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独家视点» 正文

大量粮食涌入国库致仓容紧张托市越来越走不动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8-05

粮食流通急需打破“托市困境”

  粮食价格涨跌并不固定,托市价格却一路上升,结果扭曲了粮食市场价格,国有企业包袱越来越重,当下的小麦“托市困局”具有标本意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亟待升级

  针对夏粮“十一连增”后的收储情况,《了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山东、河南、安徽、陕西、湖北等粮食主产省进行了调研采访。多年来的托市政策稳定了农民收益,是国内粮食连年增产的重要推动力。但一些地方出现的共性问题不容忽视:连续的政策性收储使得大量粮源进入国家库存,造成局部地区仓容紧张;一路上涨的托市价引发“天花板”效应,形成多重“粮价倒挂”现象。

  农业专家表示,某种程度上说,当下的小麦“托市困局”具有标本意义,有关部门应统筹考虑,以构建目标价格体系为切入点,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仓容紧张日益凸显

  在小麦主产区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区粮食局副局长宋长生告诉记者,“自5月30日安徽启动小麦托市收购以来,前期还有部分粮食加工企业零星收购,然后就大都是国家粮食收储企业的托市收购。截至目前,90%的小麦收购都是政策性的托市收购。”他表示,在面粉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不少粮食加工企业处于停产状态,由此导致大量粮源进入国有粮食库存,给仓容带来很大压力,一些农民未来可能出现卖粮难。

  丰收带来的类似“烦恼”在湖北省同样存在。该省粮食局副局长费仁平表示,当前全省国有粮食仓库爆满,仓容紧张,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不久后秋粮上市将很可能无处安放。

  据了解,目前湖北省正在加紧维修危仓老库,预计新增11亿斤仓容,加上促销腾仓部分,总计可以腾出仓容20亿斤左右。但按照秋粮托市收购60亿斤的规模,仍将有三四十亿斤的缺口。

  在传统产粮大省河南,小麦购销工作正在平稳进行。记者从多部门获悉,尽管目前该省尚未出现仓容紧张局面,但随着粮食生产能力的增强,未来仓容缺口隐忧犹存。

  中储粮河南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河南粮食总产已连续8年超过1000亿斤,2014年预计将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按照《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目标》,到2020年该省粮食总产将达到1300亿斤,商品粮将突破900亿斤,需要有效仓容1000亿斤。

  “从收储能力看,目前全省地方粮食企业有效仓容仅有421亿斤,中储粮企业仓容254亿斤,仓容缺口高达325亿斤。按照当前的政策性收储势头,势必对将来的储粮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并有可能出现卖粮难问题。”这位负责人说。

托市收购越来越“走不动”

  除了大量收储造成库容紧张外,长期实行的托市政策在其他方面也遭遇了“天花板效应”,使得这一惠农政策的执行日渐陷入困局。

  一是粮食经纪人“截留”托市政策红利。在宿州市一处国有粮食收购点,记者遇到了前来售粮的当地农民刘红军。他告诉记者,自己当天销售小麦1.7万斤,拿到了2万多元现款。

  然而,和普通农民不同的是,刘红军此时的身份是粮食经纪人。自从托市收购启动以来,他就和家人一起开始在周边乡镇收购粮食,平均每天收购4万多斤。总计收购约100万斤小麦。按照比托市价低3分钱的收购价,除去油钱、路费等各种成本,每斤赚1分钱左右。

  记者在安徽多个粮食收购点看到,类似刘红军这样的粮食经纪人还有很多。中储粮宿州直属库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市有1000多个粮食经纪人,大的有2~3辆农用汽车,小的用三轮车运输,收购量占粮食收购总量的百分之六七十,农户自己来收购点售粮的仅占3成左右。

  记者了解到,粮食经纪人的大量出现,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不少农村流行卖“地头粮”息息相关。在小麦大省河南,中储粮安阳直属库党委副书记尚社民介绍,当地老百姓目前卖“地头粮”的在40%左右,近年来这一比例还在增长。

  河南滑县王庄镇种粮大户张登云表示,国家启动托市价的初衷,本来是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现在因为种种原因,粮贩子锁定了农户到国有粮库的“最后一公里”,做起了旱涝保收的生意。“国家的钱没少花,种粮农民却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应有的实惠。”

  二是粮价长期倒挂影响粮食市场健康发展。包括粮食加工企业在内的多方市场主体提出,自2006年托市政策实行以来,小麦托市收购价格一路上涨,头几年甚至以每年0.1元的价格走高。这种单方面的只涨不跌行情,扭曲了正常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了国内与国际、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等多重“价格倒挂”现象。据悉,从2012年起,国内麦价就开始高于国际麦价。截至目前,进口小麦价格在2100元/吨至2300元/吨,而国内小麦到达南方港口价格为2600元/吨,每吨高出进口小麦超过300元。

  湖北省粮食局一位负责人表示,现在的托市价,长期下去肯定行不通。“按理说,粮食价格涨跌并不固定,托市价格却一直在上升。这种办法把粮食市场扭曲了,国有企业背上了大包袱,越来越难以为继。”

  三是大量粮源“滞留”国有粮库,带来国家资金浪费。中华粮网分析师焦善伟表示,随着政策收储量的逐年增加,粮食仓储也产生了大量成本。“以河南为例,最高时的收购率达71%,从粮食入库到出库,中间产生的收购补贴、保管费用、农发行贷款利息等,加起来每斤小麦有2角多钱的‘沉默成本’。如果能把这些钱补给农民该多好。”

构建粮食目标价格体系

要过三道关

  业内人士表示,多年来执行的托市收购政策,有力推动了国内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切实保护了种粮农民收益。尤其是在国际粮价波动期间,充裕的国内粮食库存保障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粮价,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随着托市价格的日益走高,这一政策也逐渐逼近“天花板”,未来恐将难以为继。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董事长刘文进表示,按照目前的形势判断,托市收购政策越来越走不动了。“继续走下去,托市价只能遭遇‘天花板’,产生仓容紧、收储难、卖粮难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富等专家认为,我国夏粮实现了“十一连增”,如果在部分地区适时在更大范围内出台目标价格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有助于稳定物价;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农业从业者有稳定的收入,实现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多位专家认为,未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以构建目标价格体系为依托,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让政府实现从无微不至的“粮保姆”向抓大放小的“粮司令”转变。但就作为口粮主要品种的小麦而言,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要迈过三道“门槛”。

  一是以什么标准制定小麦目标价格,以怎样的形式进行补贴。从技术操作的角度而言,此间的许多环节都需要认真研究,而这也是基层种粮农民和有关市场主体最为关注的话题。

  二是如何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实行目标价格制度后,对政府部门的调控手段和能力都会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可能存在的市场失灵风险,需要提前做好预案。

  三是市场行情涨跌的合理区间如何界定。一个正常的市场应该是在波动中维持动态平衡,而类似波动的上下区间容忍度在哪里,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中储粮河南公司有关负责人建议,在目标价格尚未建立和托市收购政策没有退出前,今后应适当放缓托市收购价格涨幅,为目标价格改革留出空间;同时为确保农民利益,可尝试将托市收购价少涨的部分通过其他渠道直接补给农民。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