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籽市场状况及展望

来源: 作者: 时间:2003-01-01
根据美国农业部报道,估计2000/01市场年度中国大豆进口总量达到1320万吨,是最高纪录。豆油和豆粕进口量大幅下降,对豆粕征收增值税倾向于保护国内压榨行业。政府对大豆行业的支持低于对粗粮行业的支持,特别是中国东北地区作物竞争的格局非常重要。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将促进优质食用油需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豆油进口带来的便利将好于大豆和豆粕进口。
中国国内农业政策频繁变动使得国内市场环境不稳定。对一种农产品采取的政策措施往往对相关的市场造成影响。90年代中国取消了豆粕进口增值税,其后又恢复征收进口增值税,这反映了中国政策发生变化的趋势。在制订的政策中,中国将大豆和大豆类产品区别开。大豆和豆油作为食品类可用来制作豆腐和烹饪油,而豆粕作为制造混合饲料的原料。1995年中国取消了豆粕增值税目的是为了鼓励发展牲畜行业,提高人均肉类消耗量。该政策导致1996/97年度豆粕进口量达到360万吨,1997/98年度新增到420万吨。豆粕充足的供应损害了大豆价格,使国内压榨利润下降,令国内大豆种植者气馁。由于国内压榨量下降并且植物油需求量增强,食用油走私频频发生,到1998年夏季达到顶峰。估计1998年非官方植物油进口量为165万吨。取消了豆粕进口增值税导致大豆类产品之间出现不平衡,并且扭曲了国内玉米和大豆作物生产格局。为了纠正这种不平衡,1999年7月中国重新对所有进口豆粕征收13%的增值税。对豆粕征收增值税将使得进口有利于为压榨的大豆而不是大豆类产品。
因此,2000/01市场年度中国豆粕进口量从1997/98市场年度420万吨下降为10万吨。豆油进口量同样从1997/98年度165万吨下降到2000/01市场年度8万吨。大豆进口量从1998/99市场年度380万吨增加到1999/00年度1010万吨(当年油菜籽进口量增加为370万吨),预期2001/02市场年度大豆进口量增加为1400万吨。中国对油籽原料消耗量的增加提高了国内压榨能力,增加了就业机会,并且减少了食用油走私数量。中国再度恢复豆粕增值税的政策可能导致全球市场认为中国的政策不稳定。2000年5月两次公布增值税的征收情况。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将取消国内蛋白油粕增值税,从2000年6月1日起开始生效。蛋白油粕有详细的说明并且作为饲料原料使用。该声明令许多农业贸易公司困惑,也包括中国许多政府机构如农业部、财政部以及国家粮食储备管理局。对豆粕增值税反复变化令大豆类产品贸易混乱。最后国务院取消了该决定以保护国内的压榨行业、增加政府收入以及维持跟过去限制豆粕的进口政策保持一致。中国的决策者持续努力的寻找政策在没有破坏其他市场的情况下完成他们的目标。在制订与大豆相关的政策时,决策者们必须努力平衡农作物的产量、动物饲料、植物油压榨量以及精炼等多种因素。因此到目前为止政策制订者成功的地方非常有限。同样必须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利益。近几年来政策倾向于城市居民受益,得到了廉价的肉类以及油类产品,相对农民利益受损并且农产品市场导致较大的损失。
一、政策偏向于玉米使得大豆产量下降:
近几年来国内农业政策倾向于玉米而不是大豆,同样影响了中国大豆类产品。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强调玉米和粮食作物生产,而不强调大豆生产。如同美国一样,玉米是与大豆种植面积进行竞争的主要农作物。
