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反刍动物» 正文

牛企要“牛”靠什么

作者: 来源: 日期:2016-08-15

  在众多“红肉”中,牛肉一直以营养价值高、脂肪含量低着称。不过,有统计显示,美国消费者人均年消费肉类65公斤,其中45公斤是牛肉,而我国消费者人均年消费肉类55公斤,其中只有5公斤是牛肉,这样的差异难道仅仅是因为消费习惯吗?

答案是否定的。

  “以家庭烹饪来说,牛肉相对麻烦,加之其纤维较粗,口感普遍偏硬。而在价格方面,牛肉也没有太多竞争优势。且不说西餐厅里,一块牛排的价格动辄上百元,即便在超市里,优质牛肉的售价平均也在30元至50元左右。”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征涛告诉记者,对于食品企业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非常直观,作为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科尔沁牛业必须要在降低牛肉食用门槛的道路上加快探索,让消费者的餐桌更健康、更便宜。

  诞生于2002年的科尔沁牛业,如今已经成为中国食品行业当之无愧的巨头。它是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以及全国两会的牛肉供应商,是牛业首枚中国驰名商标的拥有者,也是我国首家有机牛肉认证企业。正如科尔沁牛业董事长李和所说,“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这是科尔沁牛业从成立伊始就一直秉承并坚决贯彻的经营理念,也是其一路攀上行业顶峰的法宝。

  牛企要“牛”,首先要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

  “食品加工这个行业,原料大于加工。食品行业的根在农业和畜牧业,前端理顺了,后面就是好东西。”王征涛说,屠宰技术提高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如果牛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喂了不该喂的药,就很麻烦。

  为此,从2009年开始,科尔沁牛业开始了一整套“烧钱”的探索。比如加大自养比例;比如严格检验标准,加大检验频率;又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建起了3个饲草种植基地,实现了从种植到养殖的一条龙管控……

  在此基础上,科尔沁牛业又引入了全产业链追溯系统。在科尔沁养殖场,记者看到,每头牛的耳朵上都有一个小小的标号,记录着牛的年龄、体重、入场时间、防疫记录等等,这是追溯系统第一次信息数据的采集。实际上,从养殖到加工,再到冷链运输,这样的数据采集需要进行6次。在国内唯一一条被欧盟卫生部门认可的肉食生产线“马瑞奥”上,整牛被一次次分割,直至变成肉制品,再经过全程0摄氏度至4摄氏度的冷链运输进入超市,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每一个细节都逃不过监控。在超市里,每一件商品上都标识有二维码,手机扫一扫,不仅可以追溯到上一个环节,甚至连最初的活牛、养殖户信息都一目了然。

  牛企要“牛”,口感的改善与烹饪方式的改良必不可少。

  王征涛表示,国内牛肉消费比例之所以低,主要原因是牛肉加工起来确实非常费时间,而且要做出好吃的牛肉,需要手艺。为缓解这一问题,科尔沁牛业推出系列牛肉调理制品,通过排酸、温控等工艺的改善,让牛肉的纤维更加柔软,通过各种腌制品、半成品的开发,降低家庭烹饪难度。其主打的牛排、牛肉肠等产品,甚至只需煎制3至5分钟即可食用,就像煎鸡蛋一样简单方便。

  同时,科尔沁牛业还研发出中西两种多款不同风格的牛肉系列产品,可以同时满足消费者中式和西式的不同消费习惯。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企业只是告诉消费者,我的产品更健康,请你来消费,这是不行的。企业要根据需求侧的喜好与习惯,不断改善自己的产品,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王征涛说。

  牛企要“牛”,低廉的价格与产品体系的完善同样重要。王征涛告诉记者,目前,中国肉牛产业已经进入深度整合期,未来将是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牛业巨头争雄时代。实际上,深度整合的好处不仅体现在食品安全风险可控上,还体现在生产成本上。

  在科尔沁牛业的生产车间,牛肉自动化剔骨、智能修割、分级包装3条国际先进的肉牛生产线让人大开眼界。以牛肉自动化剔骨生产线为例,这条流水线采用吊挂分段式剔骨工艺,突破了传统的案台式剔骨和轨道式剔骨的局限性,把“庖丁解牛”的全套技艺分解和再造,把过去完全依靠个人技能的剔骨过程流程化、标准化,用团队合作替代了个人全能,生产效率比过去提高50%以上。

  得益于规模化的饲草种植和肉牛养殖,以及全自动的加工生产线,企业的生产成本有了大幅下探的空间,“我们甚至推出了促销时低至9.9元的产品,且产品质量不打折。”王征涛说。

  目前,科尔沁牛业新的养殖基地正在建设中。在这个新的养殖基地里,不仅有内蒙古传统的肉牛品种,还引入了肉质鲜美的澳洲安格斯肉牛,其养殖方法也参照日本神户和牛进行了改良。在不久的将来,一个覆盖高中低端的、更加完善的产品体系将带着更多的选择,走上你我的餐桌。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