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市场» 正文

中国饲料资源短缺问题的途径分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9-07
中国畜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饲料问题,而饲料饲料问题的本质是粮食问题,对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有种种见解,有人希望通过“三元结构农业”缓解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之间的矛盾全面解决粮食问题,有人则主张在农牧结合的同时开源与挖潜并举,努力实现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有人则主张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管理及信息传递手段,提高饲料行业的管理水平,以期达到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效果。

我们认为,我国只有因地适宜,从实际出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多渠道、多方位地对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模式采取不同的饲料对策才能使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 完善“三元结构农业”规划,开发多种饲料

“三元结构”农业的设想已经提出很多年,但目前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的含义目前难做出明确的界定。例如:我国属于“粮食作物”的玉米、薯类等,可以食用、饲用、亦可工用。可见许多农作物并不是固定属性,它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变化的。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专门划拨耕地种植饲料是不现实的。因为,畜牧业是一个低经济效益的产业。在种植业的粮、油等主产品中作为饲料资源,很难与食品、医药、酿造等行业形成竞争性优势。历史地分析,农区传统畜牧业一直处于依附于种植业的“副业”地位。饲料资源则依靠农村闲散劳力,零星种植或采集野生。如能改变思路,科学规划,挖掘三元结构农业中的时空增产潜力,改无计划地被动挖潜为有计划的主动增产,特别是生产出与养殖业对路的营养体生物量,无疑在解决饲料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方面有着巨大的增产潜力。如在盐碱地、休闲地、灾后田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不能利用或暂不利用的可耕地上种植饲料作物或牧草,不仅地上部分可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同时,从地下部分对增加耕地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维护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也是一举多得的新思路。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1986-1996)的调研资料,在北方低产区、北方春麦区、南方水田地区、南北方果园、幼林地、丘陵地等地带大约有3000万hm2的土地资源可供作开发营养体农业。合理全面开发我国草业,每年产草量可相当于全国秸秆总产量的4倍,这是一项巨大的饲料资源增产潜力。也是一大宗不与粮、棉、油争地,而且与农区种植业互补性很强的饲料增产措施。河南应当在这方面不断挖潜,不断探索。

目前,我国畜牧业生产和经营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家庭散养遍及千家万户,小规模大群体、专业化家庭牧场式渐成优势,高起点、大规模、集团化的产业化经营方兴未艾,大部分养殖场和养殖户还处在较低的饲养水平上。这除了管理的因素外,与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不高、贡献低有直接关系。科研工作存在着总是跟在别人的研究后面亦步亦趋,而对国内生产实践中丞待解决的问题则缺乏研究。目前,需要从科研和推广两个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科技水平。首先,在畜禽育种上,要注重培养饲料转化率高、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而动物营养方面则应致力于新型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常规饲料利用率的再提高上。要加强对饲料添加剂、青贮饲料及秸秆氨化、碱化技术的研究和非常规饲料如植物类的木薯、枝叶、动物类的鸡排泄物、畜禽废料粉等及工业废料开发利用。

二、改造“四大样”配合饲料为背景的浓缩饲料生产模式

我国养殖主要在农区,而农区养殖业的3/4是养猪业,从农区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关系分析,预计在中长期内“猪为六畜之首,农户养猪为主”的生产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会占重要地位。

当前在进一步提高养猪业生产水平问题上有两种观点:其一,千家万户的养猪模式生产效率低,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普及应用,形不成规模,不能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及时调控,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养猪业最终还应走全盘规模化的道路。其二则认为,千家万户养猪不能丢,农户养猪用粮主要依靠自己解决。其中饲料蛋白质的70%~80%来源于青粗饲料中及农家饲料,虽然生产效率不如规模化养殖业,但不依赖国家投入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力及构不成商品的农家饲料资源,既可增肉、增收,又可通过猪多一肥多一粮多的途径变“废”为“宝”,节约化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维护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支持后一种观点。另一方面,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农民既是肉类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此,必须“化整为零”,让农民自己解决肉食问题,才能减轻对肉食供应的压力。这一方针不仅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政治上看,还可以使农民无需离乡背井即可脱贫致富,变人口劣势为优势;引导得当,这也是人多地少地区长治久安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相反,若养猪全盘规模化后,养猪场房、设备、排污治理、饲料原料品种匹配等问题难以解决姑且不议;仅从江南全站登录及蛋白质饲料两项原料推算,即需要国家单独拿出数量可观的玉米和优质饼粕类并进口相当量的鱼粉才能基本满足要求。这是河南的省情和经济实力所不能承受的。

