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我国油料油脂价格呈季节性回落

来源: 作者: 时间:2003-01-01

  一、今年我国油料种植面积增加,产量略减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今年全国油料种植面积2.24亿亩左右(不包括大豆),比上年大约增长2%。分地区看,主产省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油料种植面积增加;山东、江苏、江西、湖南、四川面积减少。从主要品种看,油菜籽大约增长1.5%,花生大约增长0.3%。 预计全年油料产量2830万吨左右,比上年减产30多万吨,减少1.3%。其中,油菜籽大约1040万吨,减少近100万吨;花生大约1470万吨,增加近30万吨。

  二、1~8月份我国主要榨油原料进口减少,食油进口增加,进口不会冲击国内市场 据海关统计,1~8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大豆626.5万吨,同比减少34.5%;进口油菜籽56.7万吨,同比减少62.6%。进口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内政策因素;二是国际市场价格较高。1~8月份我国传统出口创汇产品花生出口了45万吨,增加3.8%。 1~8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164.5万吨,同比增加53.1%。分品种看,进口棕榈油137.4万吨,同比增加44.7%,主要原因一是今年棕榈油配额量较大,二是在价格和加工品质上有优势。进口豆油20.8万吨,同比增加303.8%,其中,8月份进口了12万吨,主要是国内供应紧张,7月份以来价格上涨。进口菜籽油3.3万吨,同比减少17.5%。 从目前情况来看,今年进口食油不会冲击国内市场,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食油价格比较高;二是国内有关政策的执行有效地调控了大豆的进口节奏。

  三、我国主要榨油原料与主要食油消费品种供给偏紧 从油菜籽看,今年国内生产减少近100万吨,国际市场油菜籽价格又过高,进口也将明显下降,预计2002/2003市场年度国内油菜籽供给1105万吨左右,比上年度减少126万吨,是近四年来的最低水平。油料生产统计口径中不包括大豆,但大豆是国内主要榨油原料。近几年国内生产在1500万吨左右,大约有一半可供榨油,目前榨油需求量1900万吨左右,有1000万吨左右的缺口需要进口弥补。2001年进口了1394万吨,对国内大豆和食油市场有一定的冲击。今年以来,由于国内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政策以及近几个月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的影响,大豆进口明显下降,今年新产大豆上市之前的一段时间,国内供给偏紧。 另外,花生也是主要榨油原料,不同于大豆和油菜籽,花生的供给比较充裕,并有一定的出口优势。 食油方面,菜油、豆油、花生油、棕榈油是我国居民的主要食油消费品种,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菜油和豆油的消费量大约占食油总消费量的60%,花生油占17%左右,棕榈油(主要靠进口)占12%左右。可以说,菜油和豆油的供给对国内食油总体供给状况的影响非常大。今年以来油菜籽、大豆的供给下降直接导致了菜油、豆油的供给减少,因此,近几个月食油总体供应状况明显不如前两年。

