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独家视点» 正文

“十连增”后粮食安全可否高枕无忧?

作者: 来源: 日期:2013-12-09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比上年增长2.1%。这意味着,我国粮食在高起点上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十连增”。

  然而,这一年来,粮食生产并非一帆风顺。

  在“南旱北涝”等多重不利因素威胁下,粮食生产是如何实现“十连增”的?“十连增”对我国粮食供给和进出口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我们又该如何保障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在国新办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十连增”是如何实现的?

  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北方的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北有关省份发生了严重的涝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粮食实现了沉甸甸的“十连增”,同时产量跨上了一个新的千亿斤的台阶。

  “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也是一个高点,这个高点是在成本涨、灾情重的情况下取得的,可以说来之不易。”韩长赋说。

  韩长赋指出,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条:政策有力、防灾有效、指导到位。

  政策是农业生产一个最有效的指挥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了稳定夏粮生产,国家在去年将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了1毛钱,这对稳定小麦面积起到了很直接的作用。”韩长赋说,针对灾害多发的形势,中央财政安排了40亿元的补助资金,比如支持小麦的“一喷三防”,支持北方和南方水稻主产区综合施肥促早熟,防寒露风、防早霜,支持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这些措施有效防范和减少了灾害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说,减灾就是增产。”据韩长赋介绍,今年以来,农业部门及时完善了防灾减灾预案,并组织专家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灾情的技术减灾方案,先后派出了68个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灾区开展指导,全力推进农业科技抗灾。

  一年来,在关键农时季节,农业部门先后组织制定和下发了20个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民有针对性地防灾减灾。此外,农业技术人员还进村入户,蹲点包片,指导农民因时因地因苗来进行田间管理。

“十连增”后为何还进口?

  虽然我国粮食实现了连年增产,但我国目前仍在从东南亚等一些国家进口粮食。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的进口量也在持续增加。

  未来,我国粮食供给面临怎样的形势?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指出,我国目前整个粮食供给形势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粮食库存消费比看,有的品种如小麦已达到60%到70%,一般的品种在40%到50%,而国际上要求的最低安全标准是17%到18%。

  然而,为何当前粮食进口量却仍在持续增长呢?

  “粮食进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增产的幅度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消费刚性增长的幅度。”韩长赋说,大家知道,我们的人口在绝对增长,城市化人口在快速增加,另外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上农产品加工的因素都增加了需求。

  韩长赋分析说,从贸易角度讲,粮食进口量增加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粮食还需要一些品种调剂,比如小麦我们是充足的,库存也比较丰富,但是我们要进口面包粉;二是价格因素,国际上一定的时段粮食价格比国内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进口。

  “但我们进口的总量并不多,去年谷物进口也就200多亿斤,占总产量的比例很小,今年1月至9月进口的数量也是下降的。”韩长赋说。

未来增产是否可持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十连增”后,人们更加关注,我国粮食安全是否已经高枕无忧?

  对此,有观点指出,我国粮食虽然实现了“十连增”,但是粮食的增产部分是过度消耗农业资源的结果,这样的增产是不可持续的。

  事实上,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争议和担忧近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韩长赋承认,粮食实现“十连增”表明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总体稳定,但要素资源确实绷得很紧,这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特别是,当前“农村空心化”“土地城镇化”的现实让未来粮食增产面临诸多挑战。现实面前,我们不禁要问,实现连续增产后,粮食增产的空间还有吗?

  专家指出,未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韩长赋认为,要保障粮食安全一是要有地,也就是要保护耕地,同时建设高标准农田;二是要有水,要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技术;三是要加强环境农业保护,包括减少面源污染,推广节本增效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减少农药使用,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等。

  同时,韩长赋还提醒,保障粮食安全,既离不开耕地保护、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也离不开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日前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行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