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独家视点» 正文

玉米产业链各方期待期货再发力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10-24

玉米收储政策进退两难

  期货日报记者日前跟随大商所玉米考察团,对辽宁、吉林两省的玉米主产区进行了实地调研。今年辽吉两省各地玉米长势差异较大,受干旱影响,整体产量有所减少,但预计对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目前来看,影响后期玉米价格走势的最重要因素还是国家政策。市场人士认为,玉米收储政策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未来玉米也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市场避险需求必将大大增加。

辽吉两省减产 难改玉米供需结构

  玉米考察团从长春出发,北至松原,南及锦州,途经榆树、阜新、沈阳、四平等数十个市县。从各地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多年未见的旱情影响,多个地区玉米单产有所下降。整体来看,东部传统的玉米种植黄金地带受旱情影响较小,中西部产区旱情的严重程度自西向东递减,呈现出“西部重、东部轻”的分布格局。

  据了解,在辽宁、吉林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入伏以后基本无雨,而这个时期恰恰是玉米的拔节、吐丝、灌浆的关键阶段,干旱直接影响到玉米的质量。农安、德惠等地在8月玉米授粉期还遭遇冰雹,玉米的个头受到一定影响。德惠市布海镇的农民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今年七至九月都没怎么下雨,小玉米较往年明显增多,大概要减产两成”。

  据了解,因受旱情影响程度不一,各地的玉米长势参差不齐。从考察采样数据来看,辽宁受旱情影响更为明显。长春周边南至沈阳这一区域的东部是传统的玉米种植黄金地带,玉米产量和质量都优于其他地区,今年这部分地区受旱情影响不大。受影响较大的集中在西部区域,这些地方此前并非玉米主要种植区,而是以种植杂粮为主。中国玉米网研发部经理王宝全预计,今年吉林玉米大概减产15%,辽宁省减产20%,这明显低于之前市场预计的减产三成。

  辽吉玉米减产对国内供需有何影响呢?近年来,全球玉米逐渐供大于求,国内玉米也呈现需求疲弱、供应增加的态势。为了保护农民利益,确保粮食安全,近几年国内玉米收储力度不减,截至今年4月底,东北地区临储玉米收购总量近7000万吨。“国家临储收购的大量库存仍未被消化,干旱对玉米价格的刺激只是暂时的。玉米供大于求的状态短期难以改变,加之今年黑龙江玉米丰收对冲掉一部分减产量,国内玉米年度供需结构基本不会改变。”王宝全分析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较为明显,水稻改种玉米、花生改种玉米现象比较常见。阜新、锦州等地基本都是种植玉米,替代作物不多。改种明显的地区如吉林龙潭区艾屯村,当地水稻种植面积原先占七成,今年有一成改种玉米。长岭部分地区花生改种玉米较多,今年玉米播种面积略有增加,前郭县的万宝山村由花生改种玉米的田地有三成。

市场各方谨慎 买方或成主导力量

  根据走访了解,辽宁和吉林两省大部分农户仍延续以往的售粮习惯,看价卖粮。相对而言,吉林地好粮优,农民也更倾向于留着粮食,等水分低一些再卖好价钱。有的农户表示会在春节后售粮,有的计划留粮到明年二三月,甚至要留到五六月。四平市梨树县的一位农民向记者表示,“我们周围大都卖干粮,一般留到五一前后出售,那个时候价格会高一些”。在辽宁地区走访的大部分农民表示“卖粮时间不定,看价钱好就卖”。

  各地农民普遍反映夏季旱情严重,玉米减产预期较强,农民估算玉米减产两三成。“前期媒体对旱情的持续报道,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部分农民的减产预期。新粮大量上市初期,农民很可能会挺价惜售。”中国玉米网信息研发中心的张容博认为。

  据了解,农民手中的玉米通常会经过多个贸易商层层流转,贸易商可以说是玉米市场最活跃的参与群体,他们根据市场行情确定买卖方向和时机,对现货价格的涨跌最为敏感。

  吉林舒兰市的一位贸易商预计,舒兰地区今年玉米不会减产,由于去年玉米遭遇风灾,今年有增产的可能,新粮上市后很可能价格会回落。因为当前尚有1000多吨陈玉米未卖,该贸易商还没确定收购计划,打算先观望一阵。

  松原市田家粮库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去年一方面市场形势不好,另一方面临储收购力度很大,周边80%—90%的粮源都归于临储,其他企业粮食收购量、贸易量明显减少。他表示,在今年周边玉米产量相对正常的情况下,也倾向于先观望。王宝全则认为,东北地区去年大部分玉米归于临储,玉米价格随后的上涨让贸易商只能望而兴叹。据他了解的情况,今年贸易商也许会更积极主动。

  玉米消费的重要领域深加工企业今年收粮意愿如何呢?据了解,近两年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利润水平始终未见起色,淀粉、酒精加工利润低,产能上升幅度有限,工业消费对玉米价格上涨的支撑力度不足。中粮生化(行情,问诊)能源榆树分公司采购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由于近期淀粉和饲料价格均有下降,仅靠新上的葡萄糖项目增加效益,公司整体上还是倾向于保本经营。为了控制价格波动风险,公司玉米库存不超过一个半月。他预计,新粮上市后价格较陈粮有一定优势,计划最迟12月底,即临储启动前抢购一批新粮。目前已确定的开秤价格在去年2100元/吨的基础上涨50元/吨,收粮意愿相比去年同期更为强烈。

