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我国31个猪品种处于濒危和濒临灭绝状态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1-06-08

   最近,国内生猪均价已经跌破每公斤20元大关,创下新低。

  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2020年,中国猪肉消费量占全世界的47%。猪价相关千家万户。

  但今天我们不讲猪价,要讲养猪的另一个大问题:猪种。

  猪肉生产上,我们对外的依存度不大,每年猪肉进口量不到国内总产量的3%,除去部分走私,中国的猪肉几乎全靠自产。2020年末,中国生猪存栏40650万头,比2019年末增加9609万头,增长31.0%,这些猪很多要到2021年上市,预计2021年中国猪肉供给量将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但形势大好的数据里隐藏着一个隐患:2020年,中国种猪进口量也创史上新高,达到29042头。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了一个目标:到2035年,生猪的核心种源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这句话是很有意味的。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今年两会上把猪种问题比喻为“猪芯片”,认为核心种源不能给人卡了脖子。

  为什么中国猪种需要大量进口呢?这说来话长。

  中国养猪的历史悠久,且种类非常丰富。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猪,天下畜之而各有不同:生青、兖、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辽东者头白;生豫州者嘴短;生江南者耳小,谓之'江猪';生岭南着白而极肥。”

  据可考的历史,早在 2000 多年前,罗马帝国就曾引进了中国番禺猪,用来改良他们原有猪种晚熟和肉质差的缺点,进而育成了罗马猪。

  现在很多全球闻名的猪种,都有中国猪种的基因。比如按《英国大百科全书》记载,现在欧洲的猪种就是当地猪种与中国猪种杂交而成;世界闻名的大约克夏猪,是广东猪种与英国当地猪杂交而成;19世纪初,华南猪被引入美国,与当地猪交配而育成了波中猪和彻斯特白猪。

  那为何中国的猪种会在最近几十年衰落?

  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广泛的杂交猪种利用。1950年,中国第一次小规模引进苏联大白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引进原产英国的大约克夏猪。1963年,丹麦长白猪登陆中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又捎来两头美国杜洛克猪。

  上世纪80 年代引入了工厂化养猪的理念后,外国猪种的优势愈发明显。中国本土猪种达到100千克(即成年体重)的时间比外国猪种长半个月,产仔数和瘦肉率却比外国猪种低。

  对农民来说,养殖成本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土猪增重1千克,需要喂4到6千克饲料,而洋猪种只需要2到3千克。

  在优化育种的过程中,中国本土猪种始终没能超越国外猪种的性能优势。因而在产业化基础上,杜洛克、长白、大白等引进猪品种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应用,地方猪种逐渐滑向了劣势地位。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引进品种已逐步成为中国生猪产业的主导品种。2011年,据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当时我国规模化养殖的猪种90%以上系国外品种。

  2004年起,国家启动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其结果显示,我国有125个猪品种,其中地方品种88个,85%左右的地方猪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和濒临灭绝状态。

  其实相较于国外猪种,本土猪种不仅更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如南方的猪种具有较强的耐热力,而北方猪种较耐粗饲养殖。

  另外,猪肉好不好吃,取决于一个指标:肉质指标肌内脂肪(IMF)。据测算,2%-3%是鲜肉的理想水平。英国20年来育种的过程中,使猪胴体中肥肉比率降低了35%,但肌内脂肪也下降了27%;丹麦1978~1992年四个品种的猪肉肌内脂肪下降了约50%。长白、大白猪的IMF仅为1%左右,杜洛克猪也仅有2.05%。相比之下,中国土猪IMF可以达到3%左右,这也是现在人们常说“猪肉没有过去好吃”的原因。

  当然,提高中国猪种的比例,不仅是为了让老百姓吃到更好吃的猪肉,而是出于整个国家的食品供给安全的考虑。尽管中国是畜牧业大国,猪肉、鸡肉、禽蛋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中国不是畜牧种业强国。如果长期依托国外育种,等于把未来中国人民蛋白质摄入之源交到别人手里,这想想就有点不寒而栗。

  即便从短期效应来看,非洲猪瘟后,许多养猪企业也认识到,核心种猪群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一般种猪在孕育了5~7胎之后便会退化。为保持合理胎次比例,生猪养殖中还存在种猪淘汰。对于大型养猪场而言,一批母猪大约每年淘汰1/3,三年全部淘汰;公猪一般每年淘汰50%,两年全部淘汰。一味引种,只能让养猪业长期处于“引种一维持一退化一再引种”的恶性循环中。

  国家通过颁布实施《畜牧法》、成立“全国猪联合育种协作组”等措施,将 34 个地方猪种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实施重点保护。又先后遴选了105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组建了国家种猪育种核心群,开始实施全国性种猪遗传评估。

  2012年,中央财政畜禽保种经费增加到了史无前例的5320万元,平均每个国家级地方猪保护品种的保种经费约为40万元。

  今年发布的《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指出,到2035年要建成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为素材培育的特色品种,充分满足多元化市场消费需求;形成“华系”种猪品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猪企业3至5个。

  当然,育种是一件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工作。中国本土猪种如何发挥优势,再回到世界舞台,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上一篇 | 湖南启动畜禽遗传资源普查
 下一篇 | 暂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