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独家视点» 正文

国内粮食市场综述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7-27
上年10月份到今年5月中旬,国内粮食价格经历了大幅上涨、小幅回落、再大幅上涨、再小幅回落的逐步上扬、振荡走高的总体走势,笔者预计,当前和今后国内粮食市场供需相对平衡,粮食价格也将以相对平稳或略有回升为主。

  一、粮食供需、流通状况和粮价总体走势分析

  一)预计今年产量增加,产不足需缺口将有所缩小。

  一方面,粮食连续多年大幅减产,产不足需非常明显。

  从2000年开始,粮食总产逐年下降,2000年粮食总产量为4.622亿吨,比上年减产460亿公斤;2001年粮食产量4.526亿吨,比上年减产96亿公斤;2002年粮食总产量为4.571亿吨,比上年增产45亿公斤;2003年粮食总产量为4.31亿吨,比上年减产260亿公斤,减幅为5.8%。四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800多亿公斤。

  特别是上年的粮食减产情况比较突出,不但夏秋双减,而且三大谷物同减;不但产区减产,而且销区也减产,呈现普遍减产的态势。由于减产,人均占有粮食逐年下降,2003年为人均占有粮食下降到340公斤左右,比历史最高年份减少60多公斤。由于减产,产不足需非常明显,缺口逐年扩大,促使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拉动粮价上涨。

  另一方面,国家对粮食生产引起了高度重视,采取了诸多强有力的措施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对购买良种、农机给予补贴;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促进粮食转化增值;鼓励建设粮食产销基础设施;发展粮食加工营销企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管理等。

  因此,今年的粮食生产受价格上涨、政策扶持补贴、种粮效益提高等因素的影响,粮食可望出现较大的恢复性增产。可以预期,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都将发生转折性的重大变化,但由于冬小麦减产,玉米增产的幅度有限,因此粮食总产量不可能大幅增加,产不足需的状况将依然存在。

  预计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将增加到16亿亩左右,预计2004年粮食总产量为4.55-4.6亿吨左右,比2003年增产250亿公斤,增幅为5%左右。预计今年夏粮产量为8000万吨,同比下降160万吨,预计早稻产量350亿公斤以上,同比增产60万吨以上。

  由于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增强,将极大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产量,只要气候正常,不出现大面积的灾害,可以预期今年粮食总产量将大幅增加,这将增加供给、缓和产需矛盾,抑制价格的上涨。

  二)如果今年粮食增产,存量下降势头将得到遏制。

  一方面,由于连续多年减产,粮食库存大幅下降,可供存量大幅减少。

  近两三年来,由于减产,产不足需,动用库存弥补缺口,国家库存总量大幅下降,预计目前国家粮食库存数量低于2000亿公斤,在1500亿公斤左右,接近或低于正常库存水平线,弥补产需缺口的余地减小,可供调剂的数量不大。

  在国家存粮减少的同时,农民存粮数量减少的幅度更大。在1998年底农民人均存粮达660公斤,可供出售的人均余粮约250公斤。由于四年来的大幅减产,需求增加,缺口不断扩大,农民存粮的已经挖得差不多了,预计农民的存粮水平已经降到了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几年来至少减少了800-1000亿公斤,减少的这一部分基本上是可供出售的余粮。

  同时,其他社会存粮减少也非常明显。现在城市居民基本不存粮,加工用粮存粮也很少,地方储备在下降,有的有规模而没有存粮或没有完全到位,商品周转库存大幅降低,库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粮食不能食用,库存数量也可能存在一定水分。

  粮食库存结构发生变化。从地区来看,目前国内粮食库存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几个主产区,在一些销区,粮食库存水平已趋于正常以下水平,有的地区库存水平甚至比较薄弱。从品种来看,各品种结构趋于合理,但小麦、玉米库存偏大,大米、大豆明显不足。从品质来看,品质趋好、虽然仍有高价位粮和陈化粮,但已大幅减少,且在2004年将基本处理完毕。

  另一方面,预计2004年粮食恢复增产。如果增产数量250亿公斤,则可供商品粮源就将增加250亿公斤,同时,由于粮价的上涨,农民出售的商品粮将有所增加,而自留粮有可能减少,使国家收购量,可以弥补库存的不足。另外,国家储备和地方储备增加规模,充实库存,库存数量可望有所增加。虽然产不足需的缺口继续存在,仍需动用库存弥补,但如果达到增产250亿公斤的目标,则满足需求增长后,仍将有部分粮食充实库存,至少库存将不再大幅下降,如此供给能力依然较强,供给不会出现短缺。

