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棕榈油库存压力不再,现货商逆市挺价意愿相应增强
截止到周初,中国沿海、沿江主要港口地区的棕榈油库存总量接近20万吨,明显低于2007年同期30万吨以上的水平;而在华北、华东地区,前期库存较为集中的张家港、天津港,目前压力已大大缓解。尽管“入冬”之后,国内高熔点精棕油产品的市场销量明显萎缩,但部分港口库存供应偏紧,工厂和贸易商手中的库存分布不均,都为港口现货商带来挺价的供应面支撑,但棕榈油市场依然存在跟盘回落的潜在风险。
按照马来西亚出口商报价折算,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船期的24度精炼棕榈油,FOB报价跌至490美元/吨,创下近两年来的新低;另外,综合考虑“中-马航线”的海运费下跌(目前集中在22美元/吨-26美元/吨),折合后期到港成本仅4,440元/吨左右,明显低于中国国内港口现货报价。另外,周一(11月17日),中国大商所(DCE)棕榈油主力901期货合约横盘振荡,盘中未能收复4,500元/吨的心理关口,与进口成本水平相差不大,也明显低于现货市场定价。上周六(11月15日),中国政府宣布将调整大豆等油料或粮食品种的出口关税,将于12月1日开始执行零关税,此举有望提振未来中国农产品等商品的出口市场,间接有助于稳定和支撑国内油脂价格走势,当然也对棕榈油市场的交投人气带来向好提振。
二.全球商品价格维持振荡,国家积极调控引导市场心理向好
周一亚洲电子盘中,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BMD)基准2月毛棕榈油合约最低跌破1,420令吉/吨,跌至11月迄今的最低,主要因为隔夜美盘原油、豆油期市双双下挫,以及10月底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库存创下纪录新高。上周六(11月15日),G20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该会议出乎市场预期,大会仅用4个小时达成原则协议,但随后各国商定于2009年4月再次讨论联手应对金融危机的具体措施。世界大部分舆论认为,G20峰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由于目前全球商品市场未能摆脱低位振荡的平淡格局,而亚洲主产国的棕榈油出口市场季节性趋淡,都将继续压制短线做多的投机空间。不过,对于中国棕榈油市场而言,库存水平明显下降的同时,尽管来自终端市场的需求亦不活跃,而进口成本与国内销价的价差明显拉大,但受政府近期针对粮油市场,再次出台积极救市措施,有可能带动中长期中国棕榈油市场逐步摆脱易跌难涨的低迷格局。近期需关注棕榈油进口买盘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