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独家视点» 正文

当前国内粮食:供需和价格发生明显变化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2-03
前的国内粮食市场,供需和价格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粮食生产由减转增,供需关系由紧趋缓,价格由强转稳,心理由涨看平的特点。

 一、从供给方面来看,当年新增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总量供给充实,但后市供给仍然偏紧,部分品种缺口较大。主要呈以下特点:

1.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特别是主产区增幅更大,扭转了连续七年下降的局面;

2.2004年粮食全面丰收、大幅增产,总产量估计达到4.695亿吨,同比增加388亿公斤,而且国内各品种普遍增产,主产区绝大部分增产;

3.2004年部分地区旱灾严重,旱情持续时间长,但影响相对较小;

4.2005年粮食生产能力仍将继续提高,粮食总产量可能会达到4.85亿吨左右;

5.当前国内新增供给能力大幅提高、产需缺口明显缩小,但仍存在较大缺口;

6.当前国内库存大幅下降,目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还将继续下降,但减幅明显下降;

7.当前国内库存降幅趋缓,国内存粮仍然比较充足,库存结构改善,有效供给能力提高;

8.当前国内库存地区结构、品种结构仍然不合理,产需矛盾比较突出,但在宏观调控下,产销区供需矛盾明显缓和;

 9.当前供应旺季上市量充足,节前供给强于需求。

 二、当年新增供给不足当年需求,产不足需缺口仍然较大,但已明显缩小,后市需求可能平稳增长,总量需求仍然略强于总量供给。主要呈以下特点:

1.国内消费水平趋稳,需求总量平稳略增;

  2.目前国内需求已由强盛转为稳中趋弱;

  3.粮食消费由强转弱、消费需求结构也有所变化;

  4.口粮消费水平下降幅度减缓,需求趋于平稳;

  5.食品工业用粮保持增长势头,但总量需求所占比重较低;

  6.饲料需求增长减速,总量需求不足;

  7.增加进口、减少出口,成为净进口国;

 8.国内粮食供需矛盾缓解,但仍然偏紧;

  9.当前节日需求旺季不旺,需求增长不强。

  三、2004年政策对粮食生产和价格构成强力支持,市场面保持强势;2005年政策依然有较强的支持,但将有所减弱;市场则将由强势转为平稳。主要呈以下特点:

  1.“两减免、三补贴”政策扶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市场趋稳;

  2.国家制定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将继续对市场粮价起到关键性提升和稳定作用;

  3.全面放开市场,促进粮食流通,增强了市场平衡能力;

  4.增储增收和轮换抛售政策对市场产生明显影响;

  5.国家将继续通过进出口政策平衡国内市场;

  6.市场心理继续由高度看涨转向看稳看弱;

  7.国内国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支撑市场的因素有强有弱,但总体已由强转弱、今后将由弱转稳。

  四、2004年粮价先涨后落趋稳,2005年粮价总体走势以平稳为主,振荡回落为辅。主要呈以下特点:

  1.市场粮价已有很大涨幅,再涨不易;

  2.区域性供需矛盾继续存在,特别是个别产需缺口较大和存量相对薄弱的品种,在节日和青黄不接时期的需求旺季,局部地区和短期内可能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但这种机会出现的概率大大减少;

  3.2005年粮价基本走向:维持相对高位、有所振荡回落;

  4.小麦面粉价格保持相对高位有所振荡回落;

  5.稻米价格保持相对高位有所振荡回落,节后早稻可能有所走强,节前优质稻米和粳米将保持高位坚挺;

  6.玉米价格将继续保持弱势,节后还有继续回落可能;

  7.大豆市场趋于理性,大涨大跌的机会减少,节后总体仍将保持低位运行;

  8.油脂价格继续保持低位小幅振荡。

  五、稻米

  1.2004年稻米市场价格走势特点:

