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暴涨200%!残酷的去产能,谁最受伤?
在猪价连绵不绝的下跌声中,猪肉股却涨破了历史新高。
3月29日,傲农生物盘中涨停,这是该股3月以来第三次股价触及涨停,去年8月至今已累计上涨超200%。吊诡的是,期间猪肉价格跌不见底,傲农生物预计2021年巨亏10.8-12.8亿元。
无独有偶,巨星农牧期间累计上涨约170%,唐人神也逼近翻倍。而唐人神去年同样预亏约10亿元。截至4月1日,通达信猪肉概念年内上涨6.15%,远远跑赢大盘。据梳理,截至3月23日收盘,猪企温氏股份股价在6个月里上涨超过65%,天邦股份股价涨幅也接近40%。
与股价相映的是机构的调研热情。3月3日68位机构投资者齐聚厦门瑞颐大酒店,在券商策略会上调研了傲农生物。牧原股份今年已经发布了6份调研公告,唐人神更是发布了13份。
到底什么情况?
困在周期中的猪:历史级别的涨与跌
在我国,猪肉消费长期占肉类消费的60%以上。由于生猪生产需要时间,从二元仔猪到肥猪出栏,大约需要18个月的时间。供需跨期错配导致猪周期的形成,由此带来的猪价变动也是许多国人有深刻感受的。
国海证券研报显示,2002年至今,我国共经历了5轮猪周期,每轮持续时间3-4年。2018年至今的猪周期最让人印象深刻。在这轮历史级别的周期中,猪价创纪录地上涨262%,见顶之后还在高位震荡13个月之久。
猪价的暴涨,使得高层几次三番释放储备和政策吹风。2021年至今,猪肉价格又持续下跌,生猪出栏均价一度跌至5元/斤关口。
对于生猪养殖企业来说,仅凭猪肉价格还不能确定盈利或亏损。这就需要引入猪粮比这个概念。简单理解,猪粮比就是生猪价格与生猪养殖主要饲料——玉米价格的比值。
根据去年发布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生猪养殖企业的盈亏平衡点约在7:1. 当猪粮比价低于5:1时,发改委将发布一级预警。
去年6月,"猪肉价格连降19周"曾登上热搜,猪粮比也在该月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当前猪粮比则已经连续5周位于该区间,这对生猪养殖企业是极大考验,也难怪猪肉股业绩连连报亏。
先行指标现拐点:历史中的真相
可为什么明明猪企很难过,股价却一路走高呢?
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发生过。2018年正处猪价低点,包括牧原股份、新希望在内的绝大部分猪企业绩各季度均同比下滑。部分企业延续到2019年,2019H1牧原股份甚至亏损1.56亿元。
但2018年10月前后,猪肉股就开始掀起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这个阶段,多数猪肉股涨幅在5倍以上。
部分公司股价表现;来源:通达信
密码之一是能繁母猪存栏这一生猪供给的先行指标。生猪养殖周期较长,由于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决定了8-12月后的生猪出栏数量,而生猪出栏数量决定了猪价的拐点。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于2021年6月见顶开始回落,当前仍处于回落过程中。随着生猪养殖深度亏损的持续,行业产能去化也将继续,能繁母猪存栏量有可能继续下行。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猪肉股纷纷在去年8月前后见底,并且在今年无视猪粮比跌破5:1。
除了能繁母猪存栏量,当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还有一个很大影响因素,就是集中度提升。华安期货援引布瑞克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年前10家上市猪企生猪销量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比重为9.4%,2021年该数据达到17.3%。两年时间提升近1倍。
集中度提升叠加行业深度亏损产能去化的残酷,影响最大的是养殖散户,对规模化养殖企业来说却是机会。因此,愿意且能够提升产量的企业,可能在接下来的景气周期中受益更多。
以牧原股份为例。在上一轮"猪周期"中,牧原股份2016-2018年生猪销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62.27%、132.42%和52.14%,销量从2015年的192万头,快速增至2018年的1101万头。2019年虽略有下滑,但2020年再次增加76.67%达到1812万头。
近几个月受资本追捧的傲农生物,似乎正在重复牧原之路。其2021年生猪出栏325万头,连续第二年生猪出栏量同比翻倍,2021年同比增长141%。扩张速度在可比公司中位居前列。
在3月初的调研中,傲农生物表示,其出栏目标是2022年600万头、2023年800万头、2024年1000万头。
原材料即饲料成本上涨对生猪养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玉米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猪粮比持续位于一级预警区间。一方面有望加快行业产能去化,另一方面也将对猪肉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市场预测:今年6月猪价将迎反转
市场很多观点预测,今年6月份生猪价格会反转、涨起来。招商证券分析称,“综合考虑到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自去年7月起持续下降,我们判断国内生猪出栏量增速在今年或出现前高后低的趋势,生猪下半年或现销量下滑,并进而带动猪价反转”。
中信期货则预测,2022年或将开启新一轮猪周期,猪价重心逐步上移,但新一轮猪周期的猪价振幅较上轮周期或大幅收窄。
但是,3月23日,中部地区一生猪育种企业负责人林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当前离生猪市场见底反转还早着呢!当前国内生猪养殖设施庞大,加之能繁母猪供应能力大,只要猪肉呈现上涨趋势,养殖户会迅速上马产能,从而拉低猪价。”
