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市场» 正文

上涨仍是2004年小麦价格运动的主基调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诗人屈原的这句话将我们带入对2003年小麦期货的回忆之中。2003年是小麦市场的牛市年,但是,价格的巨幅振荡却和上涨一样同时给投资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强筋麦的顺利推出、309硬麦合约的交割危机,都成为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浪花,都推动了市场的交易机制和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随着宏观经济、期货发展环境的不断向好,也随着市场资金主体结构的不断趋于合理,2004年的小麦期货市场有望迈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是一个期现紧密结合、现货商和投机者广泛参与、中国价格和国际价格联动的新的大发展时期。

  六大重要变化为小麦期货发展打开巨大空间

  2003年的郑州小麦市场发生了六大重要变化。这些变化都是以市场规律为基础形成的,而且都将为小麦期货市场2004年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大变化是,期货和现货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今年上半年,期货价格基本发挥了引导现货价格的走势的作用,但由于过早透支未来利好,8、9月份价格出现回归。下半年的市场中,现货价格的上涨又再次推动期货价格的回升。随着时间的发展,到年末,小麦期货和现货的基差越来越小。

  二大变化是,市场参与群体逐渐丰富,面粉厂、贸易商、投机商等分别来自现货市场和投投机的资金主体逐渐形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市场买入套保者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小麦交易历史形成的“卖方套保者”的相对垄断地位得到挑战,这主要是由于今年现货价格的大幅上涨,推动了现货企业通过期货市场接货或者买入套保的愿望增强。

  三大变化是,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方式逐渐丰富和成熟。交易所跨期套利制度的出台,直接推动了小麦市场套利操作的活跃。而且套利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从收购现货注册仓单的期现交割式套利,到直接抛转仓单的跨月套利,再到“买强卖硬”或“买硬卖强”的跨品种套利。小麦期货的大幅振荡为套利直接提供了空间,也滋生了为期现等套利专业服务的社会群体。

  四大变化是,监管思路更加清晰,交割制度逐渐放开。随着交易所各项交易制度的完善,郑州交易历史沉淀形成的“有为式”监管逐渐过渡到“制度化监管”。同时,强麦和硬麦交割先后放开后,为期货市场服务于现货市场,服务于国民经济进一步打开空间,也为小麦期货的自身生存和发展打开了空间。

  五大变化是,国民经济发展对小麦期货的完善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粮价涨,万价涨。全球粮食价格牛市周期的到来,使得居民生活、企业经济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各方经济群体迫切需要一个预测价格走向、规避风险的完善的粮食期货市场。同时,政府决策也需要一个合理的参考基准,政府调控市场也需要一个能够发挥市场作用的工具。

  六大变化是,小麦期货逐渐走向“国际化”。我国小麦生产的逐年“产不足需”,以及粮食产量恢复的缓慢,使得我国小麦以后几年的进口量会逐渐增加。笔者预测2004年中国小麦进口量有望达到700万吨左右。和大豆市场一样,进口的不断增加,将迫使中国小麦市场走向国际化,也将对小麦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强麦期货,本身已经具备和国际接轨的物质基础。就未来而言,普通小麦品种的推出将进一步完善小麦期货品种结构,而粮食价格指数的酝酿推出也将进一步完善市场价格的形成体系。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需求大国,中国在夺取世界农产品定价“发言权”的战役中,离不开小麦期货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上涨仍是2004年小麦价格运动的主基调

  2003年的小麦期货市场走过了两波牛市行情。年初,在对国内小麦价格未来向好的心理支撑下,一批以投机为目的的资金群体大举做多硬麦期货,而3月28日强麦期货的闪亮登场,也对小麦整体上涨推波助澜。但随着7月份新麦上市,大量的现货流进期货市场,导致投机多头在硬麦309合约上无奈弃盘。小麦价格在短短的半个月的时间里将为期大半年的涨幅悉数吞进。这一事件的发生,险些给刚刚出现恢复性增长势头的郑州小麦品种以致命性的打击,但同时也推动了郑州小麦风险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交割制度的进一步放开。第二波上涨行情开始于国庆节后,现货价格出现爆发性的上涨行情,带动小麦期货价格再次创出年内新高。11月份后,小麦期货价格维持在高位振荡,一批以套保为目的的现货买家开始逐渐介入市场。

  2004年,在国内小麦生产仍难以满足需求的背景下,小麦价格的牛市仍将运行下去。不过,随着国家对价格上涨控制力度的加大以及进口量的逐渐增加,现货价格的上涨过程也并不会非常顺利。而对于期货市场来说,2003年沉淀下来的巨量期货仓单,同样为市场增加了不少压力。可以说,2004年的小麦价格牛市将和2003年一样,充满曲折和悬念。

