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独家视点» 正文

明年小麦“不提价”会否影响粮食安全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11-03

  尽管对2015年小麦的提价幅度,市场整体预期并不乐观,但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结果———保持2014年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即1.18元/斤(三等),还是大出各方主体所料。该消息10月16日公布,市场马上做出反应,10月17日郑州小麦期货指数大跌33元/吨,日跌幅为1.23%。现货市场价格也上涨乏力,趋于弱势运行。

  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10年以来,既取得一定的成绩,也衍生了不少问题,对市场产生了较大的“负效应”,如扭曲市场定价机制、降低储备粮运行效率、拉大国内外粮食价差等问题。对此,改革成为必然的出路。

  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比较效益、国际市场价格和粮食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2015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的表述,无疑反映了国家对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控思路的转变,从追求计划性较强的“政策目标”,转化为实现市场性的“产业目标”。但这样的深化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粮食流通市场化机制完善之前,如何稳定粮价,保障农民收入和调动种粮积极性,仍是改革能够平稳推进的基础。因此,决策者和社会各界不免会存在这样的担忧:一旦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这三个重要的目标如何实现?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粮食市场的格局,正好为政策的深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粮价如何稳定?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刺激下,现阶段我国粮价已

  经普遍处于国际高位水平。所以,“稳定粮价”更多地需要抑制原粮价格的过度上涨,而非防止其过度下跌了。“不提价”的决定也纠正了市场认为最低收购价“只涨不跌”的预期。而更深的意义在于向市场传递“价格改革”这样一个信息。这对日渐“政策化”的粮食市场尤为重要。

  农民收入如何保障?最低收购价政策为农民提供了“旱涝保收”的底线,然而,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最低收购价的激励效应正在弱化。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农民工工资收入达到2600元/月以上,一个月的工资往往抵得上“散户”农民种粮一年的收入,最低收购价即使再连续上涨,也无法弥补这样的差距。所以说,即使最低收购价水平维持不变,对农民整体收入的影响并不大。

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用

  “组合拳”。探索建立主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成为2014年价格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过渡时期,最低收购价政策仍将继续运行下去,“不提价”则是一个折衷的方案。此外,加

  速推进“土地流转”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如何调动种粮积极性?我国现阶段的粮食安全问题实质上更多地表现为粮食质量问题。由于粮食托市政策的实施,符合国三标准等级的普通谷物有政府敞开收购,基本不会再出现长时期的、大面积的滞销。因此,农户倾向于种植普通谷物,便捷省事,旱涝保收,致使相当大一部分的粮食进入了各级库存。而优质粮相对缺乏保障,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最终,“良币”一定程度被“劣币”所驱逐。从这个角度看,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刺激力度逐步减缓,在当前粮食整体供应充足的背景下,是利大于弊。

  当然,一旦粮食生产缺乏政策的激励,而新的市场化生产模式又未形成,长期下去,粮食安全就会出问题。其实“保障收入”和“提高种粮积极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提高种粮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提高收入”。

  总体而言,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要促进粮食市场化的发展,改革已具有了必然性。而当前粮食市场的特征,又为改革提供了可能性。从短期看来,有计划地推进改革对

  “稳定粮价、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这三个关键问题的影响有限,但长期效应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所以,这决定了补贴政策的深化改革只能以一个谨慎的步伐向前。估计3年之内,基本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国家传递的改革信号,必须成为市场各主体的警钟。从“政策市”到“市场市”的转变,是我们要逐步适应的,尤其对于政策性收储企业,转型关乎生死。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