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水产养殖“大数据时代”来临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1-24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绿色水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作为典型的传统模式,水产养殖业目前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着种种弊端,有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养殖模式和技术的落后、水域资源逐渐短缺、水体污染的逐年加重、水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的时有发生等,这些都预示着传统养殖模式受到重大的挑战,智能化养殖模式应运而生。

  而许多企业,也正在智能化养殖的道路上进行探索。那么,什么是智能化养殖?其对于水产养殖行业的影响,以及会是怎样的发展趋势?面对这样一种“新生事物”,本报记者专访了三位行业资深专家,请他们详解智能化养殖的未来。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体系建设处处长朱泽闻:农业变革将引发生活变革

  记者:在行业内,水产智能化养殖具备一些什么样的基本要素?

  朱泽闻:以前狭义的智能化养殖,是一种小的物联网。通过环境数据的采集,以及控制生产设备,如增氧机、投饵机等。但是在新的时代,我们现在提出了用大数据的概念来支撑我们的养殖业:它不只是生产,而是从生产到经营,从池塘到餐桌,全产业链的大数据。

  所谓的大数据,就是把整个生产过程的数据进行采集,通过拍照、视频,从生产到餐桌都进行数据记录。而除此之外,还会采集与养殖相关的,如气象、水文、市场等数据。这些数据就构成了大数据的基础。

  在这之上,我们还需要智能决策系统,包括专家库、知识库、决策库,进而指导我们的养殖生产经营活动,如养多少、什么时候开始卖价格最好,提高养殖生产的效益。同时,这些“数”还可以为政府服务,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甚至还可以为我们的互联网金融提供支撑。

  记者:我国智能化养殖当前处于怎样一种发展阶段?

  朱泽闻:当前我们水产智能化养殖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在于环境不太成熟,成本比较高;二是数据分割,每个环节都在采数,但是它们不交换,就很难做成大数据,如果把经营的“数”和生产的“数”联系起来,就可以用经营的数去指导生产的数,反过来生产的数也可以指导经营。

  记者:这样一种技术或者说模式,未来对于水产行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朱泽闻:智能化养殖的确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在规模化、产业化的养殖条件下前景看好。智能化养殖要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而是以市场为主体去创新、去推动,应该有一种新的模式出来,不论是商业模式,还是技术模式,就看谁先做出来。

  智能化养殖的实现,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对我们农业来说,将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比如像阿里巴巴,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未来如果智能化养殖实现,将会颠覆人们的生产方式,未来线上养殖、线上销售,会导致整个农业的变革,进而对我们的整个生活都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研究所主任刘兴国:智能化养殖促进渔业转型升级

  记者: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水产智能化养殖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

  刘兴国:作为现代新型养殖方式,我国的智能化养殖技术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起步。系统研究主要采用集成方式,首先应用于工厂化养殖车间,后逐步应用于池塘集约化养殖。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水产养殖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水产养殖行业对精准化养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促进了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另外,劳动力短缺等也是促进智能化养殖发展的重要原因。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科研和推广应用力度的不断加大,水产智能化养殖技术在渔业领域逐步推广,在渔业生产中发挥出一定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水产智能化养殖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养殖信息采集获取技术还不完善,仅仅局限于溶氧、pH、ORP、盐度、温度等有限指标,而且存在着数据不准、不稳,对于水质信息以及养殖生物信息等尚无法采集处理。

  记者:在技术推广上,智能化养殖正在经历怎样的实践历程?

  刘兴国:近年来,在有关科研单位和渔业企业的努力下,智能化技术已应用于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和管理水平,并在全国掀起了智能化养殖热。许多地区建立了智能化养殖管理平台,一些养殖企业实现了智能化养殖。如天津在全市主要水产养殖企业建立了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并建立了覆盖全市主要养殖企业的管理网络。另外,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内蒙、河南、宁夏等地区也有大批企业开展了智能化养殖系统建设,发挥出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

  随着智能化养殖的广泛推广,智能化技术首先可以促进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依赖经验养殖的方式,逐步实现精准化养殖,使水产养殖变得更加量化可控;其次,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再次,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养殖效率。通过以上作用,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的水产养殖水平,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实现渔业现代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研究所工程师刘世晶:起步阶段需国家政策扶持

  记者:从养殖方式来看,水产养殖的智能化包含一些怎样的技术和层面?

  刘世晶:要实现智能化,必须有相关的机械化、自动化的设施设备进行调控。第二是类似于专家系统,或者是类似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一种自动化控制手段,这种控制手段是通过我们的程序,将养殖经验结合到一个控制办法里面去,然后这种控制办法来实现设施设备的运行,进而实现自动养殖。

  记者:据我们了解,水产智能化养殖在我国才刚刚形成一些局部试点,整体规模较小,行业的发展需要哪些因素来促进?

  刘世晶:工业技术的革新,水产养殖走向精细化,这样看来,我们这个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从智能化养殖的实现来说,其中政策是一方面,现在国家很重视新型农业,如果再加大一些力度,效果将会更好;二是现在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把一些技术得到企业化的实现;三是现在技术研发的核心还是在国内的科研机构,国家在研究力量方面的投入也是一个重点,没有技术成型,没有技术进步,企业再怎么推广也是无源之水。

  记者: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相关企业的推动,需要把握哪些关键点?

  刘世晶: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国家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规划,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我们研究机构和企业一同努力,才能导向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智能化养殖就像许多其他新兴行业一样,在技术初步发展的情况下,行业还需要一个培育和成熟的过程。

  第二个问题是,现在很多水产养殖还只是小规模的,面积比较小,养殖效益比较低,小的养殖户投入过高的机械设备也不能实现很好的养殖效益,智能化养殖更适合规模化的养殖。我们会增加一些技术培训,让养殖户了解智能养殖设备。此外,现在在天津、上海、安徽也有一些试点,国家出台一些扶持、补贴,去推广一些技术,有助于推广难度的降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我们与多位专家与多家企业的交流过程当中,毋庸置疑的是,智能化水产养殖以其先进的生产设备、庞大的信息平台、养殖过程与品质的标准化,必将带来生产效率提高、劳动强度降低,以及可能实现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所提供的食品安全保障。种种优点,已经让这一技术乃至模式成为水产行业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

  然而,智能化养殖过程中各个技术环节如何衔接,形成为养殖户提供直接指导逻辑体系?生产与经营的数据如何交换与形成互动?在技术瓶颈突破后如何形成一套完整的涵盖产、供、销的商业模式?进而将一个个独立的设备、产品、数据库整合起来,成为为养殖户带来真金白银的“系统解决方案”,政府、企业、专家都在对这一模式进行大量的探索。

  在市场的起步或者培育阶段,养殖户需要转变思想,积极去接受这一新事物;政府需要提供政策支持与引导,积极去推动这一新趋势;行业企业与专家需要更多地实践与研发,积极去摸索与普及这一新模式,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才能真正从“水产大国”成功升级成为“水产强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