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中央高度重视,政策力度空前,猪肉价格还会继续跌吗?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8-02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抓好秋粮生产,确保口粮安全,稳定生猪生产”。

  稳定生猪生产和保障市场供应,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工作。7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对稳定生猪产能作出部署,指出目前生猪产能已从一度严重滑坡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针对当前供需变化,要遵循经济规律,运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确保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

  从供应方面看,在7月30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目前,全国生猪生产已经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提前半年完成了三年行动方案确立的目标任务。

  从价格方面看,今年2月开始,生猪价格连续5个月下降,近期有所企稳,7月30日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2.14元/公斤,比前一天上升0.8%。

  一些业内专家和机构认为,不论是中央对下半年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的高度重视及部署,还是猪价出现探底回暖的信号,都表明,“新一轮的猪周期快开始了。”

  生猪产能提前恢复

  生产方面,今年二季度,国内的生猪产能基本已经恢复到往年正常水平。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4.39亿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9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恢复到2017年末的102.1%。今年上半年,猪肉产量2715万吨,同比增加35.9%。

  本轮“猪周期”最早是受到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一些地方不合理禁养限养以及周期性波动叠加影响,导致生猪供需关系紧张,猪肉价格上涨。

  为此,在2019年底,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的具体细节。

  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生猪生产恢复任务目标:2019年要尽快遏制生猪存栏下滑势头,确保年底前止跌回升,确保2020年元旦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猪肉市场供应基本稳定;确保2020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 

  随着生猪生产能彻底恢复,三年行动方案目标已经提前完成。

  实际上,除了农业农村部的相关举措,为解决本轮“猪周期”造成的供需波动问题,国家政策空前倾斜,多部门联合出手,多政策落实,稳生产、保供给,压实地方责任,解决养猪用地与环评难题,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尽快恢复生猪产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19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等多部门,出台了19条政策措施,在基建投资、贷款贴息、养殖用地、绿色通道等多个方面加大了政策支持,打出政策组合拳。

  “含金量之高,历史少有。在落实责任方面,国家明确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的要求,给各地下达了生猪产能恢复任务,进一步压实了属地责任。”杨振海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三年行动方案也对各地生猪养殖布局提出了总体要求:东北、黄淮海、中南地区为生猪及产品调出区,要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贡献,实现稳产增产;东南沿海地区为主销区,自给率要达到并保持在70%左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过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保证掌控猪源达到消费需求的70%;西南、西北等地区为产销平衡区,要确保做到基本自给。根据这个要求,各地又将任务分解到市县,并定期“查账”,确保工作落实。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上述政策措施作了进一步明确,要求继续发挥跨部门协调机制的作用,在推动政策落实落地方面下功夫,加快建立现代生猪养殖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流通体系,促进绿色循环发展,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猪肉产品供应保障能力。

  分析本轮生猪生产恢复较快的原因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本刊记者表示,与前几轮“猪周期”不同,本轮“猪周期”规模以上特别是龙头企业产能恢复较快。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推出一系列空前优惠的政策,带动产能自2020年2月份持续恢复,产能触底到恢复到常态经历了大约一年半时间。

 猪肉价格出现企稳势头

  一旦生猪生产恢复到正常年水平,也就意味着猪肉价格的明显回落。

  2019年四季度以来,以能繁母猪存栏量由降转增为标志,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并于2020年三季度开始显现为猪肉产量增长。

  7月最后一周数据显示,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每公斤25.9元,比今年1月份的高价位54.2元下降了一半还多。

  而从养殖端的情况看,未来一段时间里,生猪生产将持续放量。

  朱增勇告诉本刊记者,从供给来看,生猪存栏和母猪存栏分别可以判断未来6个月内和未来12个月左右的生猪出栏。6月份生猪存栏4.39亿头,已经基本接近4.41亿头的常态存栏,能繁母猪存栏4564万头,已经高于2017年。这就意味着生猪供给未来一段时间还将同比明显增加。从需求来说,受禽肉等肉类替代影响,猪肉消费需求则较2017年有所下降。

  据了解,目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正在密切监测生猪生产发展动态,抓紧研究稳定产能的措施,初步考虑建立生猪产能储备制度,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调控目标,以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和大规模养殖企业为抓手,完善调控政策措施,协同有关部门开展逆周期调控,早研判早介入应对。

  杨振海表示,往近了看,要防止这一轮生猪产能恢复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产能过剩、养殖亏损、“猪贱伤农”;往远了看,要防止猪价大起大落的现象重复上演,从根本上夯实生猪稳产保供基础。

  “这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力的、稳定连续的政策支持。”朱增勇认为,从保障生猪供给稳定的角度来说,在引导产能适度调减同时,还要保障母猪基础产能在合理水平,同时要提升种猪效率,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7月28日,国常会提出了三方面的保供应、稳价格举措:

  第一,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护生猪养殖场(户)积极性。对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不得违法违规扩大禁养区范围。稳定规模猪场存量,帮扶中小养殖场(户)提升养殖水平。

  第二,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当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减少10%以上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3个月时,各地可对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

  第三,抓好重大疫病防控,加强猪肉储备应急调节。

  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将着力做好巩固生猪生产恢复成果、加快建立稳定生猪产能的调控机制、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三方面工作。其中,要进一步加强生产与市场的监测预警,特别是推动以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为核心的调控指标,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的机制。

  朱增勇认为,出台“逆周期”产业调控政策有利于解决下跌周期内养殖主体资金和土地等问题,减少恐慌性抛售和清栏现象,有利于养殖户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从而带动产能在适度范围内调减。同时保障基础母猪产能,使供需逐渐达到平衡,有利于生猪产业稳定、保障猪肉供给和市场平稳。

  避免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

  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一轮猪肉价格变化对于养殖端的影响或将小于以往各轮“猪周期”。

  本轮生猪养殖恢复过程中,规模养殖场和大型企业贡献比较大,中小散户的业态也随形势恢复。相较于中小散户,规模养殖场和大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对于价格形势分析和调整能力强。因此本轮价格下行对行业的影响不会很大。

  新世纪以来,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推动下,规模化生猪养殖发展势头加快。202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7%左右,规模场出栏上市的肥猪已成为我国猪肉市场供应的主体。

  消费者和养殖端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是,本轮“逆周期”将持续到何时?猪肉价格是否已经见底?接下来是涨是跌?

  对此朱增勇判断,参考欧美“猪周期”变化,随着规模化水平提升,“猪周期”都会呈现延长趋势,一般会延长至5-6年,本轮“猪周期”自2018年6月开始,2020年9月进入下跌周期,预计2023年进入新一轮周期。

  针对生猪产能恢复、猪肉价格不断下降的局面,农业农村部连续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养猪场户避免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

  “要认清形势,把握好生产节奏,规避市场风险,该出栏出栏,不要盲目跟风惜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提醒养殖户,现在已进入猪周期的后半程,市场供应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价格持续性的下跌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要优化生产结构,根据情况做产能缩减,减少后续出栏量。

  朱增勇表示,对养殖主体来说,产业政策将保持稳定和连续性,后期主要任务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同时将生产经营重点转向提质增效。淘汰落后产能母猪,做好营养管理。

  “对龙头企业来说,在做好以上的同时,应当及时调整企业发展重点,提高产业所需科技的研发力度,为提升企业成本竞争力做好支撑。此外利用保险+期货等金融风险工具,降低生产环节的市场风险。”朱增勇说。

上一篇| 7月第四周养殖行业大事件
下一篇| 暂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