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炜:棉企插上“隐形的翅膀”

来源: 作者: 时间:2011-05-17
“郑商所棉花期货价格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的重要参考价格之一。”中棉集团期货业务部总经理叶炜脱口而出,棉花期货为现货经营企业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叶炜坦承,在棉花期货上市初期,他们一度担心棉花期货能否成活下来。“2004年,棉花期货一天成交7万多手,我们非常兴奋。但后来很快又趋于清淡,主力合约日成交量最多才5000多手。市场容量非常小。”他向记者表示。

后来,在交易所的积极培育下,合约设计逐步规范,加上国内连续两年减产推动棉价大幅上涨,棉花期货已经具备了大品种的条件。

谈及棉花期货的功能,他认为,棉花期货上市后,在广大涉棉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发现价格、套期保值的功能开始初步发挥。近年来我国棉花价格常年的巨幅波动在期货市场熨平价格的作用下已渐趋缩小,由低频的大幅波动逐渐转化为高频的小幅波动;现货市场价格在国际国内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并没有出现往年那样的巨大市场风险。

2001年棉花市场放开以后,价格波动幅度增加,2003年国内棉价波幅达6000元/吨,相当于吨价格的50%以上。如此大的价格波动使许多棉花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企业普遍尝到了无法转移价格波动风险的苦头。“棉花期货的推出为企业回避价格风险提供了平台和管理工具,是棉花期货为现货经营企业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叶炜表示。

叶炜介绍,在棉花期货上市之前,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价格,涉棉企业只能冒很大风险在收获季节收购籽棉,加工后待价而沽,遇上不好的年景往往亏损很大。棉花期货上市后,涉棉企业有了预期价格指导,可以放开手脚收购籽棉,然后在期货市场“锁定利润”,这在棉花期货出现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本棉花年度,国内棉花期货市场领先上涨,发挥价格指引作用,在内外盘价差较大的情况下,外盘价格较低,国内不少企业在外盘价格较低时订购了不少低价进口棉,有效地锁定了低价成本,保障了生产的低原料供给,稳定了纺织生产。”他介绍,当国内现货价格较高,不利于实体的消化之时,国内期货市场在高位出现滞涨,尽管外盘期货屡创新高,但国内期货在达到34500元/吨左右,经盘整后,再次先于外盘期货回落。国内不少企业将前期低价购进的外棉在高位回售给外商,改变了中国人高买低卖的状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