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规模效应逐渐强化 生猪养殖集约化渐成趋势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05-31

随着规模企业生猪出栏量不断增加,产能集中度提升也较为明显,猪价与规模企业出栏量联动效应不断增强,屠宰企业收购比例也逐渐由散户向规模企业转变,规模效应逐渐强化,生猪养殖集约化渐成趋势。

01屠企猪源收购渠道向规模企业转变

根据卓创资讯监测数据,4月份后猪价6次跌后反弹中有5次均与规模企业出栏量缩减有关。其中,4月17日样本企业出栏量缩减3000头左右,仅3天时间猪价涨幅达13.43%,是五次猪价上涨幅度中最大的一次。4月24日出栏量缩减6000头左右,2天时间猪价涨幅达7.98%;第三、四、五次出栏量减少偏小,且猪价涨至相对高位,受终端需求牵制,猪价变动幅度收窄,涨幅均在7%以下。

一般情况,出栏量与猪价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出栏主体规模化程度的提高所形成的头部效应,成为影响当前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以山东为例,样本企业出栏数量对猪价影响程度较强,主要源于企业的规模效应带动。企业单日出栏量较大,覆盖范围较广,走货渠道较多,其出栏动作亦会使得散户有跟风操作,规模企业联动散户致使市场供应量发生不同程度转变,从而导致猪价变动。

目前市场散户猪源亦有限,屠宰企业收购猪源比例发生一定转变,部分屠企尤其是北方地区对企业猪源依赖程度较高,进一步加深规模效应。仍以山东为例,作为全国生猪屠宰大省,屠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根据卓创资讯调研数据显示,山东宰量前列的企业散户猪源收购比例均不同程度的缩减,部分企业缩减高达20%。

国家连续性收储,直接拉动号肉需求,常理来看,对屠宰企业利好明显。但从近一个月的成交情况来看,屠宰企业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均流拍,究其根本原因,长期深亏的大背景下,屠宰企业资金状况差,难以承受大的资金风险,因此对收储的提前垫资、交付规则等接受程度差,加之对未来行情看好,强预期之下,目前的收储对于屠宰企业而言显得“鸡肋”。对比政策的不断加码带来的毛猪价格走高,养殖端逐渐扭亏为盈,境遇好转,屠宰企业所承受的成本资金压力却越来越大。

此外,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更加突出也是制约屠宰企业境遇好转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作为买方和卖方的养殖端和屠宰端成本和利润本身就存在对立,养殖端的高利润对应的自然是屠宰端的高成本。此外屠宰企业之间同样“厮杀”不断,随着屠宰产能的不断增加,业内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下游终端需求却趋于饱和,因此不断加剧的“内耗”也另屠宰企业苦不堪言。

2022年屠宰收购渠道变化更为明显,散户猪源占比均不同程度减少。一方面是散户猪体型较差,且出肉率不高,控食等标准不同,屠宰企业收购意愿降低。另一方面源于本轮猪周期亏损时间近9个月时间,散户承担风险能力有限,且受资金限制,退市操作居多,散户猪源占比减少,且规模养殖企业出栏量不断增加,屠宰企业对规模企业依赖程度提高。

02规模养殖企业集中化程度不断提升

目前,生猪出栏量不断增加,仅2019年因受非洲猪瘟影响,出栏量略有减少,2021年生猪出栏量增幅较大,同比涨幅高达70.22%。十大规模养殖企业出栏量占比由2017年的5.10%持续增加至2022年的14.62%,规模企业出栏量占比持续增加。

随着猪瘟和疫情双限制背景逐步结束,作为影响屠宰行业主要来源的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整体回升,2021年我国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分为4.49亿头和0.43亿头,已超过2018年猪瘟影响前存栏情况,整体供给大幅度上升,是屠宰业回升的关键保证。从趋势来看,能繁殖母猪的下一年生猪供给的关键影响影响,目前整体高位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将保证2022年生猪供给,预计2022年猪肉将持续保持下行状况。

目前我国猪肉消费基本已达顶点,从统计局数据来看,我国猪肉人均消费在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表现为持续下降趋势,2019-2020年双限制背景下导致猪肉价格高涨,整体猪肉消费大幅度下降,人均消费水平同步下降,虽然2021年已回升至正常水平,但目前我国猪肉整体消费已达上限,整体生猪养殖上升空间有限,而国内生猪屠宰行业整体市场集中度低,不规范屠宰和私屠严重,市场规模化空间巨大,政策背景下,行业整合将加速。

随着生猪养殖门槛的逐渐提高,养殖规模效益的逐渐显现,散户比例或将继续减少。规模企业出栏量如今处于高速成长状态,多数企业“内生+外延”扩张产能;同时生猪作为民生相关商品,保障其生产能力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生猪集约化生产也得到了更多财政政策及金融层面支持,未来行业规模化、集约化趋势渐渐形成。

来源:卓创资讯、华商情报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