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2月,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为221.02亿美元,同比增长26.24%。其中,出口额为119.7亿美元,同比增长28.34%;进口额为101.30亿美元,同比增长23.84%。
各大类出口商品中,化学药出口5.04亿美元,同比增长22.88%;中药类出口7.25亿美元,同比增长17.60%;医疗器械和设备出口27.78亿美元,同比增长35.25%;医用敷料出口4.45亿美元,同比增长25.13%。数据显示,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国,抗菌素、维生素等是出口的主要大宗品种。单个品种出口金额最多的是维生素C,总值达3.14亿美元,占化学原料药出口总额的5.06%。在医药出口品种中,化学原料药的出口毛利率非常低,对价格优势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而现今,汇率的改革将那些依靠价格优势,在国际上有强大竞争对手的产品推向更巨大、更残酷的国际竞争舞台。
具体来说,医疗器械、医用敷料、中药材、提取物和中成药受到的影响则不是很明显。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产品出口主要是以低档次的手术器械为主,近几年医疗器械进出口呈现高增长趋势,主要是GE将生产基地向国内转移所致;中成药出口则因为有定价权这个“盾牌”护身而免遭冲击。
而如青霉素、维生素E、柠檬酸等大宗产品就没那么幸运,其毛利率均低于20%,无法支撑汇率变化带来的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剧从微利滑向亏损的境地,相关企业如浙江医药、丰原生化等将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滑态势。
通过对出口业务相对较庞大的13家公司2005年业绩(净利润)修正值的分析来看,对片仔癀、华海药业、天津药业、海正药业等毛利率相对比较高的企业来说,利润损失仅在3%~8%左右,对企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对于低附加值的公司,如华源制药、丰原生化、浙江医药和新华制药等,形势将不会太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