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独家视点» 正文

我国玉米市场供求因素的分析预测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1-16
最近,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的专家们对影响我国玉米市场供求的众多因素做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并对玉米市场今后的发展走向进行了预测。

首先,从玉米市场的供给方面来说,玉米的产量对于供给是重中之重,一般而言,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有播种面积、生产技术、政策制度以及市场需求。

从历史数据看,1999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最高曾达到2590.4万公顷,而2003年只有2349万公顷,与历史最高水平相比,玉米播种面积具有较大的恢复潜力。从现有和新增耕地的种植结构来看,在北方,水稻播种面积增长势头虽较强,但受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很难与玉米争地,其他作物受市场和收益限制,也难同玉米争地;在黄淮海平原,棉花、花生播种面积虽有一定的增长势头,但是种玉米有良种补贴和直补支持,也难以遏制玉米面积恢复性增长;西北、西南玉米播种面积增长的条件更为有利。因此在近10年内,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最高时达到2600万公顷是完全有可能的。2004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2380万公顷,专家预计2005年将增加到2430万公顷,2006年为2480万公顷,2008年为2520万公顷,2010年为2510万公顷。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已成为粮食增产的第一推动力。我国科技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份额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在我国玉米单产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只4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化肥、农药利用率仅30%-40%,发达国家为60%-70%,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微生物农业、精准农业、基因工程等)也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增产的潜力巨大。在本世纪前10年里,我国玉米单产有望达到400公斤/亩的水平。

从1984年开始,我国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9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又明确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再延长30年不变。到2003年,我国又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如逐步取消农业税,改间接补贴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对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实行良种补贴,这些政策在近些年内将有效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挖掘增产潜力,增加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

长期以来,农产品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市场需求一直拉动着我国玉米生产持续增长。但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玉米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需求对玉米供给的制约开始突现出来,玉米生产增长由受资源约束转向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市场需求将是影响我国玉米供给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到2003年底,长达6年之久的国内玉米供大于求状况基本缓解,价格上扬,市场需求对玉米供给的拉动作用又明显增强。

从以上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玉米生产还有着巨大的增产潜力,但在玉米产量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障碍,有令人担忧的一面。

耕地数量减少。首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1996年10月31日,我国实有耕地19.51亿亩,人均耕地1.59亩;但到了2003年只有19亿亩,人均耕地1.46亩,8年间减少510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637.5万亩,严重地威胁了粮食安全。为此国家提出了要采取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整理,合理开发土地,预计耕地净减少速度将降到每年50万亩以下。但是,我国人多后备耕地少,耕地减少始终是限制粮食供给能力增加的最大威胁。

耕地质量退化。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强度的加大、一些地区水土流失加剧,耕地沙化、碱化、退化现象严重,土壤肥力减弱,影响了粮食单产的提高。粮食生产赖以发展的基础遭到破坏,将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必然给玉米增收带来强大压力。

水资源短缺,组合错位。水是农业的命脉,每年农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0%以上。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仅占全国的36%;华北、东北、西北耕地占全国总量的58%,水资源只占15%,干旱缺水一直是北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全国人均水资源2300立方米,预计2010年人均水资源只有1700立方米。随着河流枯竭和地下水减少,缺水将严重威胁我国今后的玉米生产。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用生产资料,如化肥、柴油、农机、农电、农膜、农药等价格仍呈上涨均势,有的上涨幅度还很快,农业劳动力较往年价格也在提高,而玉米价格上涨的空间却很小,并且受到需求和效益等的制约,这给今后若干年的产量增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合考虑上述各项因素的变化趋势,预计2004年我国玉米产量恢复到1.22亿吨以上,2005年为1.28亿吨,2006年为1.32亿吨,2008年为1.36亿吨,2010年为1.35亿吨。

其次,从玉米市场的需求方面来说,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口数量、收入水平、城市化和价格水平以及工业发展。

粮食与人口的相关性最大,在未来的10年中,人口增长仍是玉米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1992-2001年间,我国人口由11.72亿人增长到12.76亿人,平均每年增长1040万人,人口增长将拉动国内对玉米的消费。

