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严打食品非法添加,棕榈油需求大幅下滑
今年4月末,中国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九部门日前发布公告,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随后全国范围内大量食品厂接受检查,导致食品厂开工率下滑。受此影响,被广泛用于食品生产的24度~33度棕榈油需求量也大幅下滑。
二、地沟油遭严查,棕榈油勾兑需求萎缩
有市场数据显示,受此前政策限价与政府定向调控打压,今年4~5月份国内豆油成交量同比下滑4~5成。由于豆油消费需求的下降,也间接导致国内棕榈油的掺兑需求相应下滑,其中18度棕榈油受影响最为严重。而随着8月份之后小包装油限价令的正式解除,国内豆油市场可谓“守得云开见月明”,然而九月中旬公安部破获地沟油大案,令散装食用油搀兑这条灰色产业链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随后,各地政府加强地沟油严打,对食品厂、饭店等食用油终端渠道检查较为频繁和严厉(据来自市场的消息称,达到了一周一次的程度,并且处罚力度较大,据称是查一罚十),而个别地区如广州等地对散装油检查也在渐渐加码。受此影响,国内棕榈油搀兑需求较往年明显下滑。
三、中包装渐成主流,国内棕榈油市场处境尴尬
由于政府检查力度较大,目前国内散装油需求受到较大影响,终端市场如饭店等更愿意选择相对可靠和安全的中包装食用油。如此一来,一方面对于中包装食用油而言,由于成本的上升,棕榈油搀兑利润将大幅缩水;另一方面,相比于散装油,中包装食用油对油脂质量、成分等要求更加严格,这也使得棕榈油搀兑用量不可避免的下滑。在中包装渐成市场主流的情况下,国内棕榈油市场处境略显尴尬。
应该看到,随着今年以来我国政府加强食品安全检查,逐步通过严打和严查来规范国内食用油流通渠道,今后质量参差不齐、容易浑水摸鱼的散装油可能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或将对今后国内食用油消费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类似棉籽油、棕榈油这类终端需求中有较大一部分为搀兑需求的油种,今后的用量或将会有所下滑,相比之下国内豆油、玉米油、花生油等市场空间可能被变向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