  受连续多年面积和产量大幅减少、国内稻米库存大幅下降、国内稻米供给趋紧、需求增强的影响,上年10月份国内稻米价格曾出现大幅上涨行情,上涨幅度在粮食品种中最大;年末有所回落后便保持平稳至2004年初,2004年春节后的2月上中旬,稻米价格再次呈现大幅上涨的走势,进入3月份后,涨势加速,3月中下旬创历史最高点;3月下旬后,4-6月份继续振荡回落;进入下半年后,在政策价格的支持和收购需求增强的情况下,稻米价格开始持续回升,8-9月达到今年次高点;10月份后,受新粮丰收上市和收购需求减弱的影响,价格开始小幅回落,11-12月份基本上以小幅振荡、跌略强于升为主。

  总体来看,国内稻米价格呈如下特点:前三季度以上涨为主,而四季度以回落为主;稻谷收购价格强于大米,早稻强于晚稻,优质稻米强于普通稻米,粳稻波动幅度大于籼稻;产区价格相对较低,销区价格相对较高。

  2.2005年稻米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展望2005年的形势,稻米市场主要受到如下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是稻米供给明显增强;二方面是总量需求趋于平稳,采购、消费需求由强转弱;三方面是政策在支持粮价走高的同时,客观上也对粮价有一定的制约,且这种制约作用在逐渐增强;四方面是市场相关因素变化对稻米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明显减弱。

  3.2005年稻米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综合上述供给、需求和政策、市场等方面因素来看,2005年稻米价格总体上以相对高位平稳运行中小幅振荡回落为主基调。

  分品种来看,早稻收购价格将以平稳中小幅振荡回落为主,但仍保持相对高位运行;晚稻收购价格将在目前价位平稳运行;大米价格先落后涨,振荡幅度较大;优质稻米,保持坚挺走势,涨势可能强于其他品种;粳米价格将稳中趋降。总的来说,原粮价格略强于成品粮,年前弱于春节前,春节后弱于春节前,早稻强于晚稻,优质稻米强于普通稻米,主销区强于主产区为主。

  从时间上来看,进入2005年后,稻米价格将在采购进货需求的拉动下,出现再次上涨,但目前市场惜售,或对节前价格预期过高,可能导致春节前上市量增加,特别是国家加强东北粮食的调运,将明显增强春节前的稻米供给,从而压制价格的涨幅;春节后需求趋淡,价格会回落,不过节后产区货源和销区存量都减少,如此采购、补充库存仍将较强,市场需求将使价格保持较强的走势;早稻上市前,价格波动和振荡回落的幅度可能较大,波幅主要看早稻生产情况,估计以落为主,2005年总体价格水平会低于2004年。

从地区来看,部分地区受旱情影响较为突出、2004年稻谷增产幅度不大,且还有所减产的地区如广西、广东等地区的稻米价格将相对较高,走势与产区会有所不同和相对较强;其次是部分销区如浙江、广东等产需缺口较大,供需矛盾相对突出,价格波动幅度也会相对明显;而增产幅度较大且又是主产区,如江西、湖南等地区价格应以稳中略落为主,但在其他地区需求的拉动下,价格仍将在相对高位平稳运行。

六、麦粉

1.2004年国内小麦、面粉市场价格走势特点:

与稻米走势一样,自2003年10月份起到目前,小麦、面粉价格也曾出现两次大幅上涨行情,另外还不时出现小幅波动,这是与稻米略有差异的地方。1-3月以稳中上涨为主,3月份达到最高点,接近或达到上年10月份的最高价位;4-6月份以小幅下跌为主,7-9月先落后升,7月份价格基本与6月份持平,但8月份后开始一路小幅走高,9月底10月初达到今年次高点;10-12月以先落后稳再略升为主。

2.2005年影响因素分析

展望2005年的形势,影响小麦、面粉市场的主要因素有四方面:

一方面,供给能力增强,但供需平衡中略显偏紧;二方面,小麦、面粉需求减弱,但需求保持平稳增长;三方面,政策对小麦价格支持作用较强,但将逐步减弱;四方面是市场因素的影响将由强趋稳趋弱。

3.后市走势预测

  预计2005年小麦面粉供需基本平衡,但随着时间推移,供给将稍显偏紧,价格也会反复出现小幅上涨行情;春节后需求趋淡,价格将出现回落;明年夏粮极有可能继丰收增产,且如果天气正常的话,增产幅度将较大,如此价格将出现较大的波动,估计以回落为主,但回落幅度又受到政策的有力支撑;夏粮上市后将保持相对平稳。目前市场大多看涨后市,但笔者认为后市升幅有限。

