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份油料作物展望

来源: 作者: 时间:2003-01-01
海外大豆供应预期庞大,侵蚀美国出口份额,导致大豆价格走低

尽管迄今为止美国大豆出口步伐为历史最好水平,但是南美大豆产量庞大,预期将在未来数月内造成美国大豆装船量减少。由于经济增长放慢,美国利率下调,美元汇率走弱。但是,由于到2月底时美国对西欧的大豆出口通常已完成80%,因此今年春季美元汇率走弱应当更有利于以美元结算的南美新豆出口,而不是对美国大豆销售更有利。此外,如果巴西大豆收割没有出现明显延迟的话,那么2000年3月份出现的美国对中国大豆销售激增的局面(共销售4,000万蒲式耳)不大可能在今年重演。美国农业部将2000/01年度美国大豆出口预期从9.75亿蒲式耳下调到了9.60亿蒲式耳。

由于出口竞争加剧,预期海外对美国大豆制品的需求也将减慢,这将导致大豆制品价格走软,国内大豆压榨减少。 本月美国农业部预期2000/01年度大豆压榨将比先前预测下调1,000万蒲式耳,为15.90亿蒲式耳,这一水平仅高出1999/2000年度1,100万蒲式耳。预期美国豆粕出口也将减少20万短吨,为700万短吨。由于世界大豆供应量显著增加的前景,已经导致豆粕价格从12月份的峰值每短吨196美元跌至1月份平均价格183美元。因此,豆粕的年度平均价格预期也下调到了每短吨170美元至185美元。

美国大豆期末库存预期将提高到3.45亿蒲式耳,原因在于美国大豆需求减少2,500万蒲式耳。自1月份以来,继美国大豆产量高于市场先前预期,以及南美大豆丰收更加确定等得到证实以来,美国大豆价格每蒲式耳跌幅达到40美分左右。预期本年度大豆农场平均价也下调到每蒲式耳4.50美元到4.80美元。

大豆压榨的主要拖累来自豆油库存不断积聚。截止到去年12月底,豆油库存激增到23.10亿磅的水平。由于豆粕需求强于豆油,造成大豆加工厂的豆油库存不断累积。最终用户的流水线豆油库存也达到最高水平。因此,随着美国食品消费达到上限,美国国内豆油耗费量也开始减慢。豆油的工业消费量小幅提高到占国内豆油总用量的4%(2000年为5.87亿磅)。美国农业部将2000/01年度美国国内豆油耗费量下调到164亿磅,比先前预测减少了5,000万磅。

由于全球竞争性植物油供应过剩,对美国豆油出口构成压力。美国国内玉米油、棉籽油以及葵花籽油的库存继续居高不落。此外,预期美国进口加拿大菜籽油创记录,而橄榄油进口将接近历史记录。豆油在1月份的平均价格下跌到每磅12.5美分。美国农业部将豆油年度平均价格下调到每磅12.75美分到14.25美分。

虽然 美国豆油价格低迷,但是目前南美豆油也好不到那里去,或者更低。马来西亚棕榈油价格目前对美国豆油每磅低3美分。虽然当前美国豆油出口接近去年步伐,由于国外供应预期增加,将导致美国2000/01年度豆油出口由1999/2000年度的13.76亿磅减少到13亿磅。目前,仅售往中国1,200万磅豆油,中国去年是美国豆油的第二号大买家,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对中国豆油销售的装船量 近5,000万磅。对墨西哥的销售减幅达到73%,1999/2000年度墨西哥是美国最大的豆油买家。

天气理想,提振南美大豆单产

本月预期2000/01年度世界大豆供应量较上月预测提高320万吨,达到1.942亿吨。但是世界大豆消费前景仅适度改善,今年全球大豆库存过剩不会出现减少。本月预期2000/01年度世界大豆期末库存较上月预测提高280万吨,达到2,600万吨。