玉米和大豆作物在中国的北方诸省中生产。玉米的生产依然受到严格的管理,但是多年来政府减弱了在大豆收购中的角色。经过了许多轮的政策改革后,中国最主要的大豆生产省黑龙江成为唯一继续维持收购制度的省,得到政府的收购价格。但是来自中国的最新报告显示,2001年黑龙江的农民并没有得到政府提供的大豆作物收购价格。该省的玉米种植者依然得到了政府的收购价。中国大豆与玉米利润价格比低于美国。自从1994年以来,中国大豆与玉米价格比例从2.2下降到1.8。美国同期大豆与玉米价格比例从2.6增加到2.8。如果不考虑趋势单产或者产量成本,该比较数据意味着在中国大豆相对玉米生产的吸引力已经下降,而在美国却增加。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量增加,而玉米供应量扩大。2000/01年度进口大豆占压榨总量的53%。对进口的依赖性影响了政府决策者的警惕,可能触发新一轮的政策变化。
二、压榨利润正在下降:
90年代中期大豆压榨利润上升,中国开始促进国内的压榨。过去2-3年大豆压榨能力扩大了1/4,现在每年已经超过2300万吨,并且正在上升。大部分新的压榨厂位于中国南部,与商业化的生猪以及家禽饲养厂共同组建。新的压榨厂日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在海边地区建立。估计2000年压榨利用率为70%。大部分新的加工厂是联合投资,进行满负荷操作目的是为了还清建设贷款以及尽可能的还清债务。
新加工厂效率更高,建厂地址倾向于高需求、南部发达城市附近,更有可能使用进口大豆。新加工厂压榨能力增加减少了压榨利润,给资金不足、设备陈旧的加工厂以及效率较低的加工厂构成压力,可能使这些加工厂停产。近几个月来最终产品需求减弱同样使得压榨利润下降,特别是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豆粕价格低迷,由于中国生猪和家禽行业增幅减慢。并且竞争性植物油与豆油的替代、以及毛植物油与精炼植物油替代,阻止了豆油价格的大幅上扬。中国东南部广东省某些加工厂日压榨能力达到7000吨,依然正在增加高蛋白饲料的供应,由于该省的家禽行业增长需求。由于广东省是位于海边,所以其加工厂最可能使用进口油籽,包括大豆和油菜籽。当地的压榨利润相对较高,由于当地的豆粕价格高于中国其他地区。中国不发达的运输基础设施使得广东压榨厂使用国内船运的大豆和豆粕价格高于进口。
三、城市居民对色拉油的消耗增加:
中国的消费者习惯于使用当地生产的动物油脂和植物油。例如中国东北地区的消费者使用豆油、长江流域消费者使用菜籽油、中国南方的消费者如广东省,使用花生油。现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棕榈油进口国,主要用于加工方便面。从中国家庭的调查显示城市和乡村居民人均食用油消耗量均增加。城市居民正在增加肉类产品的消耗并且动物油脂的消耗,乡村居民正在增加食用油的消耗。尽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扩大,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植物油消耗量差距稳定约为3公斤,或者占两种团体消耗总量的35%,随着人口的增加并且对食用油需求的增长,中国正在寻找增加各种植物油以及油籽产量,包括油菜籽、花生、葵花籽、芝麻以及棉籽。城市居民地区消耗的差异性正在减弱,由于烹饪油质量提高。在城市中精炼色拉油越来越流行。尽管豆油占植物油消耗的份额最大,但是在二类植物油中替代性将增加。豆油与菜籽油、葵籽油以及花生油价格差将逐步减弱。四、大豆和豆粕低关税,对豆油设立进口配额:
中国的粮食政策现在主要集中于维持玉米和粮食作物的自给自足,而大豆政策更加自由化。这种自由反映在目前大豆相对较低的进口关税为3%。豆粕的进口关税为5%,增值税为13%。1999年中国与美国签订的双边贸易协议包括了豆油的专门条款,但是没有对大豆和豆粕作出特殊的规定。在双边贸易协议之前大豆和豆粕的配额没有什么不妥,协议中没有规定。双边贸易协议中规定2002年豆油关税配额为230万吨,到2005年增加为326万吨。在配额范围内实行较低的关税为9%,在高于配额的进口范围中实行禁止型高关税,2002年为48%,到2006年下降为9%。2002年私人贸易公司将获得配额的66%指标,到2005年增加为90%。
