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种畜禽» 正文

挖掘蜜蜂授粉对农业增产的潜力

作者: 来源: 日期:2013-07-04

  记者:很多人把蜜蜂喻为"甜蜜生活的缔造者",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蜂产品,但蜜蜂对人类的贡献远大于此,您长期和蜜蜂打交道,对它们的了解一定更深吧?

  吴杰:蜜蜂靠采集花蜜、花粉,来达到自身生存繁衍的目的,但客观上起到了为植物授粉、促进生态自然平衡发展的作用,这对自然界贡献巨大,是人类以及其他生物所无法比拟的。据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有1100多种需要蜜蜂授粉。如果没有蜜蜂授粉,这些植物将无法繁衍生息。所以,蜜蜂授粉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巨大的。仅美国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200多万群的蜜蜂中,有100多万群用于为农作物授粉;蜜蜂授粉每年可创造约200亿美元的价值;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而产生的价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143倍。

  所以说,蜜蜂是自然生态链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消失了,人类生存的时间就可能只有几年了。"

  记者:在我国,蜂产业被称为"农业之翼"。请您谈谈,在整个农业生产中,蜂产业是如何规划的?

  吴杰: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养蜂业的发展。前不久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亲自召开了我国养蜂业发展的专题会议,就如何促进养蜂业的发展、如何让养蜂业进一步得到提升,专门邀请了相关的司局和我们蜜蜂研究所、中国养蜂学会等单位的领导参加了会议。

  农业部在2010年前后颁发了3个发展文件,分别是《农业部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蜜蜂授粉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在一年当中以部文的形式连发3个关于促进养蜂业发展的文件,这应该说在农业部的历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文件明确指出,蜂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链环,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发展养蜂业,不仅能够提供大量营养丰富、滋补保健的蜂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针对养蜂业的发展、由行业主管部门也就是农业部单独为养蜂业制定的发展规划,为养蜂业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内容主要涵盖了6个大的方面:

  蜂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15年,全国养蜂数量达到1000万群,其中西蜂650万群,中峰350万群。力争蜂蜜产量达到50万吨。

  生产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到2015年,年饲养100群蜜蜂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比重由目前的不足25%提高到50%,养蜂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蜜蜂规范饲养标准得到广泛推行,危害蜂群健康的蜂螨、孢子虫病、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爬蜂综合征等得到有效控制。

  蜜蜂授粉增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得到普及,形成一批专业化的授粉蜂场,初步实现蜜蜂授粉产业化。

  蜜蜂资源保护和种蜂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国家级和部分省级蜜蜂资源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得到建设完善;种蜂场供种能力显著提高,全国优质种蜂年供应能力由目前的2万只增加到4万只。

  蜂产品质量安全大幅提高。到2015年,规模养蜂场(户)基本建立养殖档案和养蜂日志,兽(蜂)药等投入品使用规范;蜂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基本建立,蜂产品质量检测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更趋完善,蜂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蜂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到2015年,60%以上的蜂农加入专业合作组织,蜂农与企业的蜂产品产销衔接更加紧密;行业组织在技术培训、产销衔接、信息发布、维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记者:从全世界范围看,授粉业发展如何?我国蜂业对农业增产提质的潜力是否得到了充分挖掘?

  吴杰:世界上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像我前面提到的蜂业发达国家美国,他们的蜜蜂群有一半是专门用于为农作物授粉的。按照美国的统计,养蜂业者把蜂群用于出租授粉所获得的收入,大概占养蜂总收入的50%。所以这块对养蜂业尤其是授粉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

  根据现有的情况,我国对蜜蜂授粉的利用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我们国家,蜜蜂授粉为农作物增产的意识并不强,多数人对蜜蜂的认识仅仅限于蜂产品,比如蜂蜜、蜂王浆、蜂浆等这些对人类健康有益的保健品。但是对它背后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因此,截至目前,我们谈到养蜂业想到的也仅仅是蜂产品。

  我们知道,对于农作物育种,如果新品种培育出来,它增产10%就已经是非常不得了了,但是通过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很多农作物能增产20%以上,它的潜力相当大。尤其是农业部提出要实现粮食十连增的目标,所以把蜜蜂授粉作为重要的农艺措施加以普及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虽然我国养蜂进行授粉向专业化发展还在起步阶段,但随着国家对蜜蜂授粉的重视,随着对它认识水平的提高,蜜蜂授粉作为一条重要的农艺措施进入我国应该说是为时不远。

  记者:那么,要充分挖掘这种潜力,使授粉业发展成大产业,您认为我们关键要做好哪些工作?