  三)非正常因素影响了粮食需求增长,后市政策性需求因素减弱。

  一方面,国内粮食消费平稳增长,出现新的增长点。

  前几年我国每年大约消费粮食4600-4700亿公斤左右,最近两年,消费需求增长较快,达到4700-4800亿公斤。2002年国内粮食消费需求在4800亿公斤左右,比上年增加30-50亿公斤,2003年国内粮食消费需求在485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00亿公斤。预计2004年将达到490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50亿公斤。

  从消费结构看,口粮需求大约2750亿公斤,平稳增长;种子用粮100多亿公斤,保持平稳或有所减少;饲料粮1400多亿公斤,比预期降低,本来饲料粮需求增长较快,但受禽流感的影响,需求刺激因素减弱,需求尚未完全恢复,增速减慢;工业用粮500多亿公斤,平稳略增。

  近两年,政策性用粮增长明显,特别是退耕还林补助粮和储备轮换增加较多。2002年退耕还林补助粮约70多亿公斤,2003年达到130多亿公斤,预计2004年将达到200亿公斤左右,由于今年退耕还林面积大幅下降,仅1000万亩,只相当于上年的五分之一,而且往后几年也不会再大幅增加,因此今后每年将保持在200-250亿公斤左右,而且目前一些地方已采取以钱代粮的补助办法,粮食需求的量将有所减少。预计2004年地方储备粮、商品周转粮等将有较多增加,估计增量在100亿公斤左右。

  但总体来看,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增储增存等原因,需求仍将呈平稳增长的态势,特别是下半年后需求趋旺将对粮价构成较强的拉动。

  另一方面,消费增长趋于平稳,且受非正常因素影响,消费有所少。

  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趋于平稳,而且人们直接用于口粮的粮食消费数量明显下降,而间接消费的粮食数量增加;间接消费的粮食则由于近两年“非典”特别是禽流感的影响,养殖业发展受到严重打击,饲料粮消费大幅下降;另外,退耕还林规模缩小,以及政策的变化,刺激需求的因素相对弱化,需求增长将趋于平缓,拉动价格上涨的力量有所减弱。

  四)由大量出口转而大量进口,净进口格局将形成。

  一方面,近两三年来,出口大幅增加,加快了供需关系的转变。

  近几年粮食出口大幅增加,减少了国内存量,加快了国内粮食供大于需向供需平衡的转变。2003年出口玉米1639万吨,比上年提高40%;2003年小麦进口总量为42.42万吨,同比降低30%,小麦出口总量为223.7万吨,同比提高225%,净出口小麦180多万吨;2003年出口大米260万吨,同比增长32%,2003年进口大米25.7万吨,年比提高9%,大米净出口230多万吨;2003年出口大豆26.7万吨,同比降低3%,进口大豆2074万吨,同比提高83%,进口大豆数量超过国内大豆产量300多万吨。

  另一方面,2004年净出口格局将发生根本转变。

  由于国内减产、库存下降、供给趋紧,以及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近两三年来粮食净出口的格局将在2004年被打破,2004年除大豆、油料油脂外,将大量进口小麦、大豆,而减少大米和玉米出口的可能性已非常大,2004年我国有可能成为净进口国。

  海关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出口小麦36万吨,同比提高18%,其中4月份出口小麦8.6万吨,同比提高71%;1至4月份进口小麦近70万吨,同比提高448%,其中4月份进口小麦43.6万吨,同比提高945%。1-4月大米出口总量为72万吨,同比提高5%,其中4月份出口大米2.3万吨,同比下降82%;1至4月份进口大米24.6万吨,同比提高54%,其中4月份进口大米9万吨,同比提高271%。1至4月份玉米出口总量为110万吨,同比降低75%,其中4月份出口玉米7万吨,同比降低87%;而进口玉米基本为零。

  四月份后,受国内粮价的影响,粮食进口呈增长的趋势,而出口则呈减少的趋势。预计后市出口将继续减少,而进口有可能继续增加。出口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一方面增强了国内供给,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国内需求,有利于缓和国内供给趋紧、需求趋强的矛盾,抑制国内粮食价格上涨。

  (五)国内粮食由供大于求转向供求大体平衡。

  一方面,产需缺口仍然存在。

  2003年无论是粮食总量还是所有品种,新增供给均不能满足需求,产需缺口继续扩大。

  由于产量的下降,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出现产不足需的状况,产量下降加上需求增长,四年累积产不足需缺口达950亿公斤左右,其中2003年的产需缺口达到600亿公斤。由于缺口逐年扩大,过去供大于求的状况已转向供求平衡和趋紧状态。90年代中期以后累计产大于需约1500亿公斤的粮食,近几年大部分已基本上消耗。

