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市场 » 正文

玉米“产消”缺口是如何被放大的?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11-13  
  今年国内玉米行情令人瞩目,10月份全国二等黄玉米均价同比上涨30.73%,位于五年来的新高;大连玉米期价一度超过2600元/吨,达到了该品种上市以来的最高位。与之密切相关的小麦和多年来波澜不惊的稻米也相继被带动了起来。这势头,很多老行专都直呼看不懂,不参与,怕错过了难得的行情;参与,又怕被高位套牢,确实令人煎熬。
  这波行情的重点在玉米,深入分析其实不难发现,是产消面偏紧、政策面效应的滞后性加上资本面对趋势的放大性等多种因素共同把行情推升至这个水平。
  2016年我国实施玉米供给侧改革以来,主动调减了500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2017/18年度我国玉米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年度缺口”,随后三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口。不过,这个缺口并不等于总的供需缺口,因为没有算上每年的结转库存,因此我们这里用“产消”的概念(实际新增供应仅包括当年产量及进口),区别于“供需”。要知道,前些年的结转库存非常大,截至2016年我国临储玉米尚有2.5多亿吨,足以弥补缺口有余。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储备至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从国家粮库里转移到了各个中间环节,被“存”了起来。如果单从2019/2020年度(10月/9月)看,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和相关数据综合,我国玉米总供应量达到34600万吨(包括产量、进口、结转、储备投放等),需求总量为29395万吨,就算不考虑替代供应,玉米作物年度供给总量也应该超过需求量5200多万吨。
  所以说,当前我国玉米确实存在年度产消缺口,但并非供需缺口,产消面偏紧并不足以导演今年如此强劲的行情。反而在资本面的作用下,有时1%的缺口就可以放大到10%,甚至20-30%,这个效应非常强。在其他行业都不景气,投资风险系数提高的情况下,粮食这个永远的刚需行业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也推升了粮价。很多朋友聊天的时候会说起,现在进入粮食股还有戏吗?一如08年金融危机之时,全民都在讨论炒股。不少投资者也开始接触粮食界人士,拿着钱和资源,就想找个敲门砖进入粮食行业。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9月24日),粮食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达6.1万家,同比增长了18%。再看期货市场,大连玉米9月下旬以来,成交量大幅提升,从平日的几万手飙升至几十万手甚至一百多万手。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共同作用于各个市场主体的“预期”,从而对粮食的有效供给和需求产生了影响,放大了产消缺口,致使供需出现阶段性紧张。一方面,有效供给被“藏”起来了,表现在农民惜售、粮商囤粮,“卖跌不卖涨”。另一方面,需求方的情绪同样被挑动,“买涨不买跌”。除了真正的“用粮需求”,中间需求也大幅增加,包括企业加大库存、贸易商积极入货。数据显示,当前南北港口、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的库存都在回升之中。
  当然,短期的有效供需偏紧是很正常的市场波动,处于高位的价格就是市场当下根据有效供给和需求做出的反应。但供需是在不断调整之中的,要着眼于长期的动态均衡。从当前情况看来,玉米市场的供给压力在不断积累,而需求动力则在逐渐消退,将会实现新的均衡。玉米行情很可能经历继续推升-高位均衡-加速回调-次高位均衡的曲线。
  从供给的角度看,短期有效的供给已经在加速形成。一是进口的玉米及其饲用替代品未来的供应增量不可小觑。单是玉米,2020/21年度的进口量将超过1500万吨(美国已对华销售了1055万吨),况且还有不受配额限制的高粱、大麦等。另一个重要替代是定向销售的具有价格优势的稻谷和小麦,加上今年已拍卖但尚未出库的临储玉米,这几项加起来就有几千万吨,是短期就可以形成有效供给的,也是国家主导性比较强的部分。
 
  这些供给与市场看涨预期不断交锋,在养殖需求仍在回升的阶段,价格存在继续向上波动的空间。但可以判断,本轮需求扩张的周期已经到了尾声,很快会呈现收缩的趋势。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的数据,自6月份起,下半年每月的猪饲料产量均在近三年的高位,猪饲料已经进入加速回升阶段。截至9月底,生猪和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同比回升,预计年底的生猪供应将同比增加三成。随着供给的增加,猪价稳定回落,新的产能不再大幅扩张,猪饲料的需求将会受到抑制,从而掐住了玉米等饲用粮价格强势上涨的源头。
  深加工方面的需求同样将受到抑制。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9/20年度我国玉米深加工消费量7800万吨,同比减少100万吨。“不与人争粮”是深加工行业当前难以越过的调控红线,尤其是燃料乙醇这一块,可调控的弹性大。没有政策的支持,过剩的产能将会被挤出。同时,越拉越高的玉米成本,导致酒精、淀粉等行业的利润有所下滑,也对该行业构成重压。
  总体而言,玉米的需求进入最后的“疯狂”时期,很多方面已经不堪高价的重压。一旦需求完全释放,加上供应投放到位,将达到价格的高位均衡。
  而随着政策对供给的滞后影响显现,明年市场将会加速回调。今年国家保粮食生产的决心和力度都非常大,在国际形势和新冠疫情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预计近年国家仍将倾向于大力促进生产,多渠道增加进口和替代,粮食有效供给将大幅提升。同时,随着这几年玉米去库存的加速完成,政策在需求方面也将从激励变为限制,供需格局再次转变。一旦市场转向的预期确立,之前被“存起来”的供给也会释放出来,因为持有是需要成本的。这将加速价格的高位回落,进入第二个调整阶段。
  而这一轮由玉米引发的小麦、稻米连锁反应,也将随着玉米的回调而消散。小麦和稻米的产量、库存规模均列全球第一,自给率100%。但结构性供需不平衡会有所凸显,不同的品种和品质的稻米走势会有所分化。
  因此,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做的就是淡然处之,因为国家完全有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粮食产能稳定、库存充裕、供给充足、市场平稳,进入粮食安全形势最好、保障能力最强的历史时期。
  作为企业,粮价大幅波动、资本炒作导致成本风险管理的挑战前所未有。粮食行业是个刚需行业,细水长流,但大幅波动的行情可能刺激企业“脱实向虚”。建议粮食企业切不可盲目跟风炒作、囤积,否则很可能会深陷其中。广大农民朋友也要充分认识到,惜售要面对的是后期价格下跌造成的“卖粮难”的风险,加上大量存粮损耗成本增加,做好风控非常必要。
  农业农村部日前表示,这一轮玉米价格上涨是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的恢复性上涨,主要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还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玉米供给工作。这个表述很关键。粮价上涨是正常现象,包括普通民众、媒体也应该正确理解这种现象。当前有些媒体报道的时候,把粮价上涨1%也描述为“大涨”,甚至“暴涨”,这是很不负责任的。目前我国粮价相对其他工业产品来说,仍处于低位。粮价能跌就能涨,这是对价值的回归,同时对粮食生产和产业也是一种良性的刺激。而另一方面,由于粮食的特殊性,市场情绪很容易被挑动,造成大众的焦虑和恐慌。通过这次疫情我们也看到,市场的“存粮”能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对“缺口”的放大效应也令人不得不提防。怎么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持粮食市场发展的定力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同时也要打好粮食安全的信息战和舆论战,引导市场确立正确预期。这次疫情期间,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新闻发布会、公众号、抖音等多种渠道充分、及时地发出了声音,这样可以大力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一些局部的问题通过炒作、发酵“衍生”成全局的危机。身边的亲友也会表示,我看粮食应该没问题吧?国家都说了,有好几个亿的库存呢!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