  吴杰:我认为主要做好两大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于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政府官员对于蜜蜂授粉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其次,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建立示范点的形式,对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进行补贴,逐步实现蜜蜂授粉的产业化。

  记者:您刚才提到要做好蜜蜂授粉增产技术的推广普及,那么,作为首席科学家,您觉得应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吴杰:我认为,第一要做好蜜蜂授粉增产技术示范工作。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选择几种大宗的农作物,如油菜、苹果、设施草莓、番茄等作物建立蜜蜂授粉增产示范区,宣传示范效果。

  第二就是要加强对养蜂者、种植业者应用蜜蜂授粉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蜂群管理措施、农药中毒的预防、蜂群数量及摆放方式等。

  第三要推行蜜蜂授粉的有偿服务,同时政府给予授粉蜂群一定的补贴。因为我们还在起步阶段,通过一定程度的补贴能够促进养蜂业者和种植业者的积极性,逐渐实现市场化的运营。

  记者:在这个技术推广过程中,您觉得,咱们的蜂产业技术体系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吴杰:应该说,蜂产业技术体系在蜜蜂授粉工作的推广过程中发挥了技术支撑与示范带动作用。具体来讲,蜂产业技术体系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了蜜蜂授粉示范基地的建设,为技术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全国建立了25个蜜蜂授粉示范基地,显著提高了示范基地的作物产量。举例来说,山西临猗蜜蜂授粉示范基地覆盖了临猗县北景和闫家庄乡2个乡镇,13个行政村的3万亩果树,辐射带动20万亩,引进蜂群3000群,采用了蜜蜂授粉昆虫调查、蜜蜂携粉技术和诱导技术等,使苹果增产10%~15%,果农意识提高,花期不打药,并且为蜂农提供方便;蜂农租蜂收入每群20元,加上授粉期间蜂蜜和花粉收入可达每群120元,在繁蜂的同时还有收入,达到了共赢的和谐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成立了10支蜜蜂授粉专业队,每年利用蜜蜂、熊蜂等为各种农作物、果树、蔬菜制种等授粉推广面积达50万亩,其中露地大田作物30万亩,温室大棚作物20万亩。通过为农作物授粉,养蜂农户每提供1个授粉蜂群可收入150~180元,而农作物平均可实现20%~30%的增产,其中,设施西瓜增产12%、设施草莓增产30.8%、大田苹果增产26.2%、大田樱桃增产13.6%,大田枣树增产18.7%,平均每亩可增收300~1000元,近4年来,农业总增产值达6亿元,节支3200多万元。

  其次,我们蜂产业技术体系配合农业部,经常举办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的现场会。例如,在北京举办的蜜蜂为西瓜授粉现场会、在四川举办的蜜蜂为油菜授粉现场会、在山西举办的蜜蜂为苹果授粉现场会等。通过现场会的举办,宣传普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的知识,极大调动了果农和蜂农的蜜蜂授粉积极性,扩大了社会影响。

  同时,我们开展蜜蜂为油菜、梨树、苹果、大桃等作物授粉增产机理研究,为蜜蜂授粉技术普及提供理论依据。

  记者:咱们蜂产业技术体系为整个蜂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请您谈谈,整个蜂体系是怎样设计的?

  吴杰: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目前由1个国家蜂产业技术研发中心、4个功能研究室和21个综合试验站组成。整个体系共有1名首席科学家,20名岗位科学家,21名综合试验站站长,76名团队成员,156名技术推广骨干,113个示范县和139个示范基地。体系主要围绕重点任务、前瞻性研究、基础性工作和应急性工作这四大块任务,为国家蜂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其中应急性工作,是整个体系设置出来的特色。遇到突发事件,要求我们的专家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对于发生灾情的地区和相关单位给予技术指导。例如,几年前,在广东出现了大批蜜蜂莫名其妙的死亡,我们的岗位专家立刻从北京飞往现场取样,把样品带回化验及时诊断出它的中毒原因,避免蜜蜂产业更大的损失。

  所以说,蜂产业技术体系确确实实为我们全国蜂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图为吴杰(右)正在接受中国农业新闻网记者采访。

  一提到蜜蜂,大家更多想到的是它提供的蜂产品,像蜂蜜、蜂胶、蜂王浆等。实际上,养蜂业的重要使命是为农作物授粉,蜜蜂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远远高于蜂产品本身。有数据显示,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增加的产量相当于扩种5%~10%的耕地,同时,蜜蜂为农作物授粉产生的价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143倍。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