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独家视点» 正文

粮食危机:耸人听闻还是残酷的现实

作者: 来源: 日期:2012-12-24

  有专家认为中国虽是全球第二大大米进口国但并不足虑

  近期,中国粮食市场的变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进口大米198万吨,远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0万吨,进口量增长近300%,创下历史新高。

  美国农业部预测,今年中国大米进口量同比增长将超过4.5倍,高达260万吨,成为仅次于尼日利亚的全球第二大大米进口国。外媒一片哗然,宣称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大米生产国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中国大米维持几十年自给自足的“神话”将被打破。

  那么,这些言论是危言耸听?还是未来残酷的现实?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元红表示,大米这两年进口量增长速度较快的主因是基数太小的缘故,相对国内大米的需求量,198万吨的进口量并不是很大,且距离我国的进口配额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的隐患。

  据悉,中国消费着世界近1/3的大米,相对中国的需求量,全球大米的交易量都较小。根据发改委的规定,2012年的大米进口配额为532万吨,即使今年进口量达到260万吨,最多是进口配额的一半。

  据北京东方艾格粮食行业分析师马文峰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国内外价格的悬殊以及中国实施的反周期的经济政策是导致大米进口量激增的主因。目前国内大米价格远远高于国际价格,商人是趋利的,大幅攀升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并不说明中国国内粮食紧缺。

  据悉,今年国家规定的大米最低收购价格是每斤1.25元。农民收完稻谷,几经转手后,加工好的大米到市场后,价格要涨到1.92~1.98元。但越南大米即使以成米的形式进口至中国,其价格还不到1.8元。

  其实早在前几年,随着中国粮食进口量的激增以及对外依存度的提升,中国粮食危机的言论早已是人声鼎沸。追根到底,这涉及到如何看待粮食进口和粮食安全的问题。

  对于张元红而言,我国粮食进口量的增加与国家粮食是否安全并不能画等号。粮食是否安全是有一些判定的标准,比如需求量和供给量是否大体平衡,自给率和产量的稳定性等,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从目前来看,虽然中国大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已经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但大米、面粉之类的主粮仍保持着95%以上的自给率。张元红说。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也指出,从入世以来中国重要粮食品种,特别是口粮的自给率看,这10年来的数据显示并没有明显下降。粮食安全的底线已基本守住了,这才是关键。

  此外学界认为,粮食是否安全最主要的一个判断是粮食进口是否对国内生产形成了冲击,国内粮食生产是否萎缩。自从2004年到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九连增”,几年间增加了1亿吨的粮食产量。

  “国外进口并没有把国内的生产给打下去,我国只是在粮食品种方面进行了替代,比如东北把原来的大豆种植改为水稻、玉米了。”相对而言,张元红认为,玉米和大米的产量更高,对我国粮食高产更有利。

  这也是一个战略问题,张元红说,过去我们十分重视自给,甚至要保证完全自给,但现在我们提出要依靠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支持我国的粮食安全,从这个角度来讲,用适当的进口来弥补国内的不足也是合理的,谈不上什么忧患。

  粮食生产自然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决定我国农业必须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马文峰表示,为满足我们农产品的需求,我们要鼓励有实力的民企走“出去”,到国际市场去采购或者建立海外的分支机构,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这是非常必要的。

  这也是因为我国粮食安全虽无近忧却有远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近日撰文称,“十二五”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种粮比较效益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将面临严峻挑战。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