七、玉米

1.2004年市场价格走势特点:

自2003年新粮上市后,国内玉米价格就一路下跌。2004年的1-3月份,玉米价格相对平稳,3月份出现短期大幅上涨,产区最高价格达到1500元/吨左右,销区最高价格达到1800元/吨左右,但仅维持一周的时间,而且成交较淡;4月份开始加速下跌,之后便一路小幅振荡回落;7-9月份基本上以平稳略跌为主,8月份后,南方玉米上市,价格便又开始一路小幅下跌,到9月中下旬,国内产区玉米开始陆续收割上市,促使玉米价格再次加速下跌。至12月份玉米价格已处在今年以来的最低点,比新粮上市前的9月份下跌10%左右,比今年3月份和上年10月份的最高价格下跌400元/吨左右,产区收购价格低于上年同期价格,产销区陈玉米价格跌幅更大,销区新玉米价格也略低于上年同期。

除3月份受粮食价格全面上涨的拉动出现短期大幅上涨外,全年总体走势特别是第四季度后基本上呈下跌态势,但前三季度相对平稳,第四季度跌幅加大、跌速加快。

2.2005年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展望2005年的形势,总体上将以弱势为主,维持低位小幅振荡运行。

从供给来看,国内玉米全面丰收;目前正是玉米全面上市旺季;关内地区和南方销区本地玉米供给期长、供应充足,东北玉米受到冲击;2004年玉米产需基本平衡有余,库存粮消化不大;东北产区陈粮压力明显,新陈粮销售压力大;粮食全面丰收,对玉米需求有所制约;放开市场,边购边销意识比较强;国家粮食集中调运,南方供需平衡;产大于需,供大于求明显。全球丰收,国际价格低迷,不利出口。

从需求来看,禽流感打击养殖业,未来仍可能发生;出口政策变化,出口大幅下降;养殖业淡季,需求相对平淡,需求明显偏弱;玉米增储收购需求较弱;价格低迷,市场看淡后市,出库积极,采购库谨慎;政策性需求基本不存在;节前养殖旺季,玉米需求增长且比较集中;转化加快。

从市场因素来看,前期惜售突出,后市趋弱;看跌心理趋同,购销行为变化;全球丰收,国际市场低迷。

另外从其他因素来看,也影响玉米市场需求和价格将在低位运行。

八、大豆

1.2004年市场价格走势特点:

 2004年3月份大豆价格出现大幅上涨,3月末4月初达到最高点,产区收购价格达到3400元/吨左右,入厂价格达到3700元/吨左右,进口大豆到港价格接近4000元/吨,进入4月下旬后,随着国内粮价的全面回落,大豆价格也开始一路下跌,国产大豆价格跌幅在100元/吨左右,进口大豆跌幅在200元/吨左右;进入下半年后,大豆价格虽然有所下跌,但在9月上中旬前,国产大豆基本保持相对平稳,仅下跌100-200元/吨,而进口大豆下跌幅度稍大,达400-600元;其间国产大豆曾出现一定波动,但波动幅度也在1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波动幅度较大,达200元/吨左右;9月下旬末,国产大豆收购价格在2700元/吨左右,入厂价格在3000元/吨左右,均比3月末最高价格跌去700元/吨,进口大豆港口价格在3100元/吨左右,跌去900元/吨;新豆上市特别是进入10月份后,大豆价格继续加速下跌,10月份和11月初为年内最低价格,产区收购价格在2400元/吨左右,入厂价格在2700元/吨左右,进口大豆港口价格在2800元/吨左右,均比9月下旬末下跌300元/吨;11月中旬后国产大豆价格出现小幅反弹,升幅在100元/吨左右,进口大豆价格保持平稳;12月份国产和进口大豆价格基本上保持低位相对平稳。

