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评论 » 正文

2019年一季度辽宁省生猪产业发展报告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04-15  

20188月份以后,全国各地陆续暴发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生猪数量减少,多地生猪产品价格两极分化。我省作为生猪主产省,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时间较早,生猪禁运时间较长,生猪产业受影响较大,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养殖户大面积压栏亏损。生猪压栏出售与春节前生猪大量上市的时间节点重合,造成了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探,连创近年来历史新低。2019年春节过后,辽宁全省生猪及其产品价格持续快速上涨,与往年春节过后价格下跌的情况有所不同,为此,辽宁省畜牧业发展中心在继续强化生猪产业监测预警工作基础上,密切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同时赶赴省内阜新、铁岭、朝阳等养殖大市生产一线开展实地调研,发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产能下降、供应偏紧、生产恢复缓慢

(一)存出栏数量同时下降,后续生产能力不足

据对省内固定抽样点监测,今年一季度,我省生猪产能持续下滑,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仔猪存栏、育肥猪存栏和生猪出栏数量均创下5年来历史新低。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400个县的监测结果显示,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连续多月减少,表明我省生猪储备不足的现象并不是个例,2019年全国都将出现“缺猪现象。

1.存栏、出栏数量持续双降

据对省内固定抽样点月度监测,我省生猪存出栏数量均持续减少。一季度,240个监测村养猪户8095户,同比减少12.8%,生猪存栏21.05万头,同比减少22.7%,生猪出栏11.57万头,同比减少8.8%;89个规模场生猪存栏15.19万头,同比减少25.5%,生猪出栏4.6万头,同比减少26.7%。截至3月末,监测村的生猪存栏已连续6个月减少,规模场的生猪存栏已连续3个月减少。从监测数据结构及调研结果来看,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影响了生猪生产的正常规律运转,补栏情况不理想,生猪存栏数量不断减少;全省禁运政策解除后,去年1012月压栏生猪于今年1月份集中出栏,2、3月份“无猪可出”,造成一季度总体出栏数量下降。

2.仔猪、母猪、肥猪数量储备不足

我们分别调研了12个大、中、小型规模养殖户,发现:无论是养殖场(户)数还是单场的养殖规模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饲养1~2头年猪的养殖户选择推迟补栏时间、增大补栏时肥猪体重;饲养100头以下育肥猪且没有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基本退出养殖行业;大中型养猪场受资金限制、疫病风险、环保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减产约10%50%;与温氏等大集团合作的养殖户因仔猪供应不及时、仔猪质量下降、固定资产投入增多等原因,约有20%解约退出饲养。监测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240个村的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已连续6个月持续减少,仔猪存栏数量连续5个月减少略有恢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减少了35.6%89个规模场能繁母猪已连续减产3个月,后备母猪在大幅持续减产4个月后略有恢复,同比仍减少了43.4%,哺乳仔猪、保育仔猪和肥猪存栏数量同比分别减少了39.1%、22.5%和12.1%

(二)产品价格逆势上扬,养殖效益补偿性恢复

今年,生猪及其产品价格先抑后扬,春节前跌入历史低谷,春节后快速上扬,与往年节前上涨、节后下降的规律性变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原来应该是价格低谷期的时段内逆势上涨。养殖效益1、2月份亏损,3月份前半月实现保本,下半月扭亏为盈。

1.生猪价格从低位回弹上涨

今年春节前,活猪价格平均为8.59/kg,省内部分地区活猪价格甚至仅有6.6/kg,春节过后开始上涨,3月末涨至14.51/kg,与节前相比,涨幅达到68.9%;仔猪价格由18.52/kg涨至51.12/kg,上涨了176.0%;猪肉价格由16.3/kg涨至21.92/kg,上涨了34.5%。尽管生猪产品价格飙升速度较快,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偏低,一季度全省仔猪、活猪和猪肉平均价格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2.6%15.1%18.6%,过低的价格造成了养殖户的严重亏损。

2.猪价高启难补前期亏损

受前期价格过低、亏损严重影响,目前短期的生猪价格上涨只能部分弥补养殖户的巨额损失。从“猪粮比价变化情况”(图1)可以看出,1月第1周至2月第2周,养猪严重亏损,连续6周时间低于6.01的盈亏平衡点,最低仅为4.521,2月第3周至3月第2周,4周时间里保本或略有盈余,3月下旬的2周时间内盈利空间快速增加,但与前期的亏损面相比,养殖效益仅仅是补偿性的恢复。一季度,全省猪粮比价平均为5.861,平均每出栏一头肥猪约亏损150元,养殖效益较去年同期下降15.9%

微信图片_20190412130604.jpg

从调研情况来看,受饲养周期约束,养殖户到期就必须出栏生猪,能压栏的时间很短,加之生猪压栏存在疫病、养殖成本增加、肥猪价格继续下跌等风险,养殖户不得不在低价时出栏生猪,到生猪价格上涨时,栏里已无猪可卖,或仅有少量生猪可卖,因此错过了最佳时机,较高的猪价也并未带来较好的效益。铁岭市昌图县于姓养殖户和刘姓养殖户反映,目前村里基本没有达到体重可出栏的肥猪;彰武县某养殖场李姓场长反映,大型养殖场均按计划生产,生猪到期必须出栏,调整空间较小,因此在猪价低谷时也要出栏,亏损严重,现在猪价高涨的盈利并不能完全弥补前期亏损。

