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引进了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同时对省内原有龙头企业通过重组、改制和改造,使其不断做大做强。省财政每年都拿出5000-8000万元的资金,用于龙头企业技改贷款贴息,有力地支持了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一、黑龙江省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一)乳制品加工业概况。黑龙江乳制品加工业起步较早,上世纪80年代全省相继建设了132家乳品厂,前后共有161个品牌。由于小型乳品厂的倒闭和企业兼并重组,现存乳品加工企业65家,拥有产品品牌68个,继雀巢、光明、完达山上马新的生产线,加工能力不断扩大后,伊利、蒙牛、北亚、新希望、娃哈哈、雅士利及银锣等企业集团也相继在我省投入巨资建立乳制品生产企业,使全省日处理鲜奶能力由“十五”期初的7000吨提升到目前的1.3万吨。 “完达山”、“红星”为中国驰名品牌。去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销售收入129亿元,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门路和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双城雀巢乳业公司仅去年即向农民支付奶资7亿多元,上缴财政税金3.27亿元,进行四期改造后,日处理鲜奶能力达2000吨。今年上半年,蒙牛乳业在尚志市一期工程投资3.5亿元建设了23条液态奶生产线,日加工处理鲜奶900吨,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十几亿元,实现税金近亿元,可直接安置就业人员5000余人,带动数万农民发展奶牛养殖,养牛户可实现年增收5亿元以上。
(二)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概况。目前全省规模以上肉类加工屠宰企业347家,年销售收入72亿元。年加工生猪能力达2000万头以上。去年全省以白条猪和分割肉形式向省外售出商品猪约200万头,主要销往上海、北京、江西、安徽、大连、天津等省市;此外,少量分割肉还销往香港、澳门。品牌化经营带动了我省肉类产业的发展。据了解,金锣集团、大众雨润、北大荒肉业等三大品牌企业的生猪屠宰能力已达千万头,冷却肉生产能力达20万吨,肉制品加工能力9万吨,极大地拉动了我省肉类产业的发展。同时又建设了义利、四海、公准等一批年屠宰加工百万头生猪的中型企业,使我省生猪产业市场拉动力和加工转化矛盾得以基本解决。经过粗放经营、模仿、合作等过程,我省肉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如哈尔滨大众公司,加大了产品开发力度,实行中、西结合,高、低温结合,产品品种增加。传统大众红肠在加工、包装、保质期上都有较大变化。在加工上,提高了机械化加工能力;在产品包装上,由裸体上市发展到现在的电脑真空包装;在保持期上,由7天延长到三个月,成为哈尔滨的特色产品。大庆金锣把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模仿发达国家肉制品生产的基础上,研发出新的产品-脆脆肠,新产品刚投入生产,即获得消费者好评,产量已由每日30吨提高到70吨,有效拓展了肉品市场。
近几年,肉牛、肉羊加工企业发展也非常迅速。目前全省肉羊、肉牛屠宰加工能力分别达到700万只和70万头。草原兴发、希波、元圣等骨干肉羊加工企业;草原兴发集团在宁安投资5000万元,建设肉羊加工生产线,加工能力30万只,皓月、华香、大众的进入以及北大荒牛业的投产,使得我省肉牛产业群龙无首的问题得以改观。长春皓月集团在穆棱建设肉牛加工企业,该项目总投资6.2亿元,现已投资2.9亿元,屠宰肉牛能力20万头,预计今年6月底投产,预计销售收入20亿元,带动农户2万户。
(三)禽、蛋类加工企业及其产品。目前全省有242家规模以上禽类屠宰加工厂。肉鸡除正大(年加工量2200万只)、伊春翔宇集团、呼兰宏伟等7个厂家规模较大外,其余都属小型企业。每年约有3万吨白条鸡或分割鸡销往东南亚、中东地区。全省以鹅为主的屠宰厂113个,年屠宰能力达6200万只,实际加工3000多万只。天农鹅业在绥化市北林区建成投产一期加工能力为500万只的生产线,并形成了种养加一体化的格局。杨洲馋神食品集团在收购依安天鹅集团食品加工厂的同时,还在大庆和杜蒙投资9200万元建厂,除屠宰加工牛羊外,还可以加工鹅类产品,其加工能力为100万只,生产以风鹅为主的18个品种。去年该企业加工鹅50万只,55%的产品销往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山东富荣集团在我省双城建设了第一家家禽蛋加工企业,主要生产蛋黄粉、蛋清粉等食品原料,延长了禽类产业链条。2005年全省共生产鲜蛋102.7万吨,其中有20万吨销往省外,双城新胜蛋禽批发市场共投资金4880万元,日外销鲜蛋750吨,年实现交易额11亿元,为全国最大的鲜蛋批发市场。
(四)饲料加工业及其产品概况。我省已基本形成了与养殖业发展相适应的饲料工业体系。至2005年底,全省有各类饲料加工企业820家,其中万吨以上大型企业43家,年双班生产能力890万吨,饲料销售量达547万吨,其中配合饲料255万吨,浓缩料253.5万吨,添加剂预混料38.5万吨,饲料添加剂2.4万吨,销售收入105亿元。目前预混料、浓缩料、配合饲料产品品种已发展到10多个系列80多个品种,涌现出青禾、远大、博微、荣耀、新胜、东大、华隆、富康等一批知名饲料品牌,其省内市场占有率已达85%,有利地促进了我省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组织生产、开拓市场、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在发展产业化经营中处于主导和支配作用。总体看,我省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比较低,品种结构比较单一。我省畜牧业要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决龙头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层次浅的问题,尽快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发达国家深加工肉制品的比例一般为30%-40%,甚至高达70%;花色乳制品的比例高达80%。我省加工的肉制品种类有腌、腊、酱卤、熏烧烤、干制品、油炸、香肠、火腿制品等7大类500余种;乳制品有奶粉、消毒奶、乳饮料、酸奶、冰淇淋、炼乳等6类270个品种。而发达国家肉制品,如德国有1500种、法国1550种;乳制品中美国仅干酪一项就有800种。而且,肉类半成品、预制品达到消费量的50%以上,每个产品都有多种规格,很好适应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二、今后需要加强的几项重点工作
省委、省政府提出粮食与畜牧业主辅换位,做大做强畜牧业,把畜牧业发育成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战略,到202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达到70%。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是做大做强畜牧业的核心。按照《畜牧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鲜奶年加工能力达到1300万吨,生猪、肉牛、肉羊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70万吨和70万吨和20万吨。肉鸡、鹅屠宰加工能力分别达到40万吨和35万吨,肉制品精深加工比重达到30%以上,乳制品深加工比例达到70%以上。