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福岛再遇强震,对我国渔业和能源发展有哪些启示?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03-18

3月16日晚间,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7.4级地震。据日本富士电视台17日报道,日本福岛县16日深夜的强震已导致131人受伤,另有3人死亡。共同社援引东京电力公司的消息报道,地震发生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和5号机组、第二核电站1号和3号机组乏燃料池冷却系统一度停止工作,后已恢复,另外,受地震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内一座储存核污染水的水罐位置移动。

虽然日本首相在17日记者会上表示,日本各地核电站在地震后并未发现异常,但潜藏隐患的福岛核电站是否会再度面临危机?未来一周地震预警是否会加剧当前污染?毫无疑问,本次强震再次让福岛核灾的后续处理情况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事故过去11年,潜在风险逐步成为现实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9.0级特大地震,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袭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由此引发自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最严重的核泄露事故。

据当年3月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的东海区海洋放射性监测通报,当时国内专家也发表论文称,由于东海黄海趋近于半封闭的海域环境、且渔业资源基本自成洄游体系,日本核泄漏事故短期内不会对我国近海渔业生产及水产品安全带来很大影响,但需结合福岛核电站后续处理情况,警惕未来辐射生物效应及资源效应的潜在风险。

这种不确定的潜在风险在去年进一步成为现实。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在两年后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上百万吨核污染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入大海。虽然日本政府一再表示排放核污水的浓度符合国际标准,但依然引发日本周边国家及国际社会广泛担忧。沿岸渔民和水产业者尤为忧虑生计受到“毁灭性打击”。

福岛核电站位于日本东海岸,随着南下的千岛寒流和北上的日本暖流在日本东海岸交汇,强大的洋流将带着核污水在整个北太平洋循环,德国一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模拟结果显示,从福岛核污水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就将遭到核污染影响,10年后核污染将蔓延全球海域。随着近年来太平洋沿岸多地相继发现因核辐射变异的海洋生物,国际舆论对日本政府早已向太平洋偷排核废水的猜测甚嚣尘上。

环太平洋环境安全与我国渔业生产息息相关

根据2019年中国渔业年鉴数据显示,我国近海捕捞产量稳定在706万吨左右,远洋渔业总产量达226万吨,约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19.7%。其中,近海捕捞来自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沿海捕捞产量较高的鲐鱼、竹荚鱼、鳗鲡、太平洋褶柔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等捕捞对象、也是在日本沿海分布较多的主要捕捞种类且多是高度洄游性的种类,远洋渔获则大部分来自环太平洋海域。

虽然中国已经禁止进口来自日本辐射区10个都县的食品、食用农产品及饲料,且中国进口海产品大量来源于东南亚、美洲、澳洲等地,但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危及环太平洋及全球海域,势必将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带来进一步损害,直接影响我国渔业生产长期可持续发展。

最令人担忧的是,国际社会中,迄今为止,将核污水排入海洋这一做法史无前例,一旦日本按照计划公开启动核废水持续排放,无异于为全球数百个尚在运行中的核电站做了一个最坏的示范,不仅会有其他核电站为降低处理成本而纷纷效仿,甚至会有无数吨废水垃圾流入大海。

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渔业和能源转型的必然要求

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召开渔业渔政工作部署会,强调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强化风险防控,守牢渔业安全底线;深入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推动渔业“走出去”。同期,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以专栏形式规划了12项重大工程,其中再次提到,强化渔业风险防控,促进渔业安全发展;保障水生生物安全,严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动拓展渔业国际合作,持续提升国际履约能力,鼓励水产养殖业“走出去”。

另一方面,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结合“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的要求,我国能源电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已提速。2022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日本的前车之鉴为我们敲响警钟,面对危机,在全球一体化环境下,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如何抉择?中国,给出了绿水青山的答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