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养猪业总体亏损已超前两次,何时可见底?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10-09

  10月8日,猪肉价格弱势反弹,当日A股猪肉概念股价也集体大涨,这意味着本轮猪周期到底了?可能还不能如此乐观。

  这背后,一方面是在猪价跌跌不休,于假期接近尾声之际,开始弱势反弹,8日,北方猪价更是“全线上涨”。另一方面是10月10日将收储3万吨冻猪肉,供需格局有望缓解。

  然而,在本轮猪周期中,猪价持续下挫,生猪产能还处于释放阶段,而且能繁母猪存栏结构有所优化,生产效率提高,供应宽松格局难改。

  中信建投分析称,从价格的绝对空间来说,生猪现货继续下行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当前的环境是,过于悲观以至于不能更悲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丝利好,也可能被市场情绪放大,但这并不代表着周期的反转。

 猪价久跌思涨与冷空气来袭

  进入十一假期,猪价继续探底。然而在10月6号触底后,出现“两连涨”。10月8日,猪价虽然涨幅不大,但上涨区域明显,整个北方地区更是全面飘红。业内人士分析称,根本原因是久跌思涨,直接原因是冷空气来袭。

  日前,北方多地迎来新一轮冷空气,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其中,在河北以及北京局部地区,出现了今年入秋以来的首场降雪,多地气温骤降,造成养殖户出栏节奏受阻,养殖户出栏呈现偏紧态势,加剧了屠企低价猪源的收购难度,生猪调运也受到影响,屠企为了保障每日的屠宰量,不得不进行提价收猪。

  分析师冯永辉称,从消费层面来看,市场猪肉消费积极性有所反弹,“贴秋膘”现象增多。一些地方趁着猪肉便宜开始腌制腊肉,促使市场猪肉走货量有所抬头,市场大体重生猪日渐成为“香饽饽”,叠加新一轮3万吨猪肉收储要落地,养殖户出栏的恐慌情绪减弱,市场压栏惜售情绪转浓,生猪供给呈现减量表现,助推了行情止跌上涨的步伐。

  10月10日,2021年第二轮第1次中央储备冻猪肉即将开启,挂牌竞价交易3万吨。这是本年度中央第4次启动猪肉收储。

  2021年7月以来,为应对生猪和猪肉价格过快下跌,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第一轮已进行3批中央冻猪肉储备工作,合计挂牌收储5万吨,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稳定市场预期。

  冻猪肉收储措施,有效遏制了生猪价格过快下跌的势头,生猪价格出现明显反弹。

  中信建投期货认为,尽管不认为收储能够扭转现实的供需,但收储对于历次猪周期来说,都像一个重要的信号灯,尽管行情仍在海浪中摇摆,但海岸好像已越来越近了。

  本轮周期的行业总体亏损已经超过前两轮周期,当然,前期盈利的程度也远超此前,正如行情向好时期产能的扩张一样,当前亏损的环境下去产能化正全面开启。

  值得关注的是,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至2021年6月,生猪存栏4.39亿头,与2017年年末4.4亿头基本持平。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564万头,已超过2017年年末4472万头的存栏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生猪产能已经完全恢复。正因为猪肉供应增长幅度较大,以至于出现进入消费旺季,猪价仍在下跌。

  为应对市场低迷,多数养猪场(户)选择放慢生产节奏,母猪存栏优化调整。据监测,7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结束前期连续21个月的增长,环比下降0.5%,8月份环比降幅扩大到0.9%。规模猪场淘劣留优的力度更大,淘汰的都是低产母猪,留下的都是高产母猪,整体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目前,生产仍在惯性增长。今年8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1.1%,连续6个月增长,尤其是每月新出生的仔猪量还在大幅增加。2-8月份,规模猪场每月新生仔猪数月均增速2.5%。这意味着今年9月至明年2月的生猪出栏量还将持续增长。

  尤其是8月份,规模场新出生仔猪数量3348万头,创本轮生猪生产恢复以来的新高,同比增长31.1%。这意味着明年2月份生猪出栏量同比将增加约3成左右,猪价很可能还要下降。

