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独家视点» 正文

500亿斤粮食缺口争议 中国粮食问题究竟多严重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0-27
受2004年全国乃至世界粮食丰收影响,国庆节后粮价开始下跌。但发改委预测,2004年仍将有500亿斤的粮食缺口。

2004年秋,中国粮食迎来大丰收,粮价上涨的动力骤减。

国家发改委认为,除了粮食丰收这一因素外,目前的购销比价关系比较合理。1999年至2003年的4年里,原粮收购价与成品粮市场零售价之比大致在1:1.8到1:2.1之间,目前各品种粮食的购销比价均处在上述比价区间内。因为粮食市场零售价与收购价保持同向变动趋势,合理的购销比价关系将制约粮价的上涨。

另一个影响价格的因素是国际市场价格。据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局报告,2004年度,由于国际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单产恢复到正常水平,欧盟、乌克兰、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的粮食总产量预计要比上年同比提高8600万吨,全球粮食产量预计为19.42亿吨,比2003年粮食产量增长1.055亿吨(5.7%)。

“目前国内粮价已经比国际粮价高出5分到一毛钱,受国际市场的制约,粮食继续涨价已经缺乏空间,因此,以粮食为原料的肉禽蛋奶价格也将随之趋于稳定。”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赵小平认为。

但粮价下跌,并不意味着粮食全年已经实现产需平衡。据国家发改委价格检测中心预测,即使今年粮食产量实现9100亿斤的预定目标,但按照9600亿斤左右的粮食需求计算,2004年全年粮食仍有500亿斤左右的缺口。

这500亿斤的粮食缺口怎么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人关注。

学界呼吁关注粮食安全

2003年11月底,中国粮价上涨。《谁来养活中国?》的作者布朗约见中国一些非政府的环保组织称:中国粮价突然上涨可能是世界粮食危机的前兆,造成粮食危机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和世界主要产粮国的水资源匮乏。

布朗曾在1994年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提出所谓的中国“粮食危机论”,引起广泛的关注。

在他危言耸听的文章里,布朗说:从1990到2030年间,中国谷物总需求量持续上升而产量却在减少,将出现2.07亿吨到3.69亿吨的缺口,这个数字相当于全球谷物2亿吨总出口量的1-2倍;如此大规模的买进粮食,势必造成世界粮价大幅度上升,致使第三世界低收入国家无力从国际市场购买口粮;中国的粮食危机通过国际贸易对全球产生影响,造成全球生态危机,并进而引起世界性经济崩溃和政治动乱,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危及后代生存权利。

“粮食连续几年减产、国家储备库存和农民手中存粮减少,加上粮食消费需求的过量扩大,粮食将从结构性短缺转为战略性短缺,这再次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国家粮食局研究员李思恒认为。

在2004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呼吁重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并提4条建议: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切实保证一定规模的粮食播种面积;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粮食安全无须担忧

与科学家相比,经济学家要乐观得多。

“1949年刚解放那阵儿,全国4亿5千万人口还不够吃;而现在,我们解决13亿人口吃饭也没问题。”提及粮食安全,经济学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茅于轼非常激动,“是什么造成恐惧?是那些专门做粮食的人。在我看来,中国并不存在粮食危机!”

那么,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的下降,会不会带来危机呢?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养活不了13亿人:“按照目前的农业水平,中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吨,以人均500公斤的消费水平计算,人口承受能力为16.6亿。”

粮食的缺口也不是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文献信息中心梅方权估计,到203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将可能达到7.02亿吨左右,而那时候,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将达到6.9亿吨,缺口并不是很大。

在粮食储备方面,国际通行的粮食安全储备最低量是三个月的国民粮食消费量。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储备安全线是:谷物库存必须达到消费量的17%-18%,其中周转储备占12%,后备储备占5%-6%。根据中国具体国情,粮食库存在1.25亿吨左右比较合适,五个月的安全口粮为1.625亿吨。

据了解,2003年末中国国有粮食库存1.80亿吨。农户人均存粮506公斤,全国农民存粮达3.89亿吨。将国库粮食和农民存粮合计起来为5.69亿吨。如果按照粮食年消费量4.9亿吨计算,2003年末的粮食库存水平超过消费量,近年内的粮食保障水平仍然相对较好。

