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玉米何时到港?对国内市场影响几何?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11-18
近期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和玉米供需预期存在缺口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我国玉米供给少部分是由进口玉米补充的。因此,关于巴西进口玉米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热议。那么,巴西玉米究竟何时才能到港?进口巴西玉米成本如何?在什么时间将会开始影响国内市场?
进口巴西玉米政策的推进程度
在过去几年,我国进口玉米的主要来源是美国和乌克兰,受检验检疫以及运输费用等因素影响,从巴西进口的玉米数量微乎其微。在俄乌冲突的影响之下,为了拓展进口来源,分散因集中进口而带来的潜在风险。
在今年5月份,我国海关总署与巴西农业部签订了《巴西玉米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这为进口巴西玉米奠定了政策基础。在协议书签订后,根据市场人士称,5月份曾采购过20~40万吨巴西玉米,但随后再没有跟进新订单。
11月2日,我国海关总署更新了向我国出口巴西玉米的企业名单,其中包含国际四大粮商ABCD在内的136家企业获得了出口许可。至此,进口巴西玉米的障碍基本被清理干净。
但扫清障碍不代表着巴西玉米就立即可以出口我国,只有检验检疫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中国市场。在5月份签订的《巴西玉米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中,要求进口巴西玉米中的杂草及真菌等指标必须符合要求。但在2021/2022年度,巴西生产的玉米并没有进行过相关监测。因此要等到2022/2023年度首季玉米上市后巴西方面才能提供相关检验。所以,新粮的植物检验检疫证书要在今年的四季度底才能办理。
从国内来说,进口玉米需要相关企业具有加工与仓容许可证,尤其是牵扯到转基因玉米的加工和保管,要求更为严格,不过我国部分饲料企业早在2021年就完成了相关手续的办理,因此,对于进口巴西玉米在国内加工基本不存在问题。
进口巴西玉米何时大量到港?
进口巴西玉米大量到港的时间,以及何时会对国内市场带来明显影响?受进口政策、种植周期、出口淡旺季等因素影响。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进口政策的推进情况。下面我们从种植周期和出口淡旺季来详细说说。
从种植周期来看,巴西玉米种植基本是一年两季。第一季作物的播种时间是10月前后,翌年的2月份左右收获,产量大约占全年总产量的22%左右,主要供应国内市场。而第二季节的播种时间大约在1月份左右,收获时间是6月份前后,占国内总产量的76%左右,主要用做出口。
因此,1~6月是巴西玉米出口淡季,而7~11月是巴西玉米出口旺季,这也与我国玉米青黄不接的时间段刚好吻合。
综合以上因素,预计进口巴西玉米最早装船时间也要在12月份左右才能开始,但要大量发运仍需要等到7月份左右巴西第二季玉米收获后才能开始,按照航运时间,到达国内的时间要等到2023年的三季度。
进口巴西玉米成本如何?
由于巴西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较低的种植成本,近几年巴西玉米种植发展势头迅猛。按照目前的汇率计算,巴西玉米种植成本在700~800元/吨左右,出口优势较为明显。
另外,巴西玉米多为转基因玉米,受种植和收获方式等因素影响,玉米破损率和杂质较多,一般破损率在10%左右。如果进口至我国使用,在成本方面较国内玉米将增加100元/吨左右的费用。
11月5日,巴西玉米FOB价格307美元/吨,在配额关税内的靠港价格为2855元/吨,蛇口港内贸玉米自提价格3010元/吨,叠加破损率和杂质费用,实际使用费用大约在3110元/吨,而美国玉米靠港价格为3150元/吨,破损率和杂质与巴西玉米相当,因此整体要比巴西玉米高出155元/吨。从这点来看,进口巴西玉米较美国玉米优势明显。另外,从远期来看,随着巴西玉米大量上市,价格可能还会下降,进口利润将会直接显现。
综上所述,巴西玉米对国内玉米价格构成威胁还需要时日,最起码要等到三季度,不过在进口价差以及下游采购意向方面,将成为国内市场炒作的题材,也会对国内现货价格形成直接影响。
来源:新农观
来源:新农观
上一篇|
短期玉米压力重重 中后期行情依旧看好
一周热点
- 2023-08-16重磅!通威亿元补贴助力珠三角生鱼养户,收鱼补贴0.15元/斤!公开承诺饵料系数!
- 2023-08-16天气影响仍在发酵 手中小麦是去是留
- 2023-08-16猪价回升至二级预警区间 下半年有望站在成本线之上
- 2023-08-16豆粕涨破5000元/吨!新希望、大北农、征泰生物、民大农牧等涨价200元/吨,部分饲企一个月涨两次....
- 2023-08-15那些瞄准宠物市场创业的年轻人
- 2023-08-15快速上涨或已结束?猪价创年内新高后再遭看空
- 2023-08-15拐点要到了?发改委:生猪价格退出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
- 2023-08-15猪市走势:北方涨势明显,多地猪价“飘红”!僵局何时打破?
- 2023-08-15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申报工作的通知
- 2023-08-14进口大豆通关延迟 对豆粕影响将显著大于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