  另一方面,今年的增产计划实现,则产需缺口将有所缩小。

  2003国内粮食产需缺口在600亿公斤左右,如果2004年粮食增产250亿公斤,那么产需缺口将缩小到400亿公斤左右,加上进口一部分粮食,动用一部分库存,就可以达到供需总量基本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品种产需缺口有较大差别。2003年小麦产需缺口为170亿公斤,预计2004年仍为180亿公斤;2003年稻谷缺口250亿公斤,预计2004年将缩小到100亿公斤,原因是稻谷大幅增产的可能性较大;2003年玉米基本保持平衡,预计2004年略有缺口,原因是产量持平略减,而需求也相对平稳;缺口较大的主要是大豆,2003年大豆产需缺口在150亿公斤,预计2004年仍保持在150亿公斤或有所下降,原因是大豆面积和产量增加、今年一季度大豆需求有所减少。

  总的来说,过去的供给大大高于需求的状况不复存在,供给趋向偏紧,供需趋于平衡。

  六)市场放开,竞争激烈,调控加强,看涨趋于看稳。

  一方面,市场全面放开,竞争拉抬价格。

  2004年全国将基本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

  购销市场化,意味着购销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加剧,特别是在粮食供给相对偏紧、需求相对较强的情况下,多元竞争的局面将促使粮价上涨。在购销市场化的初期,国有粮食企业暂时处于劣势,主渠道收购将继续保持较低的水平,市场调控的作用有所减弱。

  购销市场化,意味着粮价大体上将由市场决定价格,如此,市场变化加快、价格波动加大。由于粮源分散、渠道增加,农民售粮和企业收粮时间延长,市场变化加快,季节差价、品质差价和地区差价扩大,价格波动也加大。

  在市场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流通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收购市场无序竞争状态将继续存在,另一方面,市场管理加强,竞争趋于理性,抑制价格上涨。

  由于加强监管,宏观调控也将有所增强,收购市场无序状态将有所好转,促使粮食市场及价格的相对稳定。另外,影响市场的相关因素强化,提升粮价,但已提前反映和将继续受到国家调控的制约。

  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加快。2004年GDP增长定为7%,但一季度已接近10%,经济增长首先刺激生产资料需求扩大,其次是刺激粮食需求扩大,但目前国家已采取措施进行调控,第二季度将有所回落,预计全年可能在7-8%之间。

  能源趋紧,运输紧张,物价趋涨,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水、电、煤等原材料供给不足,运输瓶颈制约,对粮食价格也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各种非正常因素如非典”禽流感等,既影响粮食价格的波动,也严重制约粮食的需求。

  前两次粮价上涨,带有较强的人为因素推动。近期由于粮价上涨过快过大,涨势受阻,因此价格趋于回落整理。粮价上涨时,由于卖方惜售,供给明显不足;而买方抢购,需求强劲,市场看涨心理高度趋同,放大了供不足需矛盾,推动粮价过度上涨;政策调控后,粮价滞涨回落,卖方增加出库销售,供给增强;而买方趋于谨慎,减少进货,需求减弱,粮食供需趋于平衡或供略大于需,粮价趋于回落。

  (七)产销矛盾趋于缓和,流通趋于顺畅。

  一方面,2004年产销矛盾、流通问题将继续存在。

  从产销区的供给能力来看,近两年部分主产区的结构调整和灾害频发,已使国内粮食产销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一些地区已由主产区转向产销平衡地区甚至有的地区出现缺口,一些产销平衡区转向真正的主销区,主销区则产不足需缺口不断扩大。

  从粮食生产的分布来看,我国小麦生产主要集中于冀鲁豫和黄淮海地区,其产量占全国总产的68%左右;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冀鲁豫,产量占全国总产的64%左右;稻谷生产主要集中在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两湖、两广等省,产量占全国总产的68%左右;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产量占全国总产的50%左右。这种生产布局特征也加剧了我国粮食地区、品种间的供求不平衡和流通的难度。

