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独家视点» 正文

粮食价格的波动原因及稳定对策(上)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1-19
一、回顾粮价的波动

我国的价格改革由粮价改革开始,而粮价改革又是反复最多的。1979年,我国首次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粮食价格比1978年提高了20.7%,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到了1984年总产量突破4000亿公斤。为此,国家于1985年再次进行粮价改革,取消了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变过去的超购加价,改为倒“三七”计价政策,价格实际水平比前2年有所降低,给农民的信号是国家已经不需要太多的粮食,结果粮食生产迅速滑坡,连续4年徘徊不前。

1989年为了改变粮食生产连年不景气的局面,国家又一次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使粮食牌市差价明显缩小,打破了粮食生产连年徘徊的局面,连续3年粮食增产。到了1993年,粮食总产量突破了4500亿公斤,各地普遍出现了卖粮难的局面,粮食价格一直呈疲软状态。国家对粮食形势的估计也抱乐观态度,自1990年到1993年,形成一股放开粮价的潮流。放开粮价本意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财政负担,但实际结果是粮食流通体制混乱,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

1994年,国家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平抑粮价,重又明确,粮食价格由国家根据粮食市场的供求状况,以能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城市居民有能力接受为原则,合理确定。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的步伐加快,粮价受国际市场影响日益加深,先后大量进口粮食,至1995年,我国累计净进口粮食2613万吨,平均价格比国内同期低10%—40%,国内市场粮价连续下跌。

1996年以后我国粮食连续3年大丰收,为了理顺粮食价格,就要把农民手中的粮食全部收购到国家手中,把多余的粮食锁定。为此国家出台了超值补贴的政策,粮食存得多,补贴得多。1998年以后,我国粮食第一次由紧张平衡转向结构性过剩,为了避免粮价过低,再次出现卖粮难,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又出台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余粮,粮食企业顺价销售,以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为核心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新政策。此后,粮食价格开始逐步走高,直至2003年粮价大幅上涨。

从以上的粮价改革可以看出,我国的粮价管理有两大特点。第一、粮食供求紧张,粮价上涨,农业生产不景气时,强调加强管理。当农业生产好转,粮食供应充足,粮价平稳甚至下降时,便放松或忽略管理+听任粮食自由波动。第二、在粮价管理与放开波动不定,粮价疲软,放开;上涨时又会想到管理。政策上缺乏稳定性,而且要放就全面放开,国家不管;要管就是国家定价,没有太多的活动余地。尽管这几年粮食基本上是顺价销售、加之一些市场调节的成份在里面,但是政策上还是有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在里面,说明我们对粮食这种特殊重要商品的供求特点认识还不够。就这几年影响粮食价格的主要因素分析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影响粮食价格的主要原因

(一)退耕还林还草对粮食价格的影响

我国在2000年17个省(区、市)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在2001年继续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任务为退耕造林种草5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种草740万亩。对退耕还林还草程度不同的农户,分别给予5年和8年的粮食、现金补贴。对于退耕还林还草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给予一次性补贴。这一政策,大大地鼓舞了农民生态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使粮食的播种面积大量减少。自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及荒山造林达2亿亩,耕地总量减少1f乙亩。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人口多,耕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土地的珍贵,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国家来说很恰当。几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年下降,已由1998年的5.12亿吨跌至2003年的4.31亿吨。这几年,我国维持粮食供求平衡都是靠挖库存。2003年到现在,我国粮食是求大于供,2003年缺口2000多亿公斤,导致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目前我国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粮价。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虽然也有丰收,但粮食的供求始终波动不止,粮食价格大起大落,这些与我们没有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水土有关。我国目前人均占有耕地1.3亩左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现在我国耕地以每年数百万亩的速度递减。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这些都对我国粮食生产形成不稳定因素。

未来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对占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我们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兼顾生态的原则,把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放在首位,就要对优质耕地实行重点保护,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动态监测和巡查,确保不能擅,自占用。粮食主产区,要重点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建设。增加保护区内耕地面积,逐步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把基本农田建设成为优质高产粮田。并建立县级以上各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库,和新增耕地指标储备库,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补充耕地。进一步制定各种激励政策,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产业化,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城镇化建设对粮食价格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0%,而国际上一般此阶段的城市化率至少要达到50%以上。如果我国要达到这个水平,城镇人口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2.5亿,将大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而城镇化加快的时期,也是占地最多和耕地减少最快的时期。最近几年来,盲目建设各种开发区、工业园、占用大量耕地,而有些开发区不具备招商引资的条件,盲目占用耕地,导致大量土地荒芜,或遭破坏。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的开发区中有4成土地闲置。这也影响到了增产粮食的可能。其实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粮食就一直是供小于求,由于吃库存,导致市场信号失真。2003年我国粮食首次跌破4500亿公斤,2003年10下旬,我国粮食价格实现大的涨幅,高达40%。带动了一轮农副产品的涨价。

(三)农业的比较利益和绝对利益对粮价的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如果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低于非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则表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相反,如果农产晶的价格上涨幅度高于非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则表明农业的比较利益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取决于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非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产品的价格和非农产品的价格等多种因素。农业的绝对利益是指农产品的附加值价值或利润多少,决定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高低,农业的比较利益和绝对利益是相互影响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非农部门就业劳动力的报酬比较高,而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比较低,因此,农业劳动力不稳定和转移是影响粮食生产及进一步影响粮食价格的主要原因。其实现阶段,农业的比较利益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及进一步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能够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还很小。转移到非农部门的农业劳动力所承包的土地原本不多,一般都转移给他人耕种。因此在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农业比较利益的降低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会过多地影响到粮食产量的波动及进一步影响到粮食价格的波动。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绝对利益。对于农民来说,必须有高于成本费用的收益,才会从事农业生产。当农业部门的绝对利益下降,农业生产无利可图时,一方面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务农劳动力减少,使粮食的生产规模仅仅维持在满足自家口粮的水平上。粮食产量的减少影响供求,供求的紧张进一步影响粮食价格的波动。可见,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要保持粮食价格的稳定,就要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要把农业的比较利益提高到非农部门的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合理调节农业的绝对利益。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