新千年以来的五次“猪周期”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再加上生猪生产的周期特点,世界养猪业都存在着“猪周期”现象,由于中国养猪业一直以来,都以中小规模为主,这一现象在中国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中国养猪业的市场化,要追溯至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实行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并取消多数畜产品的统一定价。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初步打破了畜产品独家经营的局面,活跃了城乡肉、禽、蛋市场,畜产品专业市场开始出现并日益增多。

  随着1992年中国农村改革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畜牧业生产全面快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现了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畜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猪周期”现象更为显著。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综合处处长张富撰文称,2000年-2021年(2021年为前7月平均价格),生猪价格年均涨幅约7%。以年均价格同比涨幅超过20%(平均涨幅的3倍左右)为标志,新世纪以来共出现了5次异常波动,分别出现在2004年、2007年、2011年、2016年、2019年,年均活猪价格同比涨幅分别达到35.6%、64.5%(2008年为25.7%)、22.1%、46.7%、62.2%(2020年为61.6%)。

  其中,2007年和2019年这两轮“猪周期”均出现连续两年价格“双峰”情况,为新世纪以来波动较大的两轮“猪周期”。2019年“猪周期”也是总体波动最大的一次。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表示,猪周期是客观存在现象,一直客观存在,差别就是周期长短和幅度。

  他说,近5个猪周期,除了2011-2015年是通过行持续亏损完成产能,猪价进入新上涨周期以外,其他周期都存在“亏损+大范围疫情”两大因素完成去产能,猪价上涨。

  分析5轮“猪周期”基本数据,张富称,每轮“猪周期”的周期长度为3-5年,尚未出现明显的周期延长趋势。同时,每轮“猪周期”基本都在春节后的4-5月消费低谷探底,预计本轮“猪周期”大概率也可能在2022年春节后探底。

  在本轮“猪周期”中,单从盈亏的情况来看,本轮"猪周期"的转换速度有可能加快,毕竟亏损的深度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轮周期。然而,中信建投期货分析称,有三个原因导致周期转换延迟。

  一是历次的"猪周期"都有一些额外的推动因素,本轮"猪周期"已经进入非洲猪瘟的常态化阶段,没有看到明显的外部推动因素;

  二是当前生猪养殖行业结构性变化非常明显,大型养殖企业均提升了养殖规模,相比散户的灵活战,更有持久战的意味。养殖行业竞争逐渐从大企业对阵小散户的模式,转向大型企业的肉搏战;

  三是跟历史数据对比,官方公布的存栏数据偏高,同样速度下,产能去化需要更多时间。

  从产业发展的历史特征看,这几轮“猪周期”存在共同的内在因素。比如,中国生猪生产规模化水平低,从业者众多,产业快速升级过程必然伴随着一定的市场波动和优胜劣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用了30年左右时间完成了规模化进程,养猪场(户)数量从65万家减少到6万家左右,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比重达91.5%,场均存栏1700头。

  据行业统计数据,本世纪初中国生猪养殖场(户)数量超过1亿家,2020年已减少至2000万家左右,其中2006-2007年、2019-2020年这两轮波动剧烈的年份,2年内分别淘汰了1700万家和1500万家养猪场(户)。目前,全国年出栏5000以上规模比重仅为25.4%,全国养猪场(户)平均存栏15头左右。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猪周期”仍将是产业升级发展的表现特征之一。

  林国发称,“猪周期”不会被消灭,但可以延长单个周期的时间和减少周期价格波动的幅度。如果产业信息准确,由生产规模集中度提升,带动管理和决策方式的转变,可以减少纯粹依靠经营进行生产决策,减少不理性扩张和淘汰产能。

  他说,目前,农业主管部门正在加快产业信息建设,特别是种猪存栏数据监测,种猪作为生猪产能核心,其存栏稳定,生猪供应稳定,及时出现疫情,只要种源不受损,生猪供应6个月就能得到较好恢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