大量未消化的含氮营养物质,因此也可以通过堆肥发酵加工处理使其变为饲料,喂猪、养鱼,既能提高养殖效益,又能减少污染。
4、日常管理
加强畜禽养殖日常管理,主要有以下3方面建议:
①养殖人员要按时清扫畜禽舍,及时清理排泄物和料槽周围洒出的饲料,减少舍内有机物发酵产氨。
②封闭潮湿的环境,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氨气产生速度加快,因此饲养过程中要注意舍内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保持舍内的环境干爽整洁。
③控制适宜的饲养密度,密度过高会导致舍内氨气浓度升高,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保育猪建议0.5m2/头,育肥猪建议1~1.5m2/头。笼养鸡的养殖密度要根据生长阶段和季节变化进行适当调整,通常笼养育成鸡建议0.05m2/只。规模化的养殖场可以合理运用新型氨氮检测技术,对舍内氨的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控。
随着养殖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降低畜禽舍内NH3的浓度将不是简单的将NH3排出舍外,而是思考如何从根源上切断氨的产生,如何减少排泄物中含氮物质的量。根据畜禽养殖过程中氨气产生的来源,降低畜禽养殖过程中氨的排放,可考虑从 4 个方面着手:①减少粪尿中含氮物质的排放; ②减少粪尿的接触;③调节粪尿和垫料的pH;④降低微生物脲酶活性。
针对这些方面,可通过调整饲粮的成分,如降低粗蛋白含量,增加与生长相适应的合成氨基酸来促进畜禽对含氮物质的消化、吸收;使用传送带或漏缝地板使粪尿分开;畜禽饲粮中添加酸性物质,或者结合微生物发酵技术的现场应用降低其pH;使用脲酶抑制剂阻止尿素的分解等措施来实现氨的减排。相信随着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不断创新,结合先进的畜禽舍内氨浓度监测设备,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将更加绿色环保、健康。
作者:宁良川 宝来利来饲用微生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