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独家视点» 正文

国内玉米深加工设备国产化水平待提高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2-21

  玉米深加工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之一,它的产品多、功能多,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玉米深加工产品将登上替代部分石油化学产品的舞台,生产比石油化学产品性能更优的产品,发挥其可再生资源的优势。玉米深加工产品市场的拓宽,也带动着相关行业的发展,它不但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而且为化工行业、机械设备行业、仪表自动化行业、交通运输业、电力等行业的产品提供市场。总之,玉米深加工工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活跃市场、增加企业效益和国家财政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内外都重视玉米深加工工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各方面的要求与使用水平都提高了,信息化时代你不发展就要落后,农副产品经济我国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需要配套大量粮油加工机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粮食加工视为重点,要想发展好首先要搞好农作物的加工,这些发展将对玉米深加工、面粉加工年代来广阔前景。

  玉米加工机械的发展成为我国粮食加工的特长,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对设备的要求也在曾张,列入粉质的粗细度,含沙量等。我公司在设计上面非常注重这个发展,由于设计的完善和质量的可靠性,公司设备出口国外面对世界市场,打开了国际市场使公司的销路大大开阔,产品出口量的增加,也带动了公司技术的增长,名利双收。

  日前,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暨成果转化落地行动大会在齐齐哈尔大学召开。来自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玉米深加工的26家联盟理事单位参加会议。

  据了解,玉米深加工产业联盟之所以选在齐齐哈尔大学,是因为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齐齐哈尔大学与省内多个玉米深加工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多年在该领域的科研积累。玉米是黑龙江省第一大粮食作物,2012年种植面积近9000万亩,产量近4500万吨,但精深加工不到20%,因此,玉米深加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玉米精深加工能实现财政和农民增收、农业加工企业增效,并对该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由粮食生产大省向食品加工大省转变发挥重要作用。

  本届玉米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有26家成员单位,齐齐哈尔大学为牵头单位及联盟理事长单位。今后,联盟将研究制定联盟科技发展规划,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研发以及品牌建设工作。

  众所周知的玉米加工机械、面粉加工机械的利润空间大,凡粮机行业利润还都上的去,随着发展加工规模增大,效率提高,其利润已经,慢慢上升。粮机行业,知情者都知道一台高性能的粮食加工设备,其附加值已远远超过了其他机械的利润空间。

  那么如何获得高附加值的玉米加工机械呢?我们认为除了加大品牌宣传外,提升技术能力是支持产品高附加值的关键。我们怎么样才能提升产品技术实力来提升产品更高的附加值?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和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粮食加工企业开始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改头换面,提升自己的附加值。

  对于玉米加工机械、面粉加工设备来说,提升产品附加值才是企业发展正道,只有这样才能提供更为完美的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赢得客户的信任;成立粮油机械在此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是蒸蒸日上。2012年非同凡响的一年我们要抓住机遇,社会越是发达就会越来越发达,人们都会靠近赚钱的路子,粮机市场本就是一个技术不断升级的市场,这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体现。随着市场客户需求的提升,企业迫切需要技术创新,提高设备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国内企业已经认识到发展的大势,认识到创新已成发展的不二法宝,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企业的发展,才能打响企业的品牌。

  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国玉米深加工在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各方原因,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技术含量低。

  目前国内玉米深加工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普遍较低,技术落后,加工成本高,玉米深加工技术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效益较好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基本上采用进口设备。

二是转化率低。

  综合加工能力较弱,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严格来说,我国80%以上的玉米加工产品属于粗加工或一次加工品,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我国玉米淀粉加工厂实际的玉米综合利用率在92%左右,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却高达99%以上。

三是产品种类少、档次低。

  企业多为粗放型加工,初级产品多。大多数企业无法做到循环经济,造成污染比较严重,成为新的污染源。

人车争粮:玉米深加工饱受质疑

  随着玉米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其增长幅度超过玉米产量增长水平。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玉米主产国和消费国,玉米消费量约占世界的20%。

  由于玉米深加工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高利润,相当多的产品比原粮玉米增值三四十倍。在诱人的行业利益面前,企业纷纷投身到玉米深加工行业中,欲在这个行业分得一杯羹。