收入上升与消费结构变动紧密相连,表现为直接粮食消费比重日趋下降,间接粮食消费比重日益上升,即粮食转化成的畜产品、水产品消费比重增加。收入增长对需求的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从影响口粮增长向饲料用粮的方向转化,在未来的6年里,新增加的玉米需求大部分将用作饲料。

城市化对玉米消费也有影响。我国农村与城市食品消费类型之间有很大差别,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年均直接消费粮食79.8公斤,动物性食品57.7公斤,农村则为238.0公斤和26.2公斤。而每生产1公斤动物性食品都需消耗玉米3-4公斤。

价格对玉米消费的影响。由于玉米与一些农副产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当玉米与这些产品比价升高时,这些农副产品就替代一部分玉米做饲料原料;同时,由于玉米价格升高,还会抑制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肉、蛋、奶等畜产品的消费,进一步减少对玉米的需求。反之亦然。

在粮食作物中,玉米不仅是口粮、饲料,而且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随着现代玉米加工工业的发展,玉米在工业上的用途越来越广,可加工的品种越来越多,消费量越来越大。但也不排除将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会出现一些新产品来代替玉米,使玉米在工业上的用量减少。

综合分析上述影响玉米需求的因素,对未来我国玉米消费的发展状况可以做出以下预测:

口粮消费稳中略增。在未来3年里,虽然我国人口逐年增加,但由于收入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玉米的口粮消费仍将缓慢下降,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我国玉米口粮消费大体上在1000万吨左右徘徊,并略呈增长趋势,2008年后趋于稳定。预计2004年为945万吨,占总消费量的7.97%,2005年为970万吨,2006年990万吨,2008年1010万吨,2010年1024万吨。

饲料消费不断增加。饲料消费是一种由畜产品需求决定的间接需求,是玉米消费的最大渠道。受人口、收入、价格影响较大,需求价格弹性大于口粮,它与人口和收入增长正相关,与价格上升幅度呈负相关。未来几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以饲料为基础的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饲料消费的玉米将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今后几年是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阶段,饲用玉米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03年饲用玉米消费量为8830万吨,预计2004年为8890万吨,占消费总量的74.98%,2005年达9000万吨,2006年9100万吨,2008年9250万吨,2010年9380万吨。

工业消费增长潜力大。目前我国燃料酒精生产刚刚起步,淀粉、变性淀粉、果葡糖浆等产量也不高,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工业消费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04年我国玉米工业消费为1470万吨,占消费总量的12.4%,据此预测2005年我国玉米工业消费为1620万吨,2006年1750万吨,2008年1900万吨,2010年2120万吨.但到2008年以后,我国玉米工业消费增长速度将明显减缓。

种子用量略减。在未来几年里,随着浸种、种子包衣、精播等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应用,单位面积用种量还有减少的趋势。目前我国玉米单位用种量为50公斤/公顷左右,2004年种子用量为145万吨,占消费总量的1.22%,预计2005年、2006年为148万吨,2008年146万吨,2010年142万吨。

损耗逐渐减少。随着技术进步,玉米损耗呈逐年减少趋势,预计2004年损耗为406万吨,占消费总量的3.42%,2005年410万吨,2006年412万吨,2008年为415万吨,2010年为410万吨。

综上,2004年我国玉米总消费量为11856万吨,2005年为12148万吨,2006年为12400万吨,2008年为12721万吨,2010年为12876万吨。

将玉米的供给和需求数字相平衡后,可以看出,未来几年我国玉米仍将产大于消,略有结余,玉米还有适度出口。未来6年,我国玉米仍属于基本自给型,我国的资源、技术、生产能力可以保证粮食的基本自给,不会成为世界主要的玉米进口国。但供给不足将是长期趋势,这是由我国人口与经济双重需求增长的基本发展态势及供给能力提高的有限性所决定的,农业资源限制始终是中国粮食和玉米生产的首要问题;我国玉米市场价格将进一步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与国际市场的价差越来越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价格上大体会向社会平均生产成本+平均利润靠拢。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