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畜牧业动态» 正文

十八大以来,畜牧业生产方式加速转变,品质持续提升

作者: 来源: 日期:2017-10-16

  党的十八大以来,畜牧业生产方式加速转变,品质持续提升——

让餐桌上的肉蛋奶品质更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畜牧业不仅供应充足,生产方式也在加速转变,规模化生产已成为主导,同时,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

  无论超市还是菜场,人们会发现身边的肉蛋奶产品越来越多、越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奶业、牛羊肉及生猪产业协调发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能力持续加强,现代畜牧业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产品供应保障有力

  “民以食为天。作为畜牧部门,要在全国人民到点吃饭的时候,保证饭桌上的肉蛋奶供应,并且是优质安全的肉蛋奶。”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说,2016年,全国肉蛋奶总产量达1.53亿吨,肉类和禽蛋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居世界第三。肉类人均占有量达61.7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禽蛋人均占有量22.4公斤,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不仅供应充足,生产方式也在加速转变,规模化生产已成为主导。2016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56%,比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实现了由分散养殖为主向规模养殖为主的历史性跨越。现代化生产方式加快普及,养殖饲喂、环境控制、产品收集、粪污处理与利用等常规装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助力饲养管理智能化,畜禽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与2012年相比,生猪和蛋鸡的饲料转化率都提高10%以上,奶牛平均单产由5.6吨提高到6.4吨。

  “以奶业来说,最大变化是规模牧场全部实现机械化挤奶,生鲜乳营养和卫生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邓荣臻介绍,2016年,全国奶牛平均单产达6.4吨,比2012年增加0.8吨;10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53%,比2012年提高15.8个百分点;优质苜蓿产量210万吨,比2012年增长3.3倍;奶业前20强市场销售额超过55%,比2012年提高8个百分点,伊利和蒙牛进入世界乳业前10强。

  品质提升的背后是国家重拳整顿的决心。在收购和运输环节,全面开展奶站清理整顿,加强奶站许可管理,奶站数量从2012年1.3万多个减少到6500个,奶站的基础设施、机械设备、检测手段和人员素质明显改善;在加工环节,对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生产许可条件进行重新审核,淘汰了一批奶源无保障、生产技术落后的企业,大力推进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有力保障了乳品质量安全。

结构调优调新调绿

  “前几年,畜牧业生产结构还不适应消费需求变化,部分畜产品出现结构性相对过剩,一般性同质化产品量大价低,高品质产品供给无法满足消费需求。随着国内外市场融合度进一步提高,低价进口产品对国内畜牧业的冲击日渐加剧。”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说,对此,5年来,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瞄准调优调新调绿,取得明显成效。

  5年来,畜牧业生产结构呈现优化趋势,猪肉产量占比下降到62%,禽肉和牛羊肉占比增加,畜牧业正朝着节水、节粮、节地的方向发展,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拉后带作用日益增强;区域布局呈现优化趋势,生猪养殖北移西进,蛋鸡养殖东扩南下,水网地区生猪饲养密度有效疏解,南方长距离调运鸡蛋的情况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呈现优化趋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畜禽废弃物处理专业化组织和产业化模式大量涌现,资源化利用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过去,浙江畜牧业“一猪独大”,且都以大路货为主。事实上,比资源、论规模,浙江畜牧都不占优势,但浙江消费能力强。由此,浙江抓住“特色精品”做文章。作为中国4大名猪之一,“两头乌”是浙江特有的地方猪种,因皮薄骨细、肉质鲜美,堪称制作金华火腿的绝佳原料,价格也较普通猪肉高出一倍以上。为振兴这一特色产业,浙江省政府专门将其列入农业重大专项予以扶持。几年间,“两头乌”猪产值迅速攀升。

  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各地农业部门指导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东北4省区开展生猪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试点,引导生猪产业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上海、江苏、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按照环境容量适度调减生猪养殖规模。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多措并举,实施基础母牛增量扩群项目,大力发展牛羊产业,有效缓解了牛羊肉供应偏紧的局面。山西省加大投入打造雁门关草食畜牧业优势区。陕西省突出地方优势发展奶山羊产业,有力促进了结构调整。

大美草原生态向好

  我国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既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生态文明的主战场。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李伟方说,2016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4.6%,较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累计下降了10.6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产量连续6年超过10亿吨,实现稳中有增。最新监测显示,今年秋季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好于往年同期。

  我国草原生态状况正发生明显变化,“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越来越多。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4%,草原生态已恢复到接近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1.3%,是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水资源量增加84亿立方米,三江源头千湖奇观再现。

  四川省红原县安曲镇哈拉玛村牧民泽布丹家有2970亩草场,2011年被划定为草畜平衡区,核准30亩草场可以养一头牦牛,牦牛养殖数量因此减到了100头。按照禁牧区每亩补助7.5元、休牧区每亩补助2.5元计算,他每年能拿到约1.2万元的补助。泽布丹还是当地的草管员,每年有2400元补助。“政策实施前,我养了170多头牦牛,自己也想减,但又怕影响收入。”实践证明,通过适度放牧,草原生态恢复了,通过三产融合,减畜的同时牧民反倒增收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等13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措施,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牧民增收。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草原补奖资金960多亿元,实施草原禁牧面积12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6亿亩。随着草原管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逐步加大,以及草原补奖、退牧还草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加快实施,促进了草牧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