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菜产业如何面对入世

来源: 作者: 时间:2003-01-01
随着我国“入世”日期的日益临近,油菜产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与国际市场相比较,中国的油菜品质和价格上都缺乏竞争优势。就以油菜含油量来说,长江沿岸为40%左右,加、澳为42—44%,而且油菜籽价格与我们相近。如何迎接中国加入WTO的挑战?总的出路是选育更为优质、高产的品种,改进保优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品质,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加工增值,实现“育(种)繁(殖)推(广),种(植)加(工)养(殖)”产业化。
  这几年,我国油料发展较快,主要品种单产水平已与世界其他主产国水平接近,产品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后,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我国油料行业也存在着许多差距和严峻的挑战。一是油料生产规模、成本、价格和质量上存在差距,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油料生产一般都是几千亩、几万亩以上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机耕机收,生产效率高,单位成本低,产品价格有竞争力;而我国是农产生产多,人均几亩地,靠手工耕作,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在产品质量上,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的油菜籽含油率比我国夏收油菜籽含油率高2-3个百分点,另外,我国油菜籽的芥酸、硫甙含量也相对高些;二是我国油料加工上存在差距。我国中小型油脂加工企业比较多,技术装备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出油率低,缺少精、深加工产品,同时企业加工能力过剩,导致开工不足,造成制成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的油料生产。具体来讲,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高度重视良种的开发与推广工作。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方向,确定育种目标,并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合理拉开不同油料品种的产品价格,引导生产者扩大良种种植面积,整体上逐步提高油料产品的质量。当前油菜品质改良(食用油)的主要目标是:低芥酸含量小于1.0%,低亚麻酸含量小于4%,高亚油酸含量大于25%,高油酸含量大于55-70%,低纤维素含量小于10%,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小于4%,蛋白质含量大于40%,高油含量大于40—45%等等。改良的主要方向是:降低芥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油酸、亚油酸含量。当前的重点是降低芥酸含量。
  第二,积极推广“双低”品种。油菜应全面推广双低优质品种,并实行连片种植,水旱轮作,防止生物混杂和或自生油菜混杂,确保菜籽商品质量。在抓好“双低”品种选育推广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油菜的芥酸和硫苷含量,力争早日实现“双零(零芥酸,零硫苷)的目标;提高新品种油菜籽的含油率;力争达到甚至超过进口油菜籽42%的含油率;进行非食用目的油菜的品质改良,加强优质专用油菜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第三,发挥比较优势,区域布局,提高生产经营规模。我国人多地少,资源成本高,以耗资源为代价的产品没有前途和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产品有竞争优势。因此,要在河南、山东第地发展花生和芝麻等油料品种的规模化生产,优质油菜籽的生产重点放在长江和黄淮流域,适当发展中西部地区高含油率的春播油菜籽生产。
  第四,发展定单农业。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油料加工企业与农民以一定的方式签定合同,并联合科研育种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向农民提供种子,再根据合同规定进行收购加工,这样企业和农民都可以抵御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第五,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工作。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实际状况,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新形势的需要,尽快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必须加快培育行业中介组织,并发挥他们在行业组织和协调方面的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科技知识,引导生产者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产品质量意识,真正成为市场经济参与的主体。各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要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工作,把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有效的沟通和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有效的信息化服务。
  第六,深化油脂加工企业的改革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切实采取措施,引导那些加工工艺落后、产品成本高、不具备规模效益的企业实施破产、兼并和联合之路,加快企业资本重组和技术改造步伐,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使我国油料生产和加工步入良性循环。
  第七,提高油菜籽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工业在农业增值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据研究,油菜产品加工增值可达10倍以上。因此,应加快油菜产品综合利用的步伐,提高加工水平,改变加工产品单一的格局。同时还应加大油菜产业化开发力度,欢迎更多的有志于农业产业化投资的大中型企业参与油菜籽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