  从产销区商品粮供需变化来看,过去一些产粮大省如山东、河南、湖南等省区因减产幅度大,可供调出的粮源明显下降;东北地区虽然库存粮食仍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省区,调运的难度加大;而销区结构调整更加明显,产量大幅下降,需调进的粮食不断增加。小麦尤其是稻米产销区和流通格局不明显,但购销、调运和平衡难度增大;我国玉米消费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南方地区,而玉米产区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因河南等省区来重减产,南方采购玉米地区提前北移,使国内原先形成的流通格局被打破,加剧了东北供给的运输压力,使玉米的运销成本提高。

  从粮食品种之间的替补性来看,小麦与稻米的口粮替补性、小麦与玉米的饲用替补性较强,但由于今年小麦减产、产不足需比较突出,玉米大幅增产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相互之间的替补替补余地缩小,相互影响加大。

  另一方面,国家加强了粮食的调运,提升铁路运速,缓解了北粮南调的紧张状况,将促使产销区供需矛盾有所缓和。同时,销区采取措施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也有利于增强销区的粮食供给能力,减少对产区的需求量。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内粮食市场已全部放开,多元主体入市,使得粮食购销渠道发生很大变化,以前国有粮食企业完全垄断购销市场的状况不复存在,当前和今后粮食商品粮的一半以上将由国有粮食企业以外的其他经营主体经营,由于市场的变化,经营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快购快运、快销、薄利经销成为主要的手段,俣使市场流通趋于顺畅、产销矛盾趋于平衡,抑制粮价的波动幅度。

  八)政策决定后市粮食价格的方向和升降水平。

  中央一号文件和最近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精神,2004年的政策重心意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扶持、降税、补贴、提价是新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这些措施不仅对当前和今后的粮食生产发生较大影响,而且对粮食市场及价格的影响也最大、最直接。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是当前和今后粮食的中心工作,这必然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加强粮食收购和储备,加强市场管理,如此对粮食产、购、销、存各环节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仍将决定市场价格的基本走向。

  从政策面来看,扶持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是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作为口粮的仅有稻米和小麦,而上年小麦冬播面积减少、今年夏粮减产已成定局。因此,实现全年粮食增产,扩大稻谷播种面积的可能性最大。实际上,稻米价格大幅上涨,也有利于今年的水稻面积的扩大和产量提高;大豆产需缺口大,价格涨幅也大,有利于增加播种面积,提高产量;玉米需求相对较弱,价格相对平稳,播种面积有可能继续减少。

  国家采取降税、补贴、提价等措施,最直接的效果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了粮食获利空间、国家规定早稻最低收购价格为1.40元/公斤,中籼稻1.44元/公斤,粳稻1.50元/公斤,这封闭了粮价的下跌空间,对粮食价格构成强有力的支撑。总的来说,将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商品率、提高粮食有效供给,增强国家市场调控基础。

  上年10月份粮价上涨后,国家并没有大量集中抛售储备粮,不少地方还增加储备粮,这也说明陈粮抛售的减少、储备粮轮换和增储措施的加强进一步推动了粮食价格的回升上扬。但在今年2月份粮价涨幅过大、过猛、过快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加强粮食调运、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大量轮换抛售储备粮等措施,特别是各地、各种储备粮的抛售数量大,粗略统计,在3-4月份,抛售的各种陈粮达到600万吨以上,由于抛售的数量大、范围广、时间集中,平衡了供需,抑制了粮价的过度上涨,推动了粮价的合理回归。

  2004年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全面购销市场化,购销渠道、购销方式与往年区别更大,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市场变化加大、加快。但同时各地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强化,应急预案的建立和完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市场管理的加强,调控基础和调控措施的强化,将促使粮食市场稳定、粮价趋于合理和平稳。

  总的来说,过去粮价过低,政策面主要以提升粮价为主,因此推动了粮食价格的回升上涨;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后,政策加以调控,促使粮价合理回归;最低保护价格的制定,封闭了粮价的下跌空间,但也制约了粮价大幅上涨的空间。

  二、主要粮食品种影响因素和价格趋势

  一)玉米

  目前国内玉米价格基本上呈平稳的态势,主要原因是当前玉米供给较旺,而需求偏淡。

  从产区来看,一方面是东北产区农民惜售思想仍然较重,而且离新粮上市还有较长时间,农民还在等待上涨的机会;二方面是东北产区收购旺季基本结束,收购需求减弱,三方面是玉米水分降低,质量提高,抬升价格。上述三方面原因拉动前期产区收购价格平稳上涨,但涨幅一直不大,而且近期受销区玉米价格低位运行的影响,收购出库价格也呈平稳的态势。

