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国际水产品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和博士做了题为“中国渔业的转型升级”的主题报告。
在报告中,崔和博士从中国渔业产业的现状与转型的动力、转型的选择及理由和可持续升级导向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剖析。
一、中国渔业产业的现状与转型的动力:
中国是水产品生产、贸易、消费最大的国家。面对国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局面,中国渔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从渔业生产来看:捕捞业连续多年零增长;水产养殖饱和;加工业增速变缓。由量变---质变---增值。
从水产品贸易看:连续15年的出口正增长,今年将出现首次下降。
从消费来看:人们的消费越来越理性,奢华消费明显下降,奢华餐厅关闭,鱼翅、燕窝销量下降70%。
二、转型的选择及理由
捕捞业:
1、中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空前高度,环境保护的力度超过历史任何时期。
2、2014年,大量非法渔船被拆解,或沉没(做人工渔礁),或改做其他用途,仅浙江省就销毁捕捞渔船上万艘。
3、为了保护渔业资源,17年来,中国在黄渤海、东海、南海全面实施的伏季休渔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4、对捕捞渔船的网具、网目提出严格要求。
水产养殖的转型
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业,用5-10年的时间,使养殖的比例从目前的73.5%提高到80%,减轻对海洋资源依赖的压力。继续降低海洋捕捞的产量,提高海洋捕捞的商品率,让捕捞产品的价格翻番,保护渔民的生计。
粗放的水产养殖已经到了尽头,出口的乏力,内需的恒定,养殖业必须转向,生态、高质量、可持续。
低营养级的水生生物,中国养殖的最多,滤食性的鲤科鱼类,占世界总产量的80%;贝类占世界的60%;藻类也最多。营养与饲料研发的进步,饲料效率提高;鱼粉替代物的大量应用。
水产加工业的转型:中国现有水产品加工厂7000多家;今年,加工企业因污水排放不达标,关闭的企业,不少于500家;因兼并、重组、市场出问题(盲目扩张型、现金流断裂型、现金货物拆借等)加工企业数量减少近百家。加工能力过剩,原料短缺的矛盾显现;制约加工发展的因素叠加,贷款、用工(工期、薪水、年龄、跳槽、福利)、环保;来进料加工中,来料加工逐渐消失,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
1、面向的国内水产加工品潜力巨大消费市场;
2、水产品加工从增量扩能转向提质做优、高效益;
3、针对出口的下降,特别是来进料的加工出口下降最为明显,水产加工从国际分工转向产业下游(流通与零售)转变。
4、发展海上冷藏运输、加工船,提高海上第一线渔获物原料冷冻保鲜水产品鲜度;
5、鼓励第三方投资冷链物流,保障产业链延伸,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6、利用国际资源,深化国际渔业合作交流,建设有效、常态、持续的全球海产资源供应链,开发与利用好大洋性资源。
水产品贸易的转型:
1、中国连续近20年的水产品高速进出口,在2015年出现转折。
2、几大进口市场(欧、美、日)消费萎靡。
3、新兴市场变化莫测,俄罗斯受制裁,东盟不会有新的增长点非洲、南美增长有限。
4、中国水产品,进口消费进入常态化。
5、中国的转型可能演变成全球的转型,因为中国水产品国际贸易份额最高。
水产品消费转型:2015年,中国首次发布了水产品消费指南。消费指南由CAPPMA,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WWF-China 联合发布。借鉴了国际上经验,突出了中国的特点。
鼓励消费的目录涵盖了:①国内外的认证,MSC,ASC,BAP,Organic ,中国的 有机认证,绿色产品等; ②将低碳水产品(低营养级)滤食性水产品(鲤科鱼类、贝类); ③碳汇水产品(藻类)列入鼓励消费的水产品。将来还会进一步完善。或许该指南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具指导意义。
消费依据的提出
三、可持续升级导向
养殖业将建立兼顾生态环境,低生态足迹,健康的养殖模式,逐步过渡到可持续发展。
捕捞业通过渔具、渔法限制,减少 幼鱼捕捞的比例,降低产量,自然就保护的资源,还可以提高效益。
加工企业 通过 兼并、重组、收购 ,摒弃无序竞争,形成跨国集团或国内大型企业。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出现在市场;副产物、低值海洋生物高值化利用水平提升。
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水产品质量更加安全可靠;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及完善。
渔业资源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连续多年开展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取得成绩,将进一步优化。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常态化。针对繁殖场、幼鱼区、濒危物种、湿地等建立保护区。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地考虑可持续渔业的发展。中国将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