  库存短缺问题支持2004年现货价格

  在探讨2004年的现货价格走势之前,有一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就是国内小麦的库存问题。我们首先根据官方数据推算国内小麦库存状况。2003年5月底,国内官方机构和美国农业部对国内库存数据的预测值平均为6500万吨。2003新麦总产量为8610万吨,则2003/2004年度的供应总量为15110万吨。国内小麦的月均消费量一般不低于880万吨。如此以来,到明年5月底,国内陈麦剩余库存量为4510万吨。其中包括国储粮2600万吨左右、地方储备以及社会库存1910万吨。新麦上市后一般要在三个月的后熟期结束后,才能加工使用。因此,从7月到9月份的国内消耗仍要依赖陈麦,这三个月的消耗量一般为2640万吨(每月880万吨)。因此,从数字上看,到2004年9月份,即使地方储备和社会库存即使全部消耗完毕,国内仍存在740万吨的供应缺口。

  实际上,国内库存的问题的严重程度远不是上述官方数据能够体现的。11月23日至12月12日,青马工作室江阴分部人员对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五个省进行了库存初步调研。调研中,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基层粮食局、粮库、粮站、农民以及村干部一致认为,当前的地方和社会库存要比去年同期减少4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7成。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山东地区粮库的空库率几乎达到6成,河北为4成以上,河南至少为3成。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小麦地方库存和社会库存实际水平与账面库存大约有40%的虚数。根据这一情况进行推算,到明年6月20日新麦上市前,国内小麦地方储备和社会储备将消耗一空。而7-9月份也至少将出现2000万吨的供应缺口。

  对于下半年来说,中国小麦供应紧张的状况仍难以有效缓解。首先,2003年国内冬麦的种植面积仍然出现减少,市场普遍预期减少的面积为3-5%,而单产方面,近几年比较恶劣的生长条件仍然延续到今冬明春,单产好于去年的可能性仍比较小。即使单产和去年持平,国内小麦供应在2004/2005年度仍将再次出现2000万吨的缺口,除非明年下半年小麦进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否则,国内小麦供应的紧张局面在下半年有加剧的可能。

  巨量仓单压制期货价格

  截至目前为止,硬麦市场的注册仓单数量为41.77万吨,预报数量为4.41万吨,总计为46.18万吨。强麦市场已经形成的仓单数量为18.88万吨,预报数量为9.22万吨,总计为28.1万吨。强、硬麦合计总量为74.28万吨。这一仓单数量创出了郑州小麦仓单注册历史上的天文数字,也将成为悬在市场多头头顶的一把利剑。这批仓单能否流出交割库的取决于以下两点:一是,现货价格在明年3、4月份能否出现上涨,并且上涨的幅度能否超过期货价格。二是,市场中是否有多头主力愿意承接仓单。

  目前,小麦期货主力合约硬麦405和强麦405的总持仓只有21.96万手,单边折合109.8万吨,相对于70余万吨的现货来说,如果持仓量不进一步扩大,则小麦期货405合约将变成了一个“远期现货批发合约”。价格的走势将追随甚至滞后于现货市场的变化。只有当现货市场再次出现抢购,期货市场的仓单才能够顺利流出。这也无疑为明年上半年的期货价格走势增添了几分沉重。

  但是,由于现货市场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一批大型现货贸易商在今年底已经开始入驻郑州小麦期货。11月份以后,随着小麦市场投机多头的大规模撤退,小麦实力现货商进场承接抛盘,并逐渐成为市场主要的“商业多头”。由于现货商们对小麦现货未来价格走势极其看好,因此,他们的接货意愿非常强。可以肯定,对于明年5月间的小麦市场来说,巨量交割已经成为必然。

  综合判断:明年上半年,硬麦期货价值由于在2003年四季度得到挖掘,因此上半年走势会以振荡上涨为主;强麦期货由于在2003年四季度被低估,因此将会成为上半年小麦期货上涨的新的亮点;同时也品种小麦远期合约走势仍然强于近期合约。进入三季度,在仓单问题得以消化后,由于新麦仍然难以有效形成仓单,小麦期货价格将会出现比较显著的上涨,届时价格也将创出历史新高。但这一高点也可能是年内的高点,因为,进入明年四季度后,进口逐渐增大的压力会显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上半年的价格走势不仅决定于库存情况和仓单压力消化的情况,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麦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新麦收成好差程度也决定小麦期货全年的上涨力度。

  没有阵痛就没有曲折,在中国粮食现货市场的发育仍不成熟的情况下,中国农产品期货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都显的稍微艰难。有人说,小麦是个大品种,大品种关系到国民生计,因此,有必然加大对小麦期货价格的“人为管理”。但勿容置疑的是,市场经济的大潮正在将“国民”推向“市场”的浪潮之中,国家也正在逐步引导国民适用市场变化的节奏,而如果我们仍然以关心国民利益为理由,对市场价格进行非市场化控制,无疑会犯本末倒置的错误——这一点关系到市场发展的理念问题。发展总是硬道理,无论2004年的走势如何,可以相信的是,经过近几年的沉淀和积累,小麦期货从2004年开始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的历史时期。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