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水产» 正文

“拦路虎”已现,浙江人何时亮出“打虎棍”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09-07

  上期《中国渔业报·第一水产》关于“浙江水产人遭遇困境”的报道引发了行业的强烈反响。对于浙江水产人而言,既然“拦路虎”已现,那何时祭出“打虎棍”?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持续跟进,深入探索他们面临困境时的求变逻辑。

  “行业不景气是上帝在帮我们淘汰对手。”谈到当下的养殖颓势,海南罗非鱼养殖协会会长陈健康却抱着与众不同的心态。“当下整个水产行业正处于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对诸多产业造成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极具创业精神,敢想敢干’是行业人士对我们最多的评价,而‘变通精神’才是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陈健康说道:“历史上已经有很多案例告诉我们,若是一味的陈恪守旧、故步自封,被淘汰只是迟早的事。‘变’才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重拾立体化养殖模式

  周勤富是第一批来到海南的浙江人之一,目前他在海南拥有十几个罗非鱼养殖基地,总面积六千多亩,并在2008年成立公司从事罗非鱼加工出口,从而完全实现了罗非鱼的自产自销。“我们最早来到海南是进行养鸭和罗非鱼相结合的立体养殖模式,后来由于罗非鱼行情好,就放弃了混养,只精养罗非鱼。罗非鱼这种外销鱼种,太依赖国外市场,赚的时候盆满钵盈,亏的时候血本无归。现在看来,重走以前的立体化混养路子不错。”周老板介绍,“‘立体混养’是从江浙地区四大家鱼的养殖模式中借鉴而来的,在此之前,海南当地人没有立体养殖的概念,都是养鱼的就单养鱼,养鸭的就单养鸭。”而鱼鸭立体养殖的模式的优势在于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规避单养抗风险能力弱的局限。

  立体化养殖模式起源于广东粤西地区,再被浙江人带到海南。但与广东不同的是,海南罗非鱼养殖

  大多已经转变为纯投饲料的单品精养。周老板介绍,虽然目前看来,精养模式更符合食品健康安全的理念,但若是在立体化养殖模式中揉入精养的技术手段就能一并解决效益低、风险大的问题。

  “由于养罗非鱼的人逐渐增多,产能过剩,现在许多养殖户都是顶着亏本养。按目前的行情来算,投一包料,亏40块。与此同时,因为海南真正混养的人不多,无论是禽类还是其他鱼种的市场缺口都很大,现在鸭蛋的价格也好。所以,当下养殖户从纯养鱼转到立体化养殖不失为一条好路子,是老方法派上新用场。”同时,周老板还向记者强调,“我们还不能照搬以前的立体化养殖模式,因为那时候的立体化养殖带有粗放养殖性质,我们现在搞立体化养殖要全部采用饲料投喂,配备先进设备进行精养。”

  “从九十年代起,精养模式便在我们这儿开始形成,包括每亩养多少,水的深度这些都是从摸索中自己总结出来的。”周勤富介绍,“以前按照书面介绍,池塘一米五的水深就足够了,但是在实际养殖中产量不高,特别是在海南,夏季高温,翻塘的概率也较高。”

  而如今,在周勤富的养殖基地中,根据公司规范的标准,池塘必须是大面积的水面,深度必须在三米以上,还要保证进排水通畅,还要配备增氧机,投料机等设备。除了养殖条件上的标准,在养殖过程中,统一技术,统一供料,统一种苗,统一收购。

  “虽然普通的养殖户离这些标准还有点距离,但对于比较大的养殖户来说,这已不算困难”,周勤富表示。而《中国渔业报·第一水产》记者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养殖者对此有了更好的意识,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养殖环境的改善。

从养殖到往多方向发展

  来到海南的浙江人,大多从事养殖,但也正是因为养殖中壮大的老乡队伍,他们中的很多人参与到了行业的更多环节,寻求更大的发展。海南文昌潭牛镇海纳水产公司的崔伟东是上世纪80年代末来到海南进行养殖的,他如今却已经不再养殖,而是更多的涉及罗非鱼苗、水产饲料、药品经销还有收鱼,打造从苗种到罗非鱼回收的产业链。“因为养殖需要经常去饲料厂拉饲料,接触后意识到精养是未来的一个趋势,饲料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所以,就有了尝试经销饲料的想法。”崔老板表示,当地大部分养鱼的都是浙江人,由于乡情的作用,加上他从鱼苗到饲料、渔药、成鱼回收的一条龙服务,市场拓展水到渠成。而类似的从养殖慢慢扩展或转变为经销商、种苗生产的浙江人在当地已是极为普遍。

  同样是在海南养殖了十多年罗非鱼的王荣江向记者表示了他对种苗行业的兴趣,他还向记者了解,目前国内有哪里有好的亲鱼可以提供。同时,他的视线不止瞄向种苗,借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东风,他正在推进他的养殖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农庄计划。

海南60%的水产出口由浙江人贡献

  “文昌有14万亩的罗非鱼养殖基地,每年销售到全世界(包括中国)的罗非鱼有两万吨,海南的水产出口60%是浙江人贡献的!能有如此突出的成绩,持续不断的人力投入是首要原因。”海南省浙江商会秘书长许麟法分析道。

  浙江人大量进入海南是在2000年以后,随着罗非鱼出口市场的打开,海南罗非鱼养殖量也迅速上升。据统计,海南浙江人罗非鱼产量占到我国罗非鱼总产量的20%,出口量占海南水产品出口量的60%。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浙江人可以说最大的贡献者。周经明是海南本地人,从事罗非鱼种苗行业也已经有二十多年,说起浙江人在海南罗非鱼产业中的发展,他非常的佩服,“拼搏精神,事业心强,团队精神好”,浙江人来海南虽然不能说是破釜沉舟,但是也准备扎根于海南做出一番事业。而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也都有所收获,“养殖规模小到几十亩,大到上千亩”。

  “有水的地方就有浙江人”,这句话用在海南罗非鱼产业中的浙江人身上不为过。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批浙江人踏上海南这片土地,时至今日,在文昌、琼海一带的罗非鱼养殖户中80%以上都是浙江人,单文昌地区人数达15000多人。而且这个群体还在持续发展。“老乡带老乡,老乡带亲戚,慢慢的就越来越多了。虽然土地有限,但养殖者的数量和规模还是呈扩大趋势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煮酒沉浮,他们是中国农民之中追寻中国梦的最好代言人之一,是背井离乡、勇敢拼搏的现代牧羊人。”海南罗非鱼养殖协会会长陈健康这样评价浙江水产人。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