经验证明,如能查清农户养猪口粮中的养分盈缺规律,供给适合于不同养猪育用粮类型的饲料添加剂或蛋白浓缩料,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充分利用构不成商品的农家饲料,用现代科学养猪技术加以引导,即使不用规模化养猪形式,,从而节约配合饲料。可见,从宏观上优化畜牧业增产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过剩劳动力,避免盲目流入城市,同时,还可针对农家饲料资源的特点,在农村培育出一大块饲料工业市场,这是与开辟饲料资源有着同等重要意义的挖潜举措。

三、推进饲料工业的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

饲料工业标准化工作是组织现代化饲料工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从它的发生和发展看,是通过实践-理论-实践,不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的自然科学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饲料工业标准化体系涉及农业、畜牧、渔业、粮食、医药、化工、食品、机械、工程、外贸、信息技术等10多个行业的大生产体系。一个完整的饲料工业标准化体系,不仅要使饲料工业自身符合最优化的目标,同时还要使这个体系与其它相关行业经济管理体系相协调,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相适应,与科学技术的进展水平相衔接。制定一个标准的水准既不同于科学技术前沿的尖端水平,也不同于约定俗成的行业间的制度规章。

多次随着人们对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关注,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由五大州80个国家16个国际组织组成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开始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这是一部以降低产品废品率,减少废弃物,保证无污染、零排放为目标的生产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我国国家环保局也对贯彻执行《ISO14000》提出了结合实际、推动实施、保证有序、坚持稳妥、适时到位的4项原则,多次举办各类型的学习班,并等同转化为《GB/T24000》推荐性国家标准。这项标准在将来可能成为非关税贸易成员国的共同守则,以也有可能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中国家的制裁手段。为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今后认真执行《ISO14000》有着双重意义,不仅是为了加倍努力协调好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是为了保证“绿色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而必须及时采取的自救手段。目前欧洲已有1000多个企业,日本已有200多个企业,通过了《ISO14000》的认证。有人可能认为饲料工业是“绿色工业”与《ISO14000》无关,从近年的情况分析,在添加剂、抗生素、促生长剂、规模化养殖业的排污等问题中仍有大量环境保护问题存在。今后我国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将逐步展开,环保事业将愈来愈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必须把标准化工作全方位地列入议事日程,才能使河南省饲料工业与养殖业沿着健康的道路再上新台阶。

四、加强管理,规范制度,健全饲料质量监测体系

抓紧河南省饲料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是饲料安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影响饲料安全卫生的因素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加大管理力度,对于一些新开发的饲料品种,要通过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以便净化饲料市场。当前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点是《饲料卫生标准》修订、添加剂使用量标准制定、检测方法标准通用规程及通用性标准的制定等。在产品标准制定上应突出卫生标准,而营养标准则可由企业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自行掌握。同时在检测手段建设上,要加大投入,研制或购置快速精密的检测仪器,把好饲料产品和畜禽产品的进出口关。加强饲料安全监督管理的机制建设,确定跨行业的统一执法部门,避免重复执法和行业及地区保护主义;加大执法力度,使之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加强新型环保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制。包括酶制剂、中草药促生长剂、益生素、有机微量元素等的开发和研制。在饲料行业鼓励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保管理体系的认证制度。加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严格执法;加大对违规药品使用的处罚力度;完善我国兽医防疫体系,使之有效运转。 提高河南省饲料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对河南省年轻的饲料工业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为了实现河南省“十五”规划确定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把河南资源短缺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不同的对策使河南省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