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市场观点» 正文

中国棉花行业的“外资忧虑”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8-16
中国棉花协会秘书长高芳肯定地告诉本报记者,以目前外资进入中国棉花市场的情况来看,“绝对没有到需要喊‘狼来了’的地步”。

也许很难理解这种担忧的情绪是如何在行业里蔓延开来的。

在无锡第一棉纺织厂,副厂长邵嘉祥斩钉截铁表示“坚决反对外资进入棉花行业”引起一片掌声之后,拥有41年从业经验的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朱兰芬不在意地对本报记者说,“他们说着玩的吧,不必太当真。”

但是湖北棉花协会会长、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平却在自己的发言稿中认真地问道:“随着外商涌入,特别是外商涉足棉花收购、加工和经营业务之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国内棉花市场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他随后自答:“一旦外商经营本土化,会逐步蚕食国内市场,甚至最终出现几家外国棉商控制中国市场的局面。”

在国产棉被进口棉步步紧逼的2006年8月,业界一致呼吁,应重新将棉花安全提上日程,防止棉花重走大豆“进口货低价占领市场-进口货垄断市场-中国失去议价权”的老路。

然而,关于外资进入中国棉花市场,汇集于“2006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的中国棉业头面人物,行业协会对外资的不经意和企业的担忧,形成了奇特的反差。

提前引发的忧虑

“现在外资进入中国棉业的情况,看看这里就能知道。”一位企业代表指着论坛的背景板说:“五家赞助商,有三家是外资企业。”

这三家企业是: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威尔兄弟棉花公司和伊卡姆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过去几年中,这三家公司和达利文、保罗·赖因哈特、奥兰、嘉吉等国际大棉商一起,控制了大部分中国进口棉花的市场。

但是对于中国国产棉花流通市场来说,他们确实都是新手。“现在拿到棉花收购、经营许可,拥有和国内棉商相同权利的国际棉商不过三四家,而且做的规模都不大。”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涛告诉本报记者。以路易达孚为例,参与国产棉市场不过一年时间,经营的棉花不超过10万吨。

中国棉花协会秘书长高芳肯定地告诉本报记者,以目前外资进入中国棉花市场的情况来看,“绝对没有到需要喊‘狼来了’的地步。”

但就是这一尚未形成的威胁,引起了中国棉业界强烈的抵触情绪。尽管主办方并没有将外资问题列入本次论坛讨论的话题中,这一问题却反复被众多代表主动提起。

邵嘉祥说:“我坚决反对国外公司到中国收购棉花。”他的理由是:“中国棉业现在没有竞争力,并不代表永远都没有竞争力。”其言下之意和张卫平一样,都担心国际大棉商可以轻而易举地垄断中国市场,令中国本土企业失去市场空间。

棉企内战困局

一位中部省份棉麻总公司的官员向本报记者表示,业界对于外资的担心,还有另外一层原因,“现在的市场已经很乱了,不希望再有大笔资金或者大企业进入”。

自从1999年中国开始进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大批供销社系统的企业纷纷改制,同时,民营资本、个体资本也进入这个行业。2002、2003年前后,大大小小的轧花厂突然从各地冒出。

尽管中国拥有资质的加工收购企业不到9000家,但据称各地没有资质的棉花流通企业远远高于这一数字,最高的估计是,起码有18000家以上。

另一个被业内人士经常挂在嘴边的数字是:近年来,中国年产棉花最多600万吨,但加工能力已达3000万吨。僧多粥少的局面,让一些供销社系统的大企业发出警告,由于市场缺乏秩序,没有资质的民营小厂很有可能挤垮供销社企业。

尽管国家反复发文,要求整顿棉花市场,但是业界人士表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打压小轧花厂并无好处。所以国家屡禁不止,在今后一段时间要解决市场秩序,并非易事。同时,供销社企业自身也存在诸多遗留下来的管理经营问题,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到民企身上。

加工能力过剩的一个直接影响是,棉花收购价格年年居高不下。全国供销总社党组书记、中国棉花协会会长周声涛透露,2005年8月,棉花协会常务理事会曾经协商,将当年的籽棉价格控制在2.5元/斤左右。但最后的结果是,各地收购价从2.7元/斤到3元/斤不等,令当年棉花平均收购成本达13800元/吨。这一结果被归咎于“无序竞争”。

“今年中国的问题就是,谁来收购棉花。”路易达孚(北京)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涛说,“国内很多企业只能给农民打白条,但是我们不用这样,首先我们非常讲诚信,其次我们的资金是充裕的。”

会否重走大豆老路?

资金、人才、信息、经验、管理、风险控制手段……谁都可以轻易数出一系列国外大棉商的优势所在。业内普遍承认的是,在与国外企业抗衡时,中国棉企最多拥有熟悉地方的优势,其他方面,均是一击即溃。

尽管国外棉商参与国产棉流通刚刚起步,但他们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

“我们的原则是,要做就要做大,规模小是没有出路的。”陈涛说,“中国现在的棉花企业在经营、市场、风险控制上面,都太落后了,棉花行业的开放甚至落后于粮食行业。所以需要一些新鲜力量进来,市场才能得到发展。”

陈涛举出国际棉商操作的好例子:路易达孚试水中国的第一年,也和大部分国内棉企一样,经历了“高买低卖”的尴尬。棉花收购平均价格是14500元/吨,平均卖出价格是13800元/吨。但是依靠熟练准确的套期保值操作,路易达孚摆脱了中国棉企的亏损境地。虽然不肯透露利润率多少,但是陈涛极有信心地表示“我们肯定是赢利的”。

雄心勃勃的外企令中国棉企担心,棉花行业会走上大豆的老路。几年前,中国也曾经拥有大量规模小、能力差的大豆加工厂,但几家国外巨头进入之后,短时间形成垄断格局,现在已经占领了中国大豆有效加工能力的一半以上和进口大豆的80%。中国国产大豆市场被挤压的同时,国内产业也持续大面积亏损。

尽管企业界已经发出关注中国棉花产业安全的呼声,但迄今为止,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行业协会,都没有表示过反对外资进入的立场。“我们也提倡棉花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外资只不过是多了一股力量。”高芳说。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