  从销区来看,一方面是前期国家加大产区粮食集中调动的力度,近期铁路又提速,使销区玉米到货量不曾出现中断,而且产区个体商贩收购的玉米水分相对较高,不得不即时销往南方,而南方又正值雨季,不利存放,因此压制价格的上涨;二方面饲料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南方,南方养殖业尚未完全恢复增长,特别是五一节过后,离中秋节和国庆节的需求旺季还有较长的时间,需求相对较弱。

  从国内供需形势来看,一方面是国内玉米产需基本平衡,不存在产需缺口或缺口不大;二方面是国内玉米供给能力较强,当前,产区存量相对充足,玉米刚上市不久,尚未到供给紧张的季节;三方面是因禽流感和出口需求下降,影响了国内玉米的消耗,国内玉米存量下降因此而减缓,供给能力因此而增强;四方面是国内玉米需求受到禽流感影响而减弱,一季度出口仅100多万吨,同比下降75%,因禽流感和出口减少的影响,需求至少减少一个月的量,如此等于增加了一个月的供给量。

  从今年的生产形势来看,一方面受比价效应的影响,东北产区增加大豆和水稻的种植面积的可能性较大,而玉米面积将呈减少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预计今年东北产区玉米面积将减少3%左右,即使玉米面积减少3%,但减幅仍然不大,而南方则有可能增加玉米播种面积;另一方面,当前玉米才播种,后期不确定的因素较多,但可能预见的是,今年玉米价格也呈上涨的态势,国家又扶持和鼓励农民生产更多的粮食,因此,农民肯定会增加投入,如此将有利于提高单产,这交弥补面积的不足,而且如果天气良好,玉米增产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

  综合上述因素分析,年内大涨大跌的机会较小,以平稳为主、缓升为辅。当然,不排除在部分销区或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的可能,不过这种机会可能要到新粮上市前后甚至年末才有可能出现。

  二)小麦及面粉

  当前,国内小麦和面粉价格均呈加速下跌的态势,尤其是产销区市场面粉均供大于求、购销平淡,价格低迷。

  笔者预计,在新粮上市前后,国内面粉市场难以出现大的回升,而且近期仍将振荡回落,但回落的空间已很小;长期来看,平稳向上的总体趋势仍未改变。

  原因首先是供需和价格的互动作用增强。由于当前面粉存量较大,前期麦麸价格大幅上涨,正说明面粉生产量减少,面粉生产量减少说明当前市场面粉存量比较充足,由于生产量减少,面粉价格又下跌,制约了生产加工企业对小麦的采购需求量;反过来,小麦采购的减少,使短期内小麦供大于求,促使小麦进价下跌,小麦进价的下跌又推动了面粉价格的回落。

  其次是陈粮抛售的压力仍存。3-4月份国内产区连续不断抛售了大量的库存,促使市场供给大于需求,近日河南产区第五次抛售60万吨的小麦,成交价格低于当前市场价格,预计在新粮上市前,产区的腾仓出库还将不断进行,这将使后市小麦的供给相对充足。

  再次是国内小麦供给充足,新粮上市使国内供给明显趋强。国内小麦因多年减产而使产需缺口逐年扩大,多年动用库存弥补缺口,又使过去的积压的存粮大幅下降,并未出现短缺,供需平衡略余;目前离新粮上市不到一个月,虽然新粮上市仍有一段时间的成熟期,短期内并不增加供给,但新粮上市仍将对国内的供需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四是小麦的进出口方面利空因素居多。今年第一季度进口小麦26万吨,同比增长204.7%,缓解了国内市场供需矛盾;另外,减少小麦出口,缓解了国内市场供需矛盾,免征进口小麦的增殖税,促使价格趋于回落。

  第五是用粮企业、商家手中的存粮仍然较大。目前销区用粮企业、商家和部分居民在涨价时抢购了较多的小麦或面粉,价格回落后,产量和销量均减少,存粮消化较慢,而居民的存粮消费也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各方仍有较多的存量,价格虽然加速下跌,但销售仍不景气,近期南方多为降雨天气,温度高、湿度大,不易保管,商家不得不将已存放较长时间的面粉压价销售,据笔者了解,目前产区的面粉加工企业也在急于销售面粉,但是销区存粮不消化,用粮企业和商家仍然不会大量进货,因此市场成交稀少,如此还将继续进行消化整理。

  六是淡季需求较弱。五一节过后,面粉市场进入了漫长的消费淡季,需求明显较弱,而目前离中秋、国庆节还有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此,将制约小麦、面粉价格的上涨;长远来看,面粉市场旺季要到9月份才能来临,今年的中秋、国庆又集中在一起,旺季需求的旺盛程度也有所减弱。

