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关于蛋鸡产能过剩的思考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1-16
我国的蛋鸡产能过剩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由于蛋鸡生产周期较长,这期间的蛋价、鸡苗价、青年鸡价几经起伏,变幻不定。曾经有一个时段里,种雏鸡价格低于商品鸡苗价格,种蛋价格低于商品蛋价格,种禽企业不赚还赔。据行业内普遍的认知,这首先是因为, 蛋鸡产业链条中的上游产能过剩所致。那么,这种过剩今后的走向会怎样?

据业内专家估计,我国蛋鸡的年更新数量为12亿只,按照理论计算,曾祖代鸡的供种能力可放大24 万倍,这样有5000套曾祖代蛋种鸡就可以满足全国全年的商品代蛋鸡更新需求。据官方公布的第一批国家蛋鸡核心育种场名单,共有5家,这5家的保种培育量是多少?曾祖代鸡的培育遴选十分严格,育种素材不能将就也不可太少,在选育过程中会陆续择优汰劣,有人估计遴选后的保种量至少也要有10万套。就是具备了高出实际市场需求20倍的供种能力。作为原种场,开弓没有回头箭,谁都想胜出,谁都不肯退,谁都想做好自己的“文章”,所以总量始终会是供大于求。依据理论推算,一套曾祖代鸡具有放大50套祖代鸡的供种能力,一套祖代鸡具有放大 60套父母代鸡的供种能力,一套父母代鸡具有放大80羽商品代母雏鸡苗的供种能力。

据官方公布的国家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名单,到2016年,共有15家。这15家祖代蛋种禽企业的祖代鸡存栏量是多少?2016年更新了74.68万套,年平均存栏为60.09万套。由于数据源和计算方法的差异,这里可能略有误差。据行业协会在监测企业的统计,我国祖代蛋种鸡常年存栏量(包括进口和国内自主培育)多年在45万套至75万套之间波动。那么,依此来计算,一套祖代鸡可以有5000羽商品代母雏的放大效应,有24万套在产祖代鸡就足可以供应市场了。而实际上的存栏要超过36万套,有人估计今年有可能突破70万套,那就超的更多了。又据行业在监统计,我国父母代种鸡存栏量多年来大约是2000万套至2400万套之间波 动(也有人分析是1500万套或1700万套,其中祖代企业饲养700万套,600家父母代场饲养800万套或更多— —这可能没有计算种雏鸡和后备种青年鸡),而按12亿只商品鸡苗的年更新量,有 1500 万套在产父母代种鸡就可满足市场。 所以这两层面的总量也还是供大于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人工输精成本日趋增高和防病的考虑,种禽企业逐渐在推行种禽的大笼本交饲养(公母鸡按 1∶10),这势必增加种公鸡的饲养量,比人工授精大约要增加3倍,而受精率可能不如人工的高。这个因素也会对父母代种鸡饲养量产生影响。

对于商品代养殖场(户)来说,种源的总量供大于求,可以使得雏鸡苗价格更便宜,在其他因素不大变的情况下,更便宜就使得蛋鸡养殖的盈利天花板升高,有助于促进补栏和保量。这样,由于蛋鸡生产的周期长,高峰来临后“刹不住车”,蛋价波动受年节影响大,只要蛋价合适,商品代蛋鸡总量也是会始终处于饱和与过剩之间。如果从更全面的角度看,我国蛋鸡的总量还有统计不完善的空缺存在,就是不在监的品种和数量。这是历史、地理和群众消费口味与消费习惯的惯性所致。例如,众多的地方品种鸡、林间、农家散养鸡、乌鸡、绿壳蛋鸡、节粮型矮小鸡、肉蛋兼用型如固始鸡、狼山鸡、花凤鸡(贵妃鸡杂交海兰商品代)等;有些品种鸡蛋在局部地区是消费的强项,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就不以通常的高产鸡鸡蛋做主项。

看待产能过剩不仅仅只从存栏量考虑,还有另一个指标,那就是在原有存栏量不变状态下的大群体单产性能的充分发挥。这主要是由养殖规模和技术标准的提升获取的,比起存栏数量来,这方面的“过剩”更具有刚性。由于生产成本、管理技术和生物安全的压迫,许多小养殖户难以为继,陆续退出,而具有资金实力的新型养殖场(户)为求得规模效益往往一步到位。例如,成为行业目前“时尚”目标的“555”规划— —就是50亩地,建5栋鸡舍,每栋饲养5万只鸡,共计25万鸡施行全进全出。阶梯笼养、层叠笼养,通风、控温、光照、集蛋、清粪、饲喂、饮水、消毒和部分免疫自动化。这样的鸡场生产效益高,生物风险小,单位鸡只的单产发挥更佳。按每只鸡投入100元计,总计需投入2500万元 ,这样的鸡场可以陆续建设陆续进鸡陆续投入。按固定资产折旧20年计,每年平均的投入可视为125万元,投资总额不小,但一次性投入不算高,长久考量合适,一只鸡一生的产值可达300元以上,而产生的效益会更可观。