基于政府提高大豆产量预测,本月预期1999/2000年度巴西大豆产量较上月预测增加70万吨,达到3320万吨,而大豆进口则提高至100万吨。这些变动将造成2000/01年度巴西大豆期初库存增加到620弯度年。2000/01年度巴西大豆产量预期达到3550万吨,高于上月预测的3450万吨。


由于巴西大豆供应量增加,因此2000/01年度大豆出口预期也从上月预测的1,100万吨提高到1,200万吨。新豆快速出口可在当前的出口登记得到体现,比去年同期高出20%。巴西大豆加工厂可能受益较少,但是压榨量预期也将增加30万吨,达到2,200万吨。预期巴西豆粕出口略有提高,由先前预测的1,000万吨提高到1,010万吨。由于中转库存和国内消费提高,预期将造成豆油产量提高。

阿根廷去年大豆产量预期也较先前估测为多。去年该国大豆产量由2,070万吨修正到2,120万吨,相应也使得9月末大豆库存提高到560万吨。就2000/01年度而言,产量提高主要是由于播种面积增加14个百分点。但是,基于迄今为止种植条件接近理想,美国农业部2月供需报告中将阿根廷新豆产量由上月预测的2,350万吨调高到2,400万吨。这一产量预测比去年创记录的2070万吨产量高出16个百分点。供应增加的绝大部分预期将变成库存,进入2001/02年度。本月预期阿根廷大豆出口较1月份预测的470万吨有所提高,达到500万吨。但是,大豆压榨维持不变,为1,825万吨,因此阿根廷豆粕和豆油出口的预测值同样维持不变。

尽管前期印度豆粕出口销售旺盛,但本月预期印度豆粕出口较上月预测下调 10万吨,达到250万吨。1月底,印度西部的强烈地震严重损害了堪德拉港口,该港口装船运送印度豆粕出口量的大约三份之二。截止到目前,该港口已有的库存无法运输,可能需要耗时数月才能全面恢复正常运营。虽然新交货的豆粕可转道其他港口装船,比如孟买港口,但是堪德拉港口无法正常运营导致一些大豆压榨厂暂停运转。


中国及墨西哥的大豆进口造成豆制品需求减少

与近些年一样的是,迄今为止,中国在2000/01年度已经进口的豆粕和豆油数量相对偏低。2000年10月份至12月份,中国豆粕进口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67%,豆油进口量减少90%。中国油菜籽进口也比上一年度减少了几乎一半,因此造成200/01年度的进口预期从先前的250万吨调低到230万吨。相反,中国主要是进口大豆以用来压榨。近期由于铁路运力不足,限制了东北大豆供应商和华南压榨厂之间的大豆供应运输,也是造成近期中国大量进口大豆的原因。

此外,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做的努力也最终将减少油籽制品的进口壁垒。但是中国入世目前陷于停顿,取决于几个重要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其中包括允许中国以多少比例为其农产品提供直接补贴。由于在实施更低的油籽产品关税方面出现延迟,因此中国大豆加工厂的压榨利润维持不变。2000/01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预期达到860万吨。这一预测高于上次预测的780万吨,但是依然低于1999/2000年度进口量1,010万吨。相反,豆粕和豆油的进口需求将分别减少50万吨和45万吨。

一方面,很难确定中国月度大豆用量和所持库存的确切水平,另一方面,有证据表明,由于去年中国进口大量大豆,留下充裕的库存到本年度。2000年中国国内大多产量增加了100万吨,有报告显示,油菜籽播种面积比去年秋季提高了 5个百分点。2000/01年度大豆进口量提高的话,那么蛋白粕和植物油的消费总量增长率将高于先前预测的增长6%。以上情况将限制油籽进口量,相比之下,上一年度中国油籽进口激增。

墨西哥今年大豆进口也十分活跃。美国农业部预期墨西哥大豆进口将比上月预测提高10万吨,达到425万吨,与之相比,1999/2000年度进口量为395万吨。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籽压榨量也比去年提高75%。但是墨西哥豆油、菜籽油及葵花籽油的进口减少,原因在于以上产品的国内产量提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