“粮食安全问题没有一些人想象中的那么大。”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家卢锋认为,“解决粮食安全的办法就是让市场发挥作用。”

“为什么粮食不存在危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要市场在,就不愁买不到粮食。其次,事实证明,从全球范围内看,粮食问题并不是供给不足,而是生产过剩。将来估计还会如此。”茅于轼也赞同卢锋的看法。

茅先生甚至用比较极端的措辞说:只要商店开门营业,就可以随时随地买到粮食。只要有钱,人们就可以永远用合理的价格买到所要的商品。个人的粮食安全依靠市场,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样也依靠市场。过去半个世纪,虽然人口增加一倍半,人均消耗增加17%,种粮食的人减了大概 2/3,而粮食价格相对于其他商品却降低了一半。

茅于轼强调,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的粮食总量约为20亿吨,供60亿人口吃用。每年国际粮食贸易量为2.4亿吨。中国如果进口两千万吨,还不到世界贸易量的1/10,根本不会撼动国际粮食市场,单美国每年出口粮食就达到8000万吨。

资料:中国感冒世界打喷嚏

中国的粮食产量自1998年创下历史纪录以来一直呈下滑态势,这使得粮食期货的交易员们对向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出售谷物的前景充满信心。但就像中国经济的许多领域一样,这个中国梦──从庞大的食品需求中赢得巨额利润的前景──能否成为现实仍远未可知。

大多数交易员相信,一段时间后,中国至少将从国际市场上买进某些种类的谷物,特别是小麦。但预测长期需求对于行业专家来说是一大挑战。“我们相信,这是一个中长期进口计划的开始,”澳大利亚小麦局驻墨尔本的经理戴维.约翰逊表示,“真正的问题是涉及的数量以及这将如何影响价格。这是一个涉及数百万美元的问题。”

中国的小麦产量自1997年以来逐年下滑。据美国农业部估计,2003-04销售年度中国的小麦产量为8600万吨,减少了3000万吨,大大低于1.045亿吨的消费量。根据产区给出的产量预期,2004-05销售年度的产量还将进一步下降。小麦占据中国谷物产量的20%左右。虽然产量和消费量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但小麦进口在1997-2003年间稳定在每年100万吨左右,因为政府动用了90年代中期积累下来的大量储备小麦。这个政策现在已经改变,预计中国今年将进口850万吨小麦,主要是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进口。

约翰逊等小麦市场的分析师曾预计,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一个进口大国。但许多行业专家现在相信他们低估了中国的储备小麦规模(这可是国家机密)。“许多人都曾把储备的事抛在了脑后,只等着预期中的需求成为现实。”约翰逊说。

今年早些时候,情况已经很清楚,中国将在10年来第一次成为国际市场的大买家。中国重新成为进口国恰好是在全球小麦产量将达到历史第二高水平6.10亿吨之际。上一周,芝加哥交易所的12月份小麦期货合同报每吨110美元,自5月份以来已跌去了35美元。

但人们预计,来自中国的需求将下降,因为北京正在推出政策,鼓励农民增加小麦种植。美国农业部预计,中国的进口量将于明年达到1?000万吨的峰值,但此后进口量将逐步下降到每年500万吨的水平。

由于消费量大大超出产量,中国也开始进口大米。行业分析师们预计进口总量今年将超出100万吨。虽然人均消费量稍有下降,因为收入增加使得许多中国人开始食用更多的小麦和蔬菜,但据总部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数据,大米仍是中国人的主食,占中国谷物消费总量的40%以上。

不过,大米行业专家对中国能否很快成为一个庞大的进口国还心存怀疑。他们相信,未来数年,政府鼓励种植的政策以及大米售价上涨将扭转产量下降的趋势。国际水稻研究所的高级经济学家戴维.达唯表示:“库存的减少使得价格有上涨动力,受此鼓舞,农民将增加种植。”

预计中国10年内也会成为玉米进口国,因为惊人的消费量正在耗去一度非常可观的储备。美国农业部农产品外销局估计,中国2005年有可能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具体取决于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和价格。非政府部门的分析师预测中国明年可能从国际市场购买高达200万吨的玉米。美国食品和农业政策研究所预测,到2013-14销售年度之前,中国的玉米净进口量将达到每年370万吨。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