  四、2002/2003年度全球油料生产与库存下降;食油生产增长,库存下降;主要油料、油脂品种价格将上涨 据美国农业部9月份预测,2002/2003年度全球全球油料产量3.191亿吨,比上年度减少419万吨,这是1996/1997年度以来全球油料生产的首次下降。主要品种大豆产量1.848亿吨,增加109万吨;油菜籽产量3253万吨,减少343万吨,是1997/1998年度来的最低水平;花生产量3217万吨,减少94万吨。 预计2002/2003年度全球油料贸易量7100多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70多万吨。其中,大豆6000多万吨,增加400多万吨;油菜籽600多万吨,减少100多万吨;花生150万吨左右,大约减少10万吨。      2002/2003年度末油料库存在上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本月预测为2861万吨。其中,大豆2535万吨,减少526万吨,油菜籽140万吨,减少73万吨,分别是1998/1999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预计2002/2003年度全球植物油产量9188万吨,消费量9226万吨,均属历史最高水平,期末库存将继续下降到638万吨,是1998/1999年度以来的最低点。 由于供应偏紧,库存水平比较低,1999/2000和2000/2001年度持续低迷的油菜籽、食油(主要是豆油、棕榈油、菜油)价格在2001/2002年度出现回升,预计2002/2003年度价格仍将保持上涨趋势。 鉴于目前预测的大豆库存状况,美国农业部预计2002/2003年度美国大豆农场价格将高于2001/2002年度,并有可能超过前四年度的价格水平。考虑到美国是世界大豆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大豆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大豆价格水平,可以预计,1998/1999年度以来持续低迷的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将于2002/2003年度明显回升。实际上,今年8月份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价格已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五、国内外主要油料、油脂品种价格7、8月份持续上涨,9月份国内食油价格有所回落。由于夏收油菜籽减产幅度较大,国内资源量明显减少,企业抢购,农民惜售,5月下旬上市以来,油菜籽价格不断上涨,并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就监测的江浙地区来看,5月末至6月初,油厂收购价在每吨1900元左右,略低于上年同期;6月底涨到2070元左右,比上年同期高7.3%;7月底涨到2190元左右,比上年同期高12.3%;8月底达到了2290元左右,比上年同期高6.5%;9月中旬达到了2300元左右,9月底该地区油厂纷纷开始以此价位收购西北地区上市的油菜籽。
  受进口减少以及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不断走高的影响,7、8月份国内大豆价格持续上涨;9月上旬我国进口大豆的采购量增加,新产大豆也即将收获,9月份大豆价格有所回落。
  7、8月份,国内食油市场行情看涨,主要消费品种菜油、豆油、棕榈油价格持续上涨并达到2000年初以来的最高价位,两个月的时间内,江浙地区菜油价格涨幅达到17.7%,山东地区豆油价格涨幅达22.4%,天津地区棕榈油价格涨幅达13.2%。8月底菜油的价格是每吨5615元,比上年同期高14.3%;豆油5437 元,比上年同期高19.5%。花生油价格变化不大,8月份山东威海二级花生油每吨6920元,比上年同期高4.3%。菜油、豆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国内夏收油菜籽减产;二是我国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及国际市场油料价格上涨,导致大豆、油菜籽进口同比明显下降;三是双节前夕,短期内食油采购量增加;四是国际市场食油价格上涨,从3月份以来,全球豆油价格已经上涨了40%。
  9月份以来,食油价格又逐步回落。9月中旬菜油每吨5350元,比月初下降3.6%;豆油5175元,比月初下降6.8%;棕榈油4400元,比月初下降9.7%。主要原因是:8月下旬至9月上旬,豆油、大豆的进口采购量增加;食油消费高峰期已基本结束;秋季油料即将上市。
  国际方面:今年以来,油料、油脂价格保持上升趋势,8月份,油菜籽鹿特丹到岸价每吨2006元,比7月份上涨9%,比上年同期高8%;大豆美国港湾离岸价1814元,比7月份有所回落,比上年同期高12.3%;菜油鹿特丹离岸价每吨4332元,比上月上涨9.6%,比上年同期高16.6%;豆油鹿特丹离岸价4149 元,比上月上涨6.2%,比上年同期高23.4%;花生油鹿特丹到岸价5522元,比上月上涨5.9%,比上年同期高1.6%;棕榈油马来西亚离岸价3539元,比上月上涨4.8%,比上年同期高18%。
  国内外价格对比:9月中旬美国大豆到我国口岸的完税价格在2400元以上,比国内相应品种高出100多元;美国毛豆油到我国口岸完税价格每吨5400元左右,比国内相应品种高出250元左右;南美豆油完税价5200元左右,基本在国内的价格水平上;9月初加拿大油菜籽离岸价556美元/吨,粗略测算,到我国口岸的完税价格在3000元左右,比国内高出700元左右,菜油完税价格在5800元左右,比国内高出500元左右。
  六、10月份我国油料、油脂价格呈季节性回落
  10月份,大豆及秋季油料大量上市,油料、油脂价格出现季节性回落。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一定幅度的回落,但今年的价位水平将会高于上年同期。主要原因:一是前期大豆与食油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二是国内大豆与食油产不足需,要靠进口弥补,而国际市场油料、油脂库存下降较多,价格将处于近三年来的较高水平。另外,油菜籽由于总体供给水平下降,而秋收菜籽产量仅占全年菜籽产量的10%左右,油厂抢购,农民惜售,估计价格仍将比较坚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