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独家视点» 正文

资本反哺:粮食战争迫在眉睫

作者: 来源: 日期:2013-07-04

  立夏到小满,又是一年农耕时。家住黑龙江的老王以种植玉米和大豆为生。据他所说,近几年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加上今年受低温内涝的影响,东北多地种植期延迟,导致播种时间推迟,秋季可能出现谷物歉收风险。但老王无法想象的是,他的玉米大豆歉收竟然可能会引起一场战争。

  此外,5月31日,位于黑龙江省境内的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大火导致4万吨粮食过火而焚尸,一时间“粮食”被公众敏感提及。

世界粮食危机与中国

  黑龙江省拥有中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省内有大片的玉米种植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3。2011年该省大豆产量仅542万吨,比2008年下降12.7%。

  不仅仅是黑龙江省,中国大部分农产品(6.36,0.31,5.12%)生产基地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中国粮食歉收可能会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因为农业国际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由于贸易格局的改变、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原因,中国粮食利润空间变小,而更加依赖于进口。因而,近期社会上流传的“中国粮食歉收将引发世界粮食危机”的话题或许并非毫无道理。

  当今时代,世界正因为高科技和网络信息化变得越来越小,国家之间距离缩短,24小时乘坐航班在一天之内可以到世界任何一个城市。粮食进出口同样变得越来越国际化。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号玉米生产大国,年产量亿余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同时,中国也是玉米的头号消费大国,当国产玉米无法满足需求时,中国将不得不大量进口玉米。

  研究表明,如果中国因歉收而扩大谷物进口,将势必导致国际价格上升,可能会影响中东和非洲国家,从而引起政治动荡。中东和非洲这些国家依赖粮食进口,商业违约风险的出现也会引起政治动荡。2008年,由于粮食问题,中东大部分地区发生了抗议活动,埃及的政府补贴中有1/3已用于食品补贴,继续补贴使埃及的外汇储备不断减少,食品价格上涨会营造一种不稳定气氛。由此可见,国际粮食上涨带给中东等发展中国家的不仅仅是合同违约风险和经济损失,也会造成进一步的政治影响。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对于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影响最大的绝非中国。去年,美国外交学会研究员克里斯托弗·阿莱西发表其研究成果表明,美国中西部的干旱影响了美国约80%的玉米产量和超过11%的大豆产量,才是导致全球粮食价格暴涨的原因。科尔曼说,全球粮食价格暴涨可能引发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由于美国中西部严重干旱,美国的大豆和玉米已经歉收。这导致全球农作物商品价格上涨,并将渐渐波及到整个粮食供应链。

  据悉,美国的玉米和大豆产量占全球供应量的35%左右,作为世界头号玉米出口大国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玉米进口量的95%以上来自美国,以往年的进口传统,美国玉米进口至我国,不但成本上经常低于国产玉米价格,而且在渠道和规模上都已经形成渠道优势。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粮食进口关税降低,进口粮作为一项有力的粮食补充渠道,在我国的大豆市场已经运作成熟,而最近几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降低而减产,美国玉米将进一步扩张市场份额。换句话说,即使中国粮食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给不足,也很可能是由于美国进口疲软或抬高价格所致——国内粮食生产状况对于世界粮食格局的影响,其实是相对有限的。

粮食国际化背后经济逻辑

  当今国际粮食贸易格局的形成,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在这个国际化进程加快的21世纪,粮食国际化的纽带将各个国家联系在一起,互相依存,互相补给,互相制约,新一轮的粮食博弈正在上演。

  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与国内通胀的加剧。今年开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屡次创下历史新低,截至5月31日,中间价跌破6.18。国家外汇管理局5月24日统计,今年以来,人民币兑欧元汇率中间价升值约2.6%,对日元升值达到19%。

  自2002年以来,美元已经贬值超过30%,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元贬值进一步加速。而在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中,除了美国外,欧元、澳元、巴西雷亚尔等货币都相对坚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以美元结算的农产品价格上升。同时,中国国内通胀造成国内粮食价格上涨,粮食利润率下降,导致内外价差扩大,受到成本因素影响,中国生产的粮食蔬菜价格上升,失去了在国际中的竞争地位。与此同时,出于利润考虑,国内企业也增加了外部的采购。我们看到,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短期不会削弱,另一方面劳动力,原材料的成本升值对外贸出口企业影响增大,导致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因而,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进口进一步增加,将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国际粮食贸易格局随着全球化也正在慢慢转变。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中国粮食生产和发展长期立足于国内,粮食供应优先保障国内供给。除了大豆及油脂需要长期依赖进口之外,中国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生产持续多年稳定发展,在国际市场粮食供给紧张的情况下,对外贸易仍保持多年净出口的格局,然而在2010年这一传统格局悄然改变。作为中国传统优势品种的玉米、小麦、水稻等谷物主粮进口量正大幅增加,中国逐渐成为主要粮食品种的净进口国。国内粮食从部分出口转向全面进口的贸易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中国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