到2006年豆油关税配额制度将被取消,全部实行9%的进口关税。中美双边贸易协议没有对油菜籽或者其他次等油籽作物作出规定。但是中国与加拿大在谈判中就菜籽油制订了相类似的条款,包括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菜籽油关税配额为60万吨,5年内增加到113万吨。菜籽油将与替代性食用油关税保持相同为9%。没有对油菜籽实行关税配额。同样中国与马来西亚签订的双边协议中,在加入世贸组织后6年中中国将取消棕榈油配额。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棕榈油配额为150万吨。该协议同样允许第一年非国有贸易公司将占有棕榈油进口配额的50%贸易份额,到第五年增加为90%。
五、入世后中国将增加食用油进口: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服务局分析显示,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2001年至2010年中国大豆、豆油以及豆粕的进口总量将增加,大豆的增幅平均为19%,豆油为78%,豆粕为30%。预期中国会在豆油的配额范围内增加豆油进口量,但是到2005年进口总量低于326万吨。豆油进口潜力部分被大豆进口增加所抵消,由于配额关税下降。在2005年取消豆油关税配额制度后大豆的进口将进一步增加。模式同样显示在2006-2010年之间大豆进口将增加2.6%,豆油将增加3.9%,豆粕将增加1%。全球的供应将受益,不仅仅是对中国的船运量增加,而且由于大豆极其产品价格小幅上扬。在模式分析的期间中国大豆和大豆类产品进口的增加将直接影响大豆种植面积下降。中国将减少大豆、油菜籽、小麦、玉米以及棉花的生产,但是将增加大米的产量,政府的保护价将对国外的大米生产者构成挑战。估计2001-2010年大豆种植面积年度平均跌幅为3.9%。
六、中国入世将对全球油籽贸易构成影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可能导致全球贸易发生变化。该分析使用全球国家联系系统模式CLS、数量分析工具来生成美国农业部年度基线。该系统包括42个非美国国家以及地区模式,与美国农业粮食和农业政策模式相互作用。
如果中国继续对植物油和油粕进口实行增值税,短期内将减少食用油的走私给国内的压榨厂提供了支持。预期该政策对中国的油籽及其产品贸易仅仅有小量的影响,由于中国国内压榨效率较低将限制长期竞争力。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每年6.5-7.5%的快速增长、并且预期每年人口增长率为0.7-0.8%,压榨量年度平均跌幅为4.5%。模式同期油菜籽面积平均下跌5.5%。但是模式同样显示猪肉、家禽肉、牛肉以及仔牛肉年度平均产量增幅为3.3%,从而增加蛋白油粕的需求,可能意味着进口更多的豆粕。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消费者将欣喜于粮食作物价格下跌(小麦和大米)。但是中国的牲畜饲养者将必须使用价格上扬的蛋白油粕。棕榈油以及菜籽油是豆油的潜在竞争产品。但是家庭消耗对毛豆油和精炼豆油需求持续强劲并且对食品加工类产品专门的消耗可能限制对豆油进口的潜在替代。中国将成为食用油最有潜力的市场,由于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增加了进口配额并且减少了关税。但是由于豆油仅仅只占大豆加工类产品的18%左右,因此豆油市场的自由化影响对大豆的价格和需求将是较低的。例如1994年豆油价格大幅上扬,由于菜籽油产量下降,但是豆油价格上扬没有对大豆价格构成影响。
1999年大豆的需求大幅增加并且大豆价格上扬,但是同期豆油价格下跌。美国、巴西以及阿根廷将是中国大豆、豆油以及豆粕最主要的供应者,印度将成为豆粕供应的激烈竞争对手。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油菜籽将占中国油菜籽进口总量的70%。欧盟占中国进口菜籽油市场份额从1997年79%下降到2000年2.5%。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中国进口棕榈油的主要供应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