二、后市供给偏紧,价格提升,养殖效益明显好转

固定抽样点监测数据显示,养殖户数持续减少,育肥猪存栏数量明显不足;无论是能繁母猪还是后备母猪,哺乳仔猪还是保育仔猪,存栏数量均降至了近5年以来的历史最低位。截至3月末,监测村中的养猪户数占全村户数的比例仅为6.22%,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9个百分点,较5年前下降了3.75个百分点。北票市某养殖场供精站数量由去年同期的5个减少至目前的1个,单个供精站供精数也由去年同期的2000/天减少至目前的400/天,降幅巨大,表明能繁母猪存栏数量急剧减少。

在栏育肥猪数量低,意味着未来1~2个月上市肥猪供应不足;仔猪存栏数量少,意味着未来3~5个月可上市肥猪数量有限;能繁母猪和后备母猪数量不足,将影响未来6~12个月或更长时间的肥猪上市数量。从我省的猪群结构变化来看,各阶段猪的存栏数量均出现减少,势必造成今年生猪及其产品价格的上涨。

随着价格的上涨,养殖效益也明显好转,加之今年饲料价格相对较低,进一步提升了养殖户的盈利空间。3月末,全省玉米和豆粕价格分别为1770/吨和2760/吨,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7.8%17.1%,猪粮比价平均为8.21,平均每出栏1头肥猪约盈利150200元,若肥猪价格继续上涨,盈利空间将进一步增大。但由于近期仔猪价格疯涨,专业育肥户购买仔猪成本大幅增加,因此这一部分养殖户的收益将维持正常水平,不会因肥猪价格过高而获得更多收益。

三、生猪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洲猪瘟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猪周期”变化。我省生猪生产变化一般为3~4年一个周期(见图2),本轮猪周期本应于201856月份结束价格下行,7、8月份开始上涨,但在猪价刚启动上涨时,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导致价格急转直下,下跌时间被拉长达半年之久。

微信图片_20190412130612.jpg

不仅如此,周期内的短期规律性变化也被改变,以前是春节前价格上涨,节后价格下跌,肥猪价格先涨,带动仔猪跟涨;现在是春节前下跌,春节后上涨,仔猪价格上涨早于肥猪。由于前一个周期延长,跌幅加深,长期和短期规律性变化均被打破,可能会引起下一个周期更大幅度的反弹上涨。不少养殖户因今年猪周期改变,生猪价格变化不可预测,补栏多持观望态度。

2.养殖结构逐步转型,不适应市场发展的规模主体被淘汰出局。由于疫病风险提高、环保压力加大、养殖成本增加、土地资金使用难度增强等综合性原因,生猪产业的养殖结构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经营主体加速退出市场。据调查,饲养年猪的特小群体已经改变饲养方式,为规避疫病风险,降低养殖成本,不再购进仔猪,而是购进200斤左右的育肥猪,再饲养2~3个月就进行宰杀;中小型专业育肥户绝大部分退出市场,大部分转行外出打工,小部分转产自繁自养;大中型养殖场仍能维持生产,但为了降低疫病风险,减少了卖猪次数和人员进出场频率,导致出栏猪体重普遍偏大,人员工资、消毒防疫等生产成本有所提高;超大型养殖集团供种能力下降,放养频率降低,猪源质量下降,合作的养殖户新购仔猪需1~2个月才能补齐,面临着全年养殖批次减少,出栏猪成活率降低、出栏数量减少、养殖效益空间被挤压殆尽的局面。

3.生猪种用出现混乱苗头,三元猪直接当母猪配种。调查中发现,由于种猪场后备母猪及仔猪供种能力不足,不少地区出现了“一猪难求”的现象,后备母猪价格已由去年同期的16006上涨至目前的28008,涨幅高达75%。不少对后市预期好的小型养殖户,在三元育肥猪中挑选质量较好的母猪直接配种,主要群体为以前饲养1020头母猪、去年下半年减产的养殖户,增产比例约为三分之一。生猪种用的混乱局面将影响后续产能释放和商品品质。

4.生猪生产可预测性难度加大。尽管养殖户加强了自身防范管理,但心里上的危机感却并未减少,特别是对无害化处理车和备案拉猪车走村串户的情况比较担心,尽管这些车辆经定点消毒,但消毒的效果尚未可知,且无害化处理车和拉猪车的备案制度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车辆的数量,从而提高了单个车疫病携带的风险。目前我省生猪调往省外需经报批和抽检,养殖户因手续增多而出现为难情绪,宁可压栏本省销售也不及时出栏,打破了正常的生产规律,为后期行情走势变化的预测带来难点。去年我省多地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被扑杀地区及周边一定距离内均出台了限养政策,半年或一年内不允许补栏,加之环保政策执行到位,不达标的养殖场需时间整改,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拆迁城镇周边养殖场等政策影响,今年我省生猪补栏情况变得不再明朗。 

5.产业发展或将出现新变化。虽然目前我省生猪疫情相对平稳,禁运政策也解除多时,但已经产生的影响还未消除,养殖户在心里、经济、资源等方面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未来生产,远离猪场的“二次转猪台”、洗消中心成为养殖场户的强烈期盼;调运方式有可能变“调猪”为“调肉”,随之可能出现配套的运输途中排酸、冷链技术;因地制宜的建设屠宰场、加工场等意愿成为大型养殖集团的新发展目标及方向;短期内养殖户谨慎的出栏态度也可能会改变生猪出栏体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