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面对持续下跌近7个月、跌幅超过600元/吨的玉米价格,市场如何探寻“底部”信号?主要看导致这一波下跌行情的利空因素是否继续存在,一旦这些利空消耗殆尽,甚至发生转变,是否就可以判定目前的市场价格已经处于底部区间?
随着全球经济的波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产品市场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价格的波动不仅关系到广大种植者的收入,也影响着整个玉米加工产业链的稳定性。
玉米价格持续下跌近7个月
从供需关系来看,玉米价格从上年四季度开始持续下跌至今年4月份,主要是受供应预期增长(丰产)以及下游消费(养殖端)预期不佳的双重影响,叠加进口谷物在一季度大幅增长,导致玉米价格在长达近7个月的时间里持续处于下跌态势。
在此轮下跌过程中,虽然伴有阶段性的反弹,但最终的持续回落令市场前期“抄底”者苦不堪言。玉米作为全国产量第一的大宗农产品,其价格走势在供需基本面逐步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转折点的出现。正所谓:没有一直下跌的行情,也没有一直上涨的行情。
利空一:2023年玉米大丰收
不容否认,2023年新季玉米大丰收是玉米现货价格近半年以来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之全渠道低库存的状态,使得本来就处于丰收年景的玉米现货市场,在年度上半段(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可流通粮源显得更为充足。可以说,全渠道低库存叠加丰收的背景,是玉米价格持续下跌的主因之一。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进入二季度后期乃至三季度初期这个传统的供应空档期,全渠道尤其是终端消费端低库存的弊端或将开始显现,一旦出现集中性采购,余粮本就不足且保存在贸易环节的玉米现货价格,或将因此呈现出大幅波动态势,可能复制上年8月份华北地区的上涨行情。
利空二:进口谷物大规模冲击
近几年,国内玉米进口总量呈现出较常态化大幅增长的态势,年度进口玉米平均超过2000万吨,叠加高粱、大麦等替代谷物的大规模冲击,使得南方销区市场一度将进口谷物的完税成本作为采购价格的重要参考。
进入2024年之后,虽然一季度的谷物进口总量依然呈现出同比大幅增长的态势,但分月来看,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衰减态势,加之国内对于保税区玉米加工的相关限制措施,二季度乃至三季度的谷物进口规模也将呈现出衰减的态势。
考虑到目前国内玉米价格低位运行的状态,进口谷物的替代优势已经逐步丧失,因此,未来进口谷物与内贸玉米的消费量大概率会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进而成为内贸玉米消费预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利空三:需求端呈现低迷态势
生猪养殖持续亏损以及禽蛋类的阶段性低迷态势,使得饲料企业在建立原料库存方面一直保持观望态势,包括年初阶段能繁母猪存栏去化任务的提出,使得玉米下游消费端一度蒙上重重阴影。可以说,饲料养殖端作为玉米下游消费的绝对“主力”,的确使得玉米产业链的整体消费呈现出较为低迷的预期。
不过,伴随着3月份饲料产业环比大幅增长、同比降幅大幅缩减的数据公布之后,春节过后生猪价格重心逐步提升,客观上显示出饲料养殖加工端也开始逐步走出低谷。尤其是在进口谷物以及内贸替代品(小麦及糙米)大幅减量的预期之下,养殖端未来对于内贸玉米的需求也将因此逐步好转。叠加深加工企业年内开机率持续处于近年来的高位水平,玉米产业链下游消费有望在下半年逐步走出低谷并且恢复至常态水平。
利空四:进口成本压制国内价格
外盘玉米价格低迷,从进口成本端压制国内玉米价格。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口玉米完税成本一直远远低于国内市场价格。不过,2月26日CBOT玉米在触及408.75美分/蒲式耳之后,同样开启了一波稳步上涨的行情。截至5月7日早盘,美玉米主力合约已经上涨至470美分/蒲式耳,累计涨幅超过60美分/蒲式耳。叠加美元一直处于强势运行状态,进口完税成本因此也水涨船高,性价比大打折扣。
玉米市场即刻转势或不现实
综合分析,新季玉米上市之后,在丰产、进口冲击、下游需求低迷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冲击之下,历经6个多月时间,累计跌幅超过600元/吨。目前包括新季玉米的供应续航能力(持续供应到9月)、进口谷物的冲击衰减预期,以及下游需求的复苏预期均在发生变化,玉米市场的价格走势也因此呈现出新的驱动方向。种种迹象表明,玉米现货市场的底部特征已经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