到2020年,龙头企业加工能力、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按照这一发展目标,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扶强扶壮畜产品加工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是产业化龙头的主体,扶强扶壮龙头加工企业,是我省今后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首先,要借鉴富裕光明松鹤集团、大庆金锣公司的经验,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机制转换,活化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加快以股份制或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步伐,使之尽快发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其次,要借鉴哈尔滨大众肉联加工厂、绥芬河肉类加工厂的经验,通过积极筹措资金改造一批龙头企业,在引进先进设备及工艺的同时,强化经营管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第三,要借鉴完达山集团、龙丹集团的经验,支持一批市场竞争有力的大型龙头,通过兼并重组,联合一批中小企业,实现资产、品牌、经营的连接和低成本扩张,盘活资产存量,形成一批在国内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可以带动全局的企业集团,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近期内,我省要尽快完成一批乳品、肉类、兽药饲料集团的组建工作,对具备条件的,积极组织上市融资,尽快把蛋糕做大。第四,要借鉴富裕、双城、杜蒙的经验,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建设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实行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引进品牌与引进管理经验相结合,内引与外联相结合,尽快解决我省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滞后的矛盾,提高畜产品加工业的层次和水平,达到借名入市、借船出海的目的。第五,在积极扶持各类畜牧业产业化龙头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实行引进、联合与自主创造相结合,依托品牌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加快同类企业、同类产品的重组联合,不断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发展壮大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畜产品生产基地,既是不断巩固壮大龙头、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也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要立足资源、围绕龙头建设搞好生产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生产基地建设,不仅要着眼于资源条件,同时要围绕龙头和市场建设来不断调整和优化生产基地布局。要突破行政区划、所有制的限制,按照区域化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建设一批相对集中、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奶源基地、肉源基地、禽蛋基地和特色养殖基地,以满足加工企业和市场需求。二要围绕主导产业,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在市场变化已经上升为重要约束条件,传统落后的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和农户普遍实行的兼营兼业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畜牧业必须走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之路,尽快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和集约经济的转变。不断提高养殖业的规模和水平,更好地适应龙头企业的发展需求。三要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发展壮大绿色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向高品位、多样化方向发展;以大力发展营养、安全的绿色畜产品为主攻方向,带动整个畜牧业的结构调整,推动畜产品的优质化进程。为此,要搞好绿色畜产品的规划和布局,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标准,严格控制动物疫病,规范各类饲料、添加剂和药物的使用,防止屠宰、加工、运输过程中的污染,强化对饲料和畜产品的安全检测,确保产品达到相应技术标准;要创立一批绿色名牌,并加以大力宣传,使我省绿色畜产品以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优势打入国内外市场,提高整个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畜产品加工业提供政策和环境保障。
1、采取积极的政策导向,支持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根据省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和相关法规的规定,我们将协调各相关部门,把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在招商引资政策上,要以加快外资和社会资本向畜牧业的流入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财政投入政策上,要重点支持畜产品加工基础性建设;在税费政策上要对涉牧生产加工项目,在土地使用、各种税费征收方面予以优惠;在信贷政策方面,要对畜牧产业化龙头建设,特别是对新建项目和技改项目要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各项扶持政策要统一、配套,按照扶强不扶贫的原则,向一批优势龙头项目上集中。今年,省政府已确定重点扶持一批畜牧业龙头企业,同时我们要求各地也要结合实际,确定自己的重点扶持对象,使其在近期内有较大起色。
2、发挥上挂下连功能,为利益对接当好红娘。龙头与基地的对接,既需要双方的内在动力,也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外在的推力。要采取积极引导的办法,使龙头和基地农户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短期和长远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在联利的基础上,尽快使双方联心、联情,共谋产业长远发展大计。龙头企业要真正把生产基地作为第一车间和自身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予以扶持,并通过政府组织、企业招标、双方主动洽谈签约等多种形式,确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不断密切对接关系,使生产基地的规模、水平与龙头发展相适应,确保整个产业链的协调运行和持久发展。要积极引导基地农户增强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主动与龙头相挂靠,通过与龙头企业签定合同,按订单组织生产;同时,我们也要约束农户不断强化履约意识,确保龙头所需;要鼓励农户积极采用先进实用技术,不断降低生产成本,用优质换取优价,以实现龙头得利、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目标。
3、积极扶持中介合作组织建设,完善中间环节。以往经常出现的畜产品流通不畅、产销脱节、农民利益实现难等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产销之间缺少一个中间环节。为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各地的成功做法,通过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等途径,推动各类中介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发展,使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经营上有宽松环境,资金上有保障。对于那些贡献突出的,要给予大力宣传和必要的物质奖励,通过他们的发展和规范,真正把农户组织起来,切实搞活畜产品流通,为企业提供优质、足量、及时的原料供应,进而培育一批集团化、规范化的畜产品流通中介龙头,带动整个畜牧业的产加销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