自第二季度开始,大豆价格一路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大豆丰收,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一路下滑,;二是国内宏观调控发挥作用,大豆进口下降,豆油进口大幅增加;三是大豆进口价格过高,大豆加工压榨出现严重亏损;四是大豆进口趋于理性;五是国内大豆丰收增产,新大豆全面上市,六是国内养殖业发生严重的禽流感,豆粕价格下跌,大豆需求下降。

2.2005年国内大豆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2005年国内大豆价格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首先是国内外大豆供给充足,最突出的表现在国内外大豆普遍丰产;其次是大豆需求明显减弱,最突出的表现在中国大豆需求的平稳下降;再次是进口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市场因素,最突出的表现在市场低迷、价格下滑和进出口政策的变化。总之,在上述因素中,供给因素已基本确定后市大豆价格仍将继续维持相对弱势运行;国内大豆需求特别是豆粕、豆油的需求刺激因素能否有效放大,是决定大豆价格涨跌的关键因素;而进口的不确定性因素将影响大豆价格的波动幅度。

九、食用油

1.2004年市场价格走势特点:

2004年国内油脂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基本上呈下跌的态势。以国内豆油出厂价格为例,1月份豆油出厂价格基本上保持在7100-7200元/吨;2月份正值春节期间,从上旬末开始,价格上涨,2月份价格在7400元/吨左右,上涨200元/吨左右,2月末价格有所回落,下跌50元/吨左右;3-5月中旬基本上保持在7000-7300元/吨,但这期间东北产区价格相对较高,在7300元/吨左右,而华北和南方地区则在7000元/吨左右;5月中旬后至7月中旬,国内豆油价格下跌幅度加大,7月中旬初国内东北产区豆油价格已下跌到6550元/吨左右,而华北和南方地区下跌到6100元/吨左右;从7月中旬后期开始,国内豆油价格出现强劲反弹,7月中下旬继续回升,下旬末,国内东北产区豆油出厂价格达6900元/吨,其他地区在6300-6400元/吨,回升300元/吨左右,但南方港口价格回升幅度较小,在100元/吨左右;9月上旬前基本保持平稳,中旬后开始小幅下跌,进入10月份后,出现大幅下跌,国内豆油出厂价格最低跌到5400-5600元/吨,比9月初下跌700-1500元/吨,其中东北产区跌幅最大,而南方销区跌幅最小;11月初和12月初后出现两次小幅反弹,反弹幅度在200-400元/吨,其中东北产区反弹幅度较大,而华北和南方地区反弹幅度较小,之后便保持大体平稳;年末国内豆油出厂价格在5900-6000元/吨,比年初下跌1200元/吨左右,年末豆油油价格基本趋稳,产区价格与销区价格差距缩小,不到200元/吨。

  2004年国内油脂总体呈下跌趋势。在主要油脂品种中,以豆油价格波动幅度最大,菜油价格与豆油基本一致,其次是棕榈油,跌幅比较小是花生油,一直保持相对坚挺。

  2.2005年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预计2005年国内食用油价格还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低位小幅振荡运行,大涨大跌都不太可能,不过下跌的空间已不大,而反弹的机会增加,预计春节前价格将有所上涨。

  一方面是2004年国内外油料产量增长;二方面,国内外油脂产量大幅增长;三方面,国内油脂进口量大幅提高;四方面,食用油消费增长趋于下降;五方面,国内食用油总量供给大于需求;六方面,国内油脂行业生产过剩、加工压榨压榨利润缩小、资金不足、市场低迷,促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七方面,由于油料、油脂进口不完全由国内市场决定,国际市场存在较大的变数,波动将继续存在;八方面,国内油脂仍然存在较大的产需缺口,可能促使进口油脂继续大幅增加,也有可能促使压榨潜能得到发挥提高,从而继续增加国内油脂供给量;九方面,目前价格处于多年来的低价位,后市再跌的空间有限,而油脂市场不确定的变化较多,如果市场出现一些变化,就能引发价格反弹,因此后市反弹空间拉开,且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反弹;十方面,食用油消费的季节性还是比较明显,节日需求旺季,一般都会刺激价格有所上涨,但当前供大于求,价格仍将低位振荡回落。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