多位养猪行业人士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生猪价格进入上涨区间至少要延迟一个季度,伴随生猪养殖企业深度亏损,加之国内疫情带来的猪肉消费需求下降,预测到今年9-10月份,生猪价格才可能进入上行通道。
“猪周期底部的确认要往后推一个季度。”3月23日,一家国有生猪养殖企业总经理张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非洲猪瘟防控能力的提升、存栏生猪出肉量的提升都是大幅扩张生猪产能的因素。这些综合因素一定程度“烫平”了猪周期,推动整个行业始终处于盈亏平衡点上下波动,去产能的周期也会被拉长。
近日,温氏股份董事会秘书梅锦方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表示,未来二季度、三季度,整个猪肉价格要想明显提升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总体还是供大于求。
林邻坦言:“今年猪肉行情会有一波反弹行情,但会持续多久不确定。最近生猪期货价格不断往下走就是市场预期走弱的信号,生猪期货主力合约LH2205年内跌幅接近20%。”
生猪产能过剩或成为常态
“产能过剩已成为一种常态。”林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大量猪舍以及能繁母猪数量居高不下,都为生猪产能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即短期空栏的养殖场仍可能迅速恢复养殖规模。
去年10月,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生猪养殖行业出现把仔猪当烤乳猪贱卖,折射出当前生猪市场产能过剩的现实。
半年时间过去,生猪产能过剩依旧是养殖行业需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林邻表示,过去我们猪场不多,且建猪场、产能上规模的时间长,短期大幅扩张产能比较难实现,而现在不同,市场上猪场存量巨大,而且成本很低,养猪大户要上产能规模很容易。这直接决定了未来生猪产能过剩可能成为一种常态。
此外,能繁母猪存有量也是决定未来生猪市场供需格局最核心的指标。目前我国能繁母猪数量仍处再历史高位,为正常年份的104%左右,且数月以来下降相对缓慢。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290万头,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3.7%,7个月累计调减274万头。而2021年6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为4564万头。
张云认为,能繁母猪存栏的去化幅度决定猪价反弹高度,而当前能繁母猪存栏环比虽有下滑,但绝对量仍处高位。
3月22日,中信期货研报认为,当下猪舍等基础设施充裕,仔猪、母猪等基础供应相对充足,养殖行业不具备长时间获得超额利润的环境。从资金端看,养殖企业确有资金压力,但银行端抽贷断供压力不大,外力驱动的产能去化目前仍未看到。
张云坦言,“生猪的盈利周期会缩短。只要生猪市场呈现上涨趋势,原本可以持续一年的上涨行情,由于生猪养殖规模产能迅速上马,将被压制。这也导致生猪市场上涨行情的时间窗口缩短为几个月。”
以2021年生猪价格暴跌为例,林邻分析认为,“去年猪肉暴跌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养殖户上产能太快了,巨大的产能直接影响了猪肉供需平衡,当然,产能过剩问题还得归咎于前几年全国猪场的疯狂建设。”
当前,很多生猪养殖户都咬紧牙关,顶住上升成本压力,等待下一波上涨行情,养殖行业竞争压力日趋激烈。
林邻给记者算了一笔帐,现在肥猪价格大概维持在6.2-6.5元/斤,一个成本控制较好的猪场,出栏的每头猪亏损达500~600元。随着饲料等原料价格同比大幅上涨,猪粮比持续处于低点,养殖户亏损幅度还将扩大。
招商证券指出,由于豆粕等饲料原料受南美减产、原油涨价、地缘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大幅上涨,1月以来豆粕涨价幅度达37%,生猪养殖行业的现金成本仍存在压力。
“很多生猪养殖大户都在等下一个猪周期,我预测未来能繁母猪产能去化不会大规模出现。当前生猪行业维持低谷期,加之养猪赚钱效益弱化,通过优胜劣汰,生猪产能去化会进入缓慢区间。”张云说,目前对养殖户来说,生猪养殖行业竞争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大型养殖户顶着低猪价、高成本的深度亏损,手握大量淘汰母猪群;而那些资金实力弱、成本管理能力差、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养殖户将会慢慢退出市场。
一周热点
- 2022-05-18中国奶协回应“割青麦作饲料”
- 2022-05-18凝聚行业共识,共谋发展方向——饲料原料价格形势分析会线上召开
- 2022-05-1617家猪企负债2416亿元,养猪业核心逻辑发生重大变化,养猪企业如何涅槃重生?
- 2022-05-16乌克兰无法交付数百万吨的粮食
- 2022-05-16印度小麦禁令发酵 国际小麦炒作冲高
- 2022-05-137月1日起施行!农业农村部公布《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
- 2022-05-122018—2021全国饲料工业发展概况
- 2022-05-11预计今年国内小麦饲用总量同比减量一半
- 2022-05-11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全面排查各类毁麦情况 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 2022-05-11邵博士:强强战略合作 共推农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