  必须承认,国内市场供需格局偏紧增加了外部采购需求。中国玉米的减产导致市场供应减少。而国内市场需求却相对旺盛,特别是国内粮食深加工行业规模在不断壮大,外资南北布局,粮食加工能力大增。而大量的粮食品种用于饲料加工和工业生产,这对国内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玉米进出口全球贸易格局,分大洲来看,非洲年进口量1320万吨,亚洲年进口量4275万吨,分别占全球进口总量9875万吨的13%和43%。亚洲在全球玉米出口消费方面十分重要,进口量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大洲。非洲地区进口量基本与各大洲的平均进口量保持持平,这说明本国供需基本平衡,或者至少在玉米出口方面,自身加工后的剩余量在短期内还不足以大量开展出口业务。

  中国玉米贸易格局的转变,也将给中国玉米主产区带来很大影响,如玉米种植结构、玉米价格、玉米流通、种植农民收入、玉米消费等许多方面,这就需要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以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粮食定价权利争夺战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农业与资本市场联系向来十分紧密。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和并购做大做强,是资本市场反哺农业的体现之一。而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进定价权的争夺,则是资本市场在更为深层次上帮助本国农业增强竞争力的体现。

  根据日本NHK电视台的说法,在国际市场中,粮食已经成为金融产品受到操纵和炒卖。而在拉吉·帕特尔的《粮食战争:世界食物体系中的权力、市场和隐形战争》(Stuffed and Starved:Markets,Power and the Hidden 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ystem)一书中亦提到,粮食战争的本质不仅仅是市场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控制市场的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帕特尔认为,美国之所以成为粮食危机的发源地,其实是四大粮商以及华尔街的金融投机商们精心设计所致。美国的策略是,大量买入工业品增加库存,或是通过期货交易锁定价格,以防工业品涨价;同时廉价出清粮食,把各国农业挤垮,进一步让农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且不论帕特尔的论述是否有阴谋论之嫌。但从数据来看,目前农产品出口占美国农业总销售量的比例高达25%,各国农业受美国廉价农产品冲击,很多已经崩塌。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此后美国靠巨额财政补贴生产的大豆进入中国市场。2000年,中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而中国大豆生产却没有补贴,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使中国农民生产大豆越多赔得也越多。结果本土的大豆生产逐步萎缩,2006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比2005年减少了25%,而2007年大豆种植面积比2005年减少40%左右。最近10多年里,中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居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有数据表明,每多进口100万吨大豆,就可能造成130万农民“失业”——或是弃土离乡,进入城市打工。

  “中国正在消费更多的商品,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这个消费速度还在加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铜消费国,世界第一钢铁消费国,世界第一铁矿石消费国,世界第一大豆消费国,世界第二石油和能源产品消费国。”吉姆·罗杰斯在《热门商品投资》一书中写道。但是,如此巨大的消费之国,却在国际定价权之争中没有话语权。由于没有话语权,中国只能被动地接受进口市场价格上涨、出口市场贬值的剥削。在国际定价权之争中的弱势,使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和提款机。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又是建立在破坏环境、血汗工厂和恶劣生活的基础之上,从而将国际贸易中定价权缺乏所致的损失转移给了国内众多的劳动者。

  值得说明的是,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中,大宗商品的定价基本上是采用期货定价方式。中国作为大宗商品的国际最大买家,发展期货市场、争取国际定价权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和国际上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期货市场交易也受限,此外,中国期货品种只有13种,而目前国际市场上期货品种多达1000多种。假如能发育起更为有效广泛的期货市场,或许我们就能在出现歉收风险之前,通过套期保值,锁定价格从而避免受到美国等进口商的哄抬。与此同时,如果能在国际定价权的争夺中,获得更多的发言机会,那么或许将不再任由进口方肆意主导价格。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说粮食战争难以避免,那么定价权的接触战确实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