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东北玉米产量局部受损? 实际情况是……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2-11-02
 
  受前期不利天气因素影响,新一季玉米产量一直受粮食市场高度关注。在当前全国秋粮已完成91.2%的背景下,粮食市场传出“东北玉米预估减产”的消息。

  据多位业内人士反映,全国玉米实际性减产的可能性极低。随着秋收进入高峰期,多个主产区增产趋势明显,粮食市场普遍认为新季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都好于早前预期。

  “这和小麦情况类似,2021年至2022年初,市场对新季小麦的生长情况普遍相当担忧,但随着今夏小麦质量、产量实现‘双增’,市场预期出现反转,叠加国际粮价回落,小麦价格也大幅走低。”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粮食经济研究员郑文慧称。

  不过,布瑞克研究总监林国发提到,由于玉米价格比较市场化,且最近两年玉米库存偏低,相对于小麦、水稻仍有较大规模储备库存,市场更为关注玉米。

  据农业农村部10月31日农情调度,综合分析,我国秋粮有望再获丰收。“虽然今年夏季南方部分地区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干旱,但占全国秋粮面积、产量70%以上的东北、黄淮海和西北等北方主产区,光温水匹配较好,秋粮长势是近几年最好的,玉米、水稻、大豆单产均有所提高,弥补了南方高温干旱带来的损失。”

  玉米产量局部受损,总体乐观

  之所以会出现东北玉米减产预期,在于今年7月部分东北地区的暴雨。由于北方雨季提前到来,并且呈现暴雨过程多、极端性强的特点,尤其部分东北重要产区强降雨频繁,因此新季玉米减产预期较强。

  据一家东北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调研预测,总体来看,东北三省玉米产量保持稳定,黑龙江省今年6~8月积温提升显著,产量会小幅增长,或弥补吉林的小幅减少,辽宁大体稳定。

  一位行业内资深人士称,今年的东北玉米产量,区域分化明显,虽然局部地区减产较为严重,但这些地区以外,普遍略有增产,部分地区甚至增产显著。综合来看,东北玉米总体乐观,整体减产的可能性很小。

  从玉米单产来看,今年东北整个夏季雨水异常频繁,几十年来少见,由此导致辽宁中部、西部,以及吉林省与周边省交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农田渍涝灾害。受灾地块的减产比例可以达到3成至5成,严重的甚至绝收。由于低洼地区占东北玉米种植面积不足一成,再加上和低洼地块减产相对的是降雨充沛下高岗坡地种植的玉米明显丰产,及低洼地块以外的大多数农田产量普遍优于去年。以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为例,农户普遍反映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加1到2成,过去亩产1700~1800斤的地块,今年普遍突破2000斤。

  据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农业监测预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9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8月以来,玉米主产区大多出现较明显降水,利于产量形成。东北地区气温偏低,灌浆速度有所放缓,但大部分玉米长势较好,后期如无早霜,对产量影响不大。华北黄淮海产区大部分墒情适宜,长势好于上年。虽然持续高温少雨对陕西南部、四川盆地等地区玉米产量造成一定影响,但面积有限,总体影响不大。

  《2022年10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进一步指出,综合调研调度情况,10月将2022/23年度中国玉米播种面积调增426千公顷(639万亩)至42950千公顷(6.44亿亩),产量调增275万吨至27531万吨。全国玉米主产区大部光温正常,有利于玉米单产形成和收获晾晒。随着生猪养殖利润好转,饲料需求回升,玉米饲用消费稳中有增,工业消费保持稳定。

  玉米价格高开,不一定会高走

  尽管针对东北玉米产量的预测,不同机构间可能存在分歧,但随着新一季玉米上市销售,价格处于高位却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有机构预期,今年会爆发“玉米价格大战”。

  之所以今年新玉米价格高开,包括多重因素。前述行业内资深人士解释称,一是新玉米上市较往年延迟;二是东北玉米的渠道库存低于去年;三是种植成本及地租明显提高,农民的成本线显著提高,价格预期高,挺价情绪明显;四是今年春天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因为战争、干旱等因素大涨,明显抬高了国内玉米的价格中枢。

  一位吉林省长春市附近的种植大户表示,虽然上半年因为疫情防控,玉米播种比往年有所推迟,但整体来看,并未影响玉米生长,单产基本稳定,折算成标准干玉米的话,仍然有1200斤/亩。

  该种植大户提到,今年种粮成本继续增加,一是地租同比增长50~100元/亩,二是化肥涨价明显,化肥成本较往年增加50~80元/亩左右,柴油价格也出现上涨。当前暂时不愿意卖玉米,因为今年玉米种植成本高,对后期价格乐观。再加上,近期当地养殖户和饲料厂提价收购玉米,更是强化了农民的惜售心态。

  尽管玉米价格高开,但并不一定代表着高走。下一步,玉米价格走势还受玉米总体供需形势、市场主体心态变化等因素影响。

  玉米总体供需形势要追溯至2016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持续推进玉米去临储库存。至2020年,玉米临储库存告罄。然而,由于饲料需求暴增及深加工需求维持高位,导致玉米供应偏紧。

  林国发称,在2020年之前,中国可以通过拍卖临储玉米予以保障;从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主要通过拍卖陈化小麦为主、陈化水稻为辅的措施予以保障;从2021年末至今,主要通过拍卖陈化水稻进行保障。

  除此以外,从2020年开始,为确保饲料粮供应,中国每年都大量进口玉米,及小麦、稻谷、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

  尽管今年以来国际谷物市场大幅走高,目前已丧失对国内的价格优势,国内小麦价格也大幅走高,对玉米没有了替代优势,但国内玉米需求也同样不容乐观。

  郑文慧也提到,总体而言,国内玉米供需格局仍然偏紧,后市将维持相对强势的行情,但很难重现2020年那时的暴涨局面,主要是全球经济仍处于不乐观的预期之中。

  一方面,全球玉米和糙粮供应紧张预期进一步推升,国际粮价有所反弹,进口和国内饲用替代粮源减少,饲用需求则继续回升,刺激玉米用量增加;另一方面,新季玉米生产情况好于市场预期,国内外宏观经济复苏仍面临很大挑战,这将制约需求,尤其是资本炒作需求,市场主体更趋理性,抑制价格大幅上涨的空间。由于国内玉米需求主体总体保持谨慎和理性,像过去两年那样的多元主体和资金入市,导致“中间需求”膨胀,最终使得粮价上涨幅度明显背离供需面的情况很难再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