这样的效益提升会引发总存栏量缩减吗?是会的,但这是渐进式缩减。一方面,由于管理好,生物安全系数高,产蛋高峰期维持的更加持久,再加上蛋价行情好,许多鸡场都是饲养到80~90 周才淘汰,这样一来,淘汰期拉长了大约 30%,与此同时鸡苗需求量也就随之下降了大约30%;淘汰延迟,补进也延迟,变化的只是鸡群的日龄结构。鸡群更新变缓而产能不减,受损的是种禽企业。所以作为种禽企业,难怪有人担心如果鸡的单产水平再有提高,加上管理到位,疫病大幅减少的叠加作用,蛋鸡养到90周以上普遍起来,则鸡苗需求量会下降50%,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而另一方面,事情还不仅如此,单产性能发挥好就使得产蛋总量有所改变,这个改变如果没有终端消费市场的加大消费做助力,市场规律就会调整存栏量。以我国近几年鸡蛋总产量计,大多是在年产2200万吨至 2400 万吨之间。12亿只蛋鸡要平均年只产20千克才有2400万吨的年收获。这样的生产指标,在我国大多数鸡场是难于实现的,所以,12亿只在产蛋鸡是不完全统计。如果按协会统计,我国蛋鸡平均产蛋17.1千克计,实际在产数量应该在14亿只左右。如果14亿只蛋鸡平均每鸡增产1千克蛋,就意味着在保证2400万吨年产量的前提下,可以减少近7000万只在产鸡的存栏。而这,只能是缓慢地渐进地减少,因为,从总量的层面讲,产蛋提升的难度要大于存栏升降的难度。

也有人提出,蛋价多年来是波动的,有高峰必有低谷,淘汰期延长不会越来越长,而是与蛋价和淘汰鸡价格紧密关联。例如,有的鸡场养到60周就淘鸡,那是因为淘汰鸡价格合适,大约在18~19元/只,可与一只 120 天的青年鸡生产成本相等。鸡场从经营上论,淘汰老鸡,补进鸡苗或购进青年鸡以待下一轮蛋价提升比继续饲养更合适(这也会促进分段饲养的发展— —青年鸡专业养会多起来)。但这样早淘早补进的成本回收预期和不可预见性风险并不小,这不会成为蛋鸡产能削减的主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蛋鸡养殖的产能过剩不会很快“消肿”;如果再加上业外热钱的阶段性涌入的催化作用和大家都坚信坚持就是胜利的理念。例如,正大集团的8000万蛋鸡项目、德青源3000万蛋鸡项目、敖汉旗金钩牧业1000万蛋鸡项目、北粮农业450万蛋鸡项目、晋龙集团500万、金翼蛋品 500万、韩伟集团400万蛋鸡项目以及温氏、新希望的拟议中的发力蛋鸡市场计划,就更是如此。所以,笔者认为,蛋鸡的产能过剩已经是蛋鸡养殖的新常态。那么,这样的局面,会是怎样的导向呢?首先,产能过剩并不会导致饲养密度“过盛”,还会促进饲养密度更趋合理,过去那种小场林立,密度大通风差的环境会得以改善,因为大家首先是种禽企业要拼技术门槛的进一步提高;要提供“7~500天的全程服务”(峪口禽业孙浩总经理语)。这样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形成合力,加上设备技术的辅助,会从雏鸡质量到饲养全过程更接近科学,鸡群因此更少发病。由于产蛋期拉长,补苗期后延,青年鸡场增多,鸡蛋行情风险被几个环节分担,那种因养鸡赔钱而大量淘汰鸡, 之后又因存栏缺口而蛋价上扬的局面会趋于起伏平缓— —至少会比前几年平缓。不会出现如奶农宰牛倒奶一般的衰败局面。一旦有缺口出现,行业巨大的生产能力会迅速填补,尤其是专业的青年鸡场会提供及时补栏的鸡群“素材 ”(据调查我国青年鸡存栏在4.35亿~5亿只之间)。这样就缩短了从补进到开产的时段,阻挡了行情起伏造成的剧烈波动。急病乱投药,不赚钱不用药,不行就淘鸡,补栏一哄而起的局面不像以前那样凸显。

就目前和今后趋势看,蛋鸡场户的所有竞争会归于鸡群健康的竞争,也就是淘汰落后产能的竞争。这里鸡群健康是最大值,设施设备都有固定的选型和造价,唯独鸡群健康没有固定值,所谓拼管理是拼低成本与高产出,其实质还是拼鸡群的健康。所以,我们还是要重复保健重于防病,防病重于治病的论点,把养健康的鸡作为首要目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