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玉米行情远超市场预期。有关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吉林长春玉米出库价从年初的1740元/吨上涨到2420元/吨,大连港平仓价从年初的1860元/吨上涨至2530元/吨,广东蛇口港玉米成交价从年初的1945元/吨上涨至2580元/吨,三地分别上涨680元/吨、670元/吨和615元/吨,涨幅均超过30%,接近40%。文华财经数据显示,大商所玉米指数从年初的1904元/吨上涨721元/吨至2625元/吨,涨幅约38%。玉米价格上涨主要源于补库预期。本文根据作物年度和补库对象的不同,将今年玉米行情划分为三个阶段,试图对各阶段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阶段:春节后至5月中旬
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之前,玉米市场整体处于被动去库存阶段。该阶段市场尚未感受到需求改善,亦不存在供需缺口预期,整体维持低库存,主要去化对象是新作玉米。
随着去库存持续进行,新作玉米也在逐步消耗。2月底天下粮仓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全国尤其是东北产区农户余粮不足四成,考虑到行业维持低库存运行,渠道库存增量较少,市场预期全年存在供需缺口,继而引发市场对临储拍卖底价和成交溢价上调的预期。在此带动下,东北产区玉米现货价格率先上涨,20天后华北产区跟随,形成全国普涨局面。
进入5月,市场转而担心抛储压力,玉米期现货价格回落,即第一阶段的补库结束。但由于东北地区疫情影响临储玉米质量检验,导致今年临储拍卖一再延迟,在抛储之前,玉米现货强于期货,带动基差走强。
第二阶段:5月下旬到9月初
由于玉米临储拍卖启动延后至5月下旬,且形成实际供应的时间更晚,这使得当年新作玉米持续消耗,在临储拍卖启动之前,玉米现货已经转强。临储玉米拍卖启动之后,成交率和溢价逐步抬升。
除去上述因素之外,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即临储和一次性抛储很难满足市场需求。简单测算如下,5月下旬到作物年度期末9月底大概4个月,按每月玉米消耗量2000万吨计算,则总计需要8000万吨,而临储玉米库存剩余不足5700万吨,一次性储备接近1800万吨,总计为7500万吨,这也是市场积极参拍临储的原因。虽然国家在6—7月多次修改拍卖规则,如提高参拍保证金数量、缩短临储拍卖后的缴款和出库周期等,试图抑制需求端的投机屯粮行为,但收效甚微。
临储拍卖成交均价及其反映的成交溢价上涨持续至8月初,其间北方港口集港量和下海量下降,出库和外运相对缓慢,迫使下游被动接受价格向下的传导。
这一阶段行情结束的直接原因是国家在8月初向市场投放临储陈化水稻和小麦。我们认为背后原因有两点:一是当前年度玉米供需缺口已经得到补充。二是当时2009合约期价大幅升水2101甚至2105合约。USDA周度出口销售报告显示,7月9日当周中国大量采购美玉米,市场担心四季度进口玉米大量到港,叠加新作上市预期,使得远月合约相对弱势。这种合约价差的逆转即近月对远月升水,意味着参拍临储玉米无法结转至下一年度。
因此,8月初玉米现货价格出现回落,并持续至9月初,临储拍卖成交价亦相应下滑,玉米期价下行,但远月强于近月,逐步再度逆转为远月升水结构。
第三阶段:9月初到目前
9月,由于市场担心台风影响玉米单产,以及新作供需缺口扩大,因此玉米价格特别是远月合约大幅上涨,在2101合约成为主力合约后,近月基差一度接近-200元/吨。
玉米期现货价格的反季节性上涨,与2018年颇为相似,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市场存在强烈的看涨预期。2018年临储拍卖成交1亿吨左右,剩余不足8000万吨,而今年临储库存去化完成,一次性储备所剩不多,市场担心下一年度供需缺口难以得到补充。二是新作上市压力延后。2018年主要是农户惜售,而今年更多是台风的后续影响,即玉米倒伏和田间积水导致收获进度缓慢。其间,玉米期价依然维持较高升水,小麦与玉米之间的价差走弱,临储小麦成交率飙升,市场担心小麦饲用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年度供需缺口,这使得玉米远月合约相对弱势,近月合约一度升水远月。10月下半月,在新作玉米逐步上市的带动下,玉米期现货价格下跌,特别是近月合约相对弱势,修复玉米近月合约基差以及小麦和玉米合约之间的价差。
进入11月中旬,北方港口玉米收购价止跌企稳,市场预期中下游进入新一轮补库阶段。
我们认为目前处于一个比较微妙的时刻。从中期角度来看,当前年度的供需缺口应该可以得到弥补;从短期角度来看,需要留意中下游补库能否持续化解新作上市的压力。目前国产玉米绝对价格偏高,建议投资者重点留意华北与东北玉米价差和南北方港口玉米价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