  今年畜禽存栏量低迷,限制饲料消费需求,双节过后饲料生产又面临季节性放缓。期货日报记者走访的辽中地区一家大型饲料厂今年原料整体用量萎缩30%,但在近期有所回升。据该厂销售部负责人介绍,今年当地玉米产量与去年持平,且基本在9月中旬就收获了。该厂9月初以来已经开始使用新玉米生产,主要是趁着农民玉米可以直销至厂房,如果是11月以后再采购,就要联系贸易商。目前该饲料厂玉米库存量不大,基本随采随用。鉴于国内新粮10月之后开始大量上市,该负责人认为短期市场供应较为充裕,并不急需采购。

  从走访了解来看,目前国内玉米消费量增长缓慢,前两年的价格波动令加工企业采购偏向谨慎,且代储意愿仍然强烈,控制风险仍是企业的首要任务。

  收储使价格“僵化” 期货市场受束缚

  据了解,玉米临储政策出台后,之前的市场定价机制由此发生变化,国内玉米市场价格转为由国家政策主导。多年的临储收购导致国内玉米市场流动性减弱,价格波幅逐渐收窄,就连最为活跃的贸易商“倒买倒卖”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吉林两位贸易商反映称,国家收储之后,中小型的贸易商一般都倾向于把多数好粮交给中储粮,以稳定的价格锁住收益,只有少部分会运到港口参与贸易。

  现货市场价格的“僵化”也影响到期货市场。受临储政策影响,玉米期货从交投活跃转为波澜不惊。除了临储政策外,进一步完善玉米期货合约和规则以提高市场流动性,也受到市场关注。比如扩大交割库的分布区域以提高企业参与期货的热情、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及尽快推出期权工具等。

  在考察沿途,玉米收成受旱情影响不一,最严重的地区几近颗粒无收。由于农民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这些损失只能有农民自己承担。有少数农民买过保险或得到政府补助,但是据他们介绍,保险或补贴一亩地最多能赔两三百元,跟损失比起来微乎其微,意义不大。“由于知识水平所限,农民控制风险的能力有限,普及玉米期货等风控措施需要有国家、企业等牵头。”张容博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

  记者在采访了解到,“粮食银行”业务正发挥着给农民收成上保险的作用。据中粮生化能源榆树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该公司结合玉米期货套保,开展了新型“粮食银行”业务试点。12月底之前农民可以先跟企业签订协议,将粮食送到企业仓库,在随后的6个月内,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买卖时间。如果结算日市场价格低于送粮日价格,企业可补贴每吨10元。从实际效果来看,该项业务使农民的收入有一定的保障。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减轻现金流压力,保障加工粮源供给,还能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交易,将价格波动风险转移出去,企业和农户由此得到双赢。

  相对于“小打小闹”的农民来说,贸易商以及加工企业更需要在市场风云变幻中利用避险工具。由于产业链较长,深加工企业面临着原料价格、产品价格波动以及政策调控等诸多风险。记者发现,相关企业参与期货意愿比较强烈,不少正在申请期货交割库资格。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主要的玉米产区,2004年玉米期货恢复之时,为体现期现货基本匹配的交割库设置原则,玉米期货的交割库设于该地区。随着玉米期现货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三地区八家交割仓库的布局。近年来东北玉米种植区域不断扩展,东北企业也希望交割库向产销区延伸,以方便企业交割,提高避险效率。一家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这两年来他们一直在向大商所申请期货交割库资格,目前已经取得较大进展。“虽然在期货市场企业无需通过交割就可以达到风险对冲的目的,但便利的交割能给企业更多安全感,不用担心被迫交割等问题。而且如果能在玉米产区直接交割,企业经营就会更加灵活。”他说道。

  大商所相关人士此前表示,正在研究进一步扩大玉米交割区域,满足更多实体企业的诉求,在管理模式上研究采用集团式交割库管理。大型企业集团可以将具有权属关系的企业作为其下属交割库,通过集团交割仓库交割的玉米仓单,可一定限度内在集团的任一仓库流转提货。另外,不具备上述条件的企业可以某港口或其他现有交割库为核心(主体库),通过协议方式成为延伸库区,由此扩大交割区域。

  目前市场对玉米未来开展目标价格补贴的预期较强。业内人士认为,执行7年的玉米收储政策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巨大的储备量需要高额的存储成本,且临储收购直接形成了与生产企业争粮的局面,影响了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

  相关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大豆和棉花开始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使得这两个品种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一步,市场活跃度也明显提高,玉米市场也可以推行类似的政策。当市场机制重拾价格形成的主动权,参与玉米期货避险的需求必将大大增加。未来随着大商所交易规则的进一步完善,玉米淀粉期货和玉米期权等新品种的推出,市场各方对玉米期货再度活跃翘首以待。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