  然而,在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能力盲目扩张、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随之导致玉米价格飞涨、原料紧张、“人车争粮”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业界争议最大的就是以玉米原料生产燃料乙醇。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玉米深加工消费已经占据玉米总消费的三成以上。

  近年来,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玉米疯”之名不胫而走。当年被产区农民称为“最不值钱主粮”的玉米,身价节节攀升,令农民料之不及。

  据介绍,自去年年底开始,国内玉米价格经过短暂回调后再次上涨。以2012年4月16日为例,产区大连港三等玉米的平仓价超过2460元/吨,而去年同期的价格则为2175元/吨;销区广东港的价格则为2530元/吨,也比去年同期上涨约300元/吨。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玉米价格上涨,玉米淀粉、酒精、燃料乙醇等终端产品价格也大幅上涨,且不断刷新历史高位数据。反过来,终端产品的利润又进一步,深加工企业不断上马扩大规模,导致上游原料玉米供不应求,缺口逐步扩大,价格自然不断走高。

  在这种情况下,为控制玉米深加工过快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业的过快发展,然而玉米深加工企业仍不断扩张。

  2010年,我国全年进口玉米157万吨,首次从玉米净出口国变为玉米净进口国,敲响了中国粮食安全的警钟。

  广州期货研究部研究员秦海垠认为,玉米深加工的兴起也伴随着连续3年价格的上涨。玉米被大量加工成工业酒精,国家给予补贴,造成了浪费,也拉动了食用玉米的价格。

  分析认为,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重要目标。肉蛋奶等养殖产品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供应状况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应给予优先发展。但饲料养殖业的产品附加值一般低于玉米深加工业,在原料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与民争粮”的危险。因此,国家将会对玉米上下游行业,尤其对玉米工业消费的调控会进一步加强。

  对于中国近年来玉米供需状况分析及展望,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认为,2009年我国玉米产量为1.64亿吨,同比减少1.17%;2010年玉米总产量1.77亿吨,同比增长8%;2011年玉米总产量1.917亿吨,比去年增加1450万吨,增长8.2%。预计2012我国玉米总产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量将达2.1亿吨。

专家建议: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近年来,由于玉米深加工消费量逐年上升,导致国内玉米供求关系失衡矛盾加剧,国家不断出台有关限制玉米深加工产业的措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抑制玉米深加工行业的不合理扩张,并对玉米产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业内专家认为,大幅度降低对燃料乙醇的财政补助,是国家对玉米深加工调控政策的延续,继续体现了国家限制玉米深加工消费的意图,大幅下调变性燃料乙醇的财政补助,反映了高层对粮食安全的担心。可以预期未未国家对粮食燃料的政策还会继续收紧,国内深加工玉米消费增幅将会出现下降。

  招商证券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补贴下降短期虽有阵痛,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如果总是依赖于政府补贴不会有太大的前途,补贴下降可以迫使企业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此外,随着汽油价格的上涨,乙醇的盈利能力也较以往改善很多。

  针对玉米深加工业存在的问题,专家建议,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强对玉米深加工业的宏观调控,实现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协调发展。在政策制定上,国家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玉米,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玉米的积极性;要加强国际、国内玉米市场监测,正确引导玉米生产、流通和消费,稳定国内玉米市场供需平衡;要控制盲目投资扩大规模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遏制过快发展速度,协调发展,建立玉米深加工业的行业准入制度,使其发展与国内玉米生产能力相适应。

  就玉米深加工企业本身而言,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分析认为,首先,在不利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下,玉米深加工企业应该积极转型,探索以秸秆为代表的“非粮”原料替代玉米,逐渐降低行业对玉米原料的依存度,不仅符合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而且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其次,实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薛胜文还认为,玉米深加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加速,目前国内深加工业在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方面成效较为显著,但在某些如淀粉糖、化工醇等较有发展前途的产品支持方面力度仍然不够,国内深加工行业的产品结构仍处于不合理状态,采取政策措施,加快玉米深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此外,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近几年玉米深加工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虽有一定改观,但污染问题在我国深加工企业中仍然不容乐观,国内深加工行业仍需要加大投入,以循环经济思维提高玉米深加工综合利用能力。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