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独家视点» 正文

2002年中国粮食市场趋势回顾和分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农业部信息中心近日发表署名文章,对2002年中国粮食市场趋势进行回顾和分析。全文如下:
2002年是中国入世的第一年,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入世尚未对国内粮食市场产生明显的冲击。从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价格资料显示,2002年前10个月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较2001年同期略有回落。全国粮食市场价格总水平略低于2001年 ,只有大豆市场价格回升,其中新豆收购价格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以下分种类简要回顾如下:
  (1)今年小麦及面粉价格略有回落。2002年全国小麦种植面积、产量、库存继续下降,小麦进出口大幅增长,国内小麦进出口大幅增长,国内小麦供给充足、价格略有回落。2002年上半年,国内小麦现货市场一直保持着低迷态势,虽然春节期间面粉加工企业用量略有增加,但受各地促销压库及陈粮拍卖的影响,市场供应量充足,价格持续在低价位徘徊。由于小麦主产省普遍调低了小麦收购保护价,加之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发生病虫害、小麦质量稍差于2001年,各主产省同一品种、同一等级的小麦价格,与2001年相比每百斤均下调2元。进入夏粮收购旺季后,由于种植面积及产量的减少,尤其是在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不断上涨的带动下,国内小麦价格出现了反季节性上涨,但后期价格基本平稳。前三季度大中城市集市富强粉、标准粉平均价格分别为1.14元、0.96元,比2001年同期分别下降2.56%、1.03%。
  (2)稻米价格较为低迷,后期有望走出低谷。去冬今春中国大米市场价格走势较好,年初水稻意向种植面积增加,但在水稻播种期间,大米价格回落,导致水稻实际种植面积有所减少。2002年前十个月,国内稻谷市场价格走势表现不一,大部分地区市场价格出现下滑。
  6月下旬,华南沿海地区早稻开始陆续收购上市,由于2002年国内早稻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少于往年,早稻上市初期收购价格高于2001年同期。2002年6-10月份收购季节,主产省中等早 稻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价每50公斤分别为47.5元、47.02元、46.84元、46.73元、46.93元,与2001年同期相比,6-8月份分别上升了3.85%、3.15%、2.25%,但9、10月份下降0.23%、0.76%。8-10月份主产省中等晚 稻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价每50公斤分别为51.98元、51.24元和50.75元,分别比2001年同期下降4.18%、5.46%和6.42%。9、10月份主产省中等粳稻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价每50公斤分别为59.12元和58.49元,分别比2001年同期下降1.1%、2.55%。
  前三季度国内主要粮食批发市场各种大米平均批发价分别为早 米每吨1439元,同比上涨0.9%;晚 米每吨1515元,同比下降1.8%;粳米每吨1816元,同比下降2.1%。国内大中城市集市零售价早 米每500克0.92元,同比下降1.1%;晚 米每500克0.99元,同比下降2.94%;粳米每500克1.12元,同比上升0.9%。
  影响国内大米价格走势的主要原因:一是2001年底开始的库存轮换以及陈粮拋售加大了市场供给量,抑制了市场价格正常上行;二是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基本没有改变,市场缺乏上涨的动力;三是国际市场大米供大于求,价格持续走低。
