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需求难现“井喷”
2011年国内植物油年底备货需求普遍不佳,棕榈油终端买盘更显清淡。一方面,棕榈油内外价差再现严重倒挂,进口成本与港口报价接近1000元/吨,致使进口贸易无法获益,且“无证”分装质量检测合格的棕榈油将会被罚,棕榈油贸易量可能萎缩,春节之前难现“井喷”之势。另一方面,国内豆棕油现货平均价差收窄至正常区间(目前在900元/吨以内),这使得棕榈油价格竞争优势开始丧失,因传统春节消费旺季更多体现在豆油上,致使棕榈油行情更难启动。
实际上,就国内主要植物油需求增速而言,当前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约为21公斤/年,基数已显着扩大,后期面临增速放缓的周期特征。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份我国植物油进口仅为670万吨,较2009年和2010年同期水平的845.39万吨、708.41万吨分别下滑20.75%和5.42%,甚至低于2008金融危机年份的749.05万吨水平。消费市场整体低迷也将迫使棕榈油需求难有抢眼表现,国内棕榈油港口近60万吨的库存反映了走货缓慢事实,弱势之下,庞大库存对期价压制将更明显。
马棕油出口起“寒意”
豆棕油价差明显收窄制约了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需求。目前马来西亚24°精炼棕榈油FOB报价仅较阿根廷毛豆油便宜40美元/吨左右,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100-150美元的区间,这直接影响了国际买家对马来西亚棕榈油的采购兴趣。
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已连续三个月超过200万吨,预期12月的库存仍将高于这一数值,美国农业部更是预估2011/12年度马棕油库存为257万吨。根据第三方船运调查机构SGS的数据,12月1-20日马来西亚棕榈油产品出口较上月同期下滑11%至92.48万吨。在产量逐渐恢复的情况下,出口销售不振将增添马棕油12月期末库存上升压力,从而制约期价反弹动能。
气候影响“豆强棕弱”
当前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已进入季风性降雨时节,市场担忧暴雨会中断棕榈油收获和运输工作。但即使出现拉尼娜现象,其对棕榈油的影响也较小,而且单产损失可由种植面积的稳定增长来弥补。预计2012年印尼和马来西亚将分别产出棕榈油2550万吨和1900万吨,对于市场消费能够起到较为平衡的保障,低位震荡可能成为棕榈油接下来一段时期的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拉尼娜预期对豆油影响相对较强,这主要是因为大豆(4320,-4.00,-0.09%)对豆油的价格传导更为直接。随着南美大豆进入生长结荚期,对温度和湿度更加敏感。在南美产量尚存变数的情况下,豆类市场获得的支撑作用可能延续。事实上,近期南美部分地区天气干燥,已经促使交易商逢低做多天气升水,国际投机基金则开始增持CBOT豆油市场多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