  第七是预计今年小麦丰收。虽然今年小麦播种面积继续减少,但小麦长势良好,预计单产有所提高,总产将与上年持平略降。在当前国内供给充足、需求不强的情况下,即使新粮上市,小麦面粉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仍不大。但是,新粮上市后,在补库、增储、增存等需求因素刺激下,加之又有国家政策底价的支持,新粮价格仍以平稳为主,如果市场竞争加剧,还可能出现小幅上涨的情况但仍将是相对平稳的状态;预计第三季度末后有可能出现小幅回升上涨行情。

  (三)稻米

  五一期间国内部分地区稻米价格开始企稳回升,一方面是价格深跌之后的超跌反弹,同时前期供给偏大、需求减弱的基本面有所改善。但是,目前稻米市场购销依然平淡,涨势没有持续,价格回升之后又趋于平稳甚至一些地区还略有回落,这主要是刺激价格回升的因素并不是太强,表现在一方面是节日消费过后,需求受到抑制,据了解,前期部分居民在涨价前后抢购的口粮仍有较多的存量,目前口粮消费平稳中略显偏弱;另一方面是政策性需求,因今年退耕还林补助粮粮源满足,今年退耕还林面积大幅下降,已基本不对市场形成拉力。

  展望后市,笔者认为在新粮上市前,稻米市场的基本走势将是平稳略升。

  从供给方面来看,主要是当前稻米存量虽然大幅下降,陈粮抛售减少,但当前的需求状况而言,还是供给有余。

  一方面是国家储备和地方储备仍然有较大的存量,如果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行情,国家和各地必然加以调控。

  二方面是社会存粮尚未完全抛售,特别是前期加工厂和商家抢购的稻米,因价格下跌后销售不畅或惜售,至今仍有较多的存粮。

  三方面是农民手中稻米可供出售的商品粮大部分已出售,但农民仍留有余地,如果早稻中后期长势较好,当丰收在望时,农民仍可能将多余的陈粮上市销售。

  四方面是目前国内稻米存量大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近期吉林抛售60万吨的陈粮对市场已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东北粳米对南方籼米影响相对较小,对市场的压制作用不会太强无论如何,目前国内陈粮已经很少,后期抛售量也十分有限,对市场的冲击将明显减弱,这有利于稻米价格的回升。

  五方面是早稻预期丰收,产量大幅增长。今年早稻受旱严重,春播推迟10天左右,如此也将推迟早稻收割上市时间;近期水稻产区降雨量充沛,旱情完全解除;今年早稻面积增加较多,增幅达到10%左右,如果中后期不出现严重的灾害,预计今年国内早稻产量同比也将增产10%左右。

  从需求方面来看,新粮上市前需求总体呈平稳略增态势,预计新粮上市后的需求会有所增强。

  一方面是稻米主要以口粮消费为主,而近几年来口粮消费水平逐年下降,虽然人口增加使口粮呈刚性增长,但两者相抵,口粮总量需求就显得相对平稳。

  二方面是当前正是新粮上市前的春荒时节,农村缺粮户增加,购买量呈增长态势,需求相对趋旺。

  三方面是政策性安排用粮的粮源已充足,减弱了市场采购;同时,由于当前正是政策性粮食安排的季节,退耕还林用粮、农村生活安排用粮的供应既满足了农村部分缺粮户的需求,减弱了市场需求,还使一部分农户将政策性粮用于销售,返销市场,增加市场供给量。

  四方面是市场预计早稻新粮上市后的补库、增存、增储及多元收购有可能促使市场竞争趋于激烈,拉动需求增长并抬升价格。

  从政策方面来看,国家政策已经明朗,政策的对后市粮价的支撑占主导地位。

  一方面是今年早稻、中稻和粳稻收购保护价格已经明朗,政策底线对后市价格构成支撑,粮价大幅下跌的空间被封闭。

  二方面是目前市场价格与政策底价仍有一定空间,但根据以往的经验,一般来说,在供大于求向供求相对平稳过渡时,市场价格往往要高于政策价格5%以上,目前的价格仍有小幅下跌的空间,但空间已很小。

  三方面是国家确定的政策底价也对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有一定的压制作用,因为政策底价既然确定在此价位,那就说明此价位是合理的价位,从另一角度而言,也就是如果在此价位上涨幅过大,国家将有可能实施调控。

  总体来看,年内稻米价格以相对平稳为主,大涨大跌的行情出现的机率很小。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