  (3)玉米增产,后期价格下滑。玉米作为受国际市场冲击最大的粮食品种,市场价格从2001年9月开始一路下降。到2002年1月份,北方产区、南方销区和港口玉米价格都降到了2001年以来玉米价格的最低点。1月份产区吉林车板交货价格在每吨900-920元之间,最低价每吨900元;大连港平仓价每吨在1000-1020元之间。春节过后,国内玉米价格开始小幅上扬,但受国家出台减免粮食铁路建设基金的影响,粮食经营企业运输成本下降20%-40%左右,南方销区玉米交易价格因为运输成本的降低出现下滑。5月份,受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和季节性需求的增加,全国市场玉米价格普遍上涨,每吨上涨了平均20元。6月份,玉米价格上升趋势更加明朗,产区吉林车板交货价格每吨在950-980元之间,大连港平仓价每吨在1030-1050元之间;福州市场交易价格每吨1150-1170元之间。7月份,进入养殖旺季,对玉米的需求应有所增加,价格往往呈现季节性上扬。但由于国内养殖业效益较低,对玉米的需求不旺,产区出库价格平稳,除四川外,销区多数保持较低价位。进入8月份,国内玉米增产已成定局,西南地区新产玉米已经收获,并开始少量上市,华北黄淮地区的玉米也将陆续收获,市场价格开始回落。9月中下旬后,随着黄淮地区玉米收获上市,市场供应数量增加,市场价格节节下滑。10月份,华北黄淮地区新产玉米开始大量上市并大量外运,华东、华中、华南销区玉米价格相继滑落。1-10月份,主产区玉米销售价格每50公斤48.92元,比2001年同期下降3.51%。预计在2002年底或2003年初玉米价格将降到最低点。
  影响玉米市场价格走低的主要因素,一是东北主产区玉米收购政策可能近期出台。吉林2002年春耕之前,为了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省政府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在秋粮收购时将要降低玉米保护价水平;二是韩国再次爆发猪瘟,对中国玉米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三是腾仓纳新工作继续开始,市场供应数量增加。从8月下旬开始,黑龙江省粮食部门出台了顺价销售奖惩办法,对玉米进行适当销售补贴,铁路沿线一般每吨补贴40-60元,非铁路沿线每吨补贴80-100元,以降低玉米出库成本,刺激粮食企业销售的积极性。九月中旬,吉林省也采取了〝现价销售、后补价差〝的办法促销,玉米火车板最低限价长春以南每吨为960元,以北为每吨950元,边远市、县为每吨940元,销售补贴收购费用30元,装卸搬运费20元。陈玉米供应量进一步增加无疑对市场构成压力,价格上涨的抑制效应增加
  (4)大豆价格回升,新豆收购价格高于2001年同期。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减少入世后国际市场大量农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2002年初农业部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随后国家降低和减免了对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运输费用和铁路建设基金。国家在政策方面的倾斜使国内大豆价格暴跌的局面得以扭转。3月份《转基因条例》正式实施后,从3月20日至5月底国内几乎没有进口大豆到岸。在国内大豆供需紧缺的情况下,东北大豆在几年来没有过的疯狂采购下,价格极好,东北油用大豆全部被当地压榨和输出到关内消耗掉,国内大豆价格快速上涨。6月中旬,随着大豆进口的恢复,国内大豆、豆油和豆粕价格出现短期回落。进入7月份,国际市场大豆期、现货价格大幅上涨,期价创下近四年来新高。在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下,国内市场大豆价格迅速回升,平均每吨上涨60-110元。受大豆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豆粕和食用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国内色拉油价格曾突破了每吨6000元的大关。到了9月中、下旬,随着黄淮地区大豆上市、东北大豆开始收割,大豆市场行情开始下滑。虽然市场价格出现下滑,但东北新大豆的收购价格高于2001年同期。9、10月份,东北国有粮食企业新大豆收购价每50公斤分别94.75元和94.3元,分别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7.67%和7.72%。10月中旬以后,黑龙江农民惜售,减少了大豆的销售量,因此国内大豆价格走强。此外,东北地区铁路运力紧张,也推动大豆价格走高。10月底,从黑龙江运至山东省的大豆价格达到每吨大约2200元,比二到三周前每吨上涨了80到100元。
  如果铁路运力得到改善,进口大豆和豆油如期到货,预计未来数月国内大豆价格将会平稳回落。
  据专家分析后期粮食市场价格将在平稳中有小幅波动 ,经过近几年的结构性调整,中国粮食价格恢复到了比较合理的区间,但目前价格水平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有利于提高粮食种植的科技含量。2002年,主产区粮食保护价格适当下调,比较接近市场价格,有利于粮食市场价格的正常运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效果明显,粮食库存渐趋合理,粮食生产基本稳定。这些都决定了2003年粮食价格的基本格局是稳中波动。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