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文件
农计发[2003]1号
关于印发《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林)、畜牧、渔业、农垦、农机、乡镇企业厅(委、局、办):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步骤。为加快我国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动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我部研究编制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基本思路是,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产区,重点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抵御进口农产品冲击,扩大农产品出口,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规划》确定的优势农产品,是指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优势,能够抵御进口冲击的农产品,或在竞争中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农产品。《规划》确定的优势产区,主要是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区位优势明显的主产区。迅速做大做强这些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对带动我国农业整体素质提高,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是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的。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给予明确指示,国家计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给予了积极支持。《规划》涉及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农业部门,要深刻认识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规划和具体措施,切实抓好《规划》的各项实施工作。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质取胜,坚持立足产业整体开发,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等基本原则。要突出抓好产业化、良种和成套技术推广、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市场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主动争取计划、财政、信贷、税收等部门对规划区建设的支持,农业建设项目要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倾斜。要按照《规划》确定的思路、布局和目标要求,精心组织,重点突破,加大工作力度,尽快见到成效。
现将《规划》印发你们,请按照上述要求,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3-2007年)
目录
一、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
(二)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三)有利于加快主产区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优势农产品的主要原则
(二)确定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
(三)优先发展的11种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区域布局
1.专用小麦
2.专用玉米
3.高油大豆
4.棉花
5.“双低”油菜
6.“双高”甘蔗
7.柑橘
8.苹果
9.肉牛肉羊
10.牛奶
11.水产品
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措施
(一)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集约化供种水平
(二)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创建产地品牌
(三)推广成套农业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四)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
(五)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政策建议
(一)增加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建设投资
(二)实行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财政扶持政策
(三)扶持壮大优势产区的市场经营主体
(四)切实加强对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的领导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我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进口农产品增加对我国农业的冲击不可低估,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如果不能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势必加剧国内农产品的“卖难”,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在入世后的新形势下继续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的竞争。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的回旋余地较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是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促进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本规划提出的优势农产品,是指在我国的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市场与国外产品竞争有优势,能够抵御进口冲击的农产品,或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农产品。根据当前形势需要,选择若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采取一种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明确主要目标市场,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实施项目带动的办法,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区,辐射和带动全国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一、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
调整结构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近几年,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地区结构雷同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还比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还未形成,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些传统农产品产区,由于规模小,产业链短,营销服务跟不上,竞争优势还不明显。因此,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区,把各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形成优势产区,是一些发达国家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经验。如美国已经形成了有竞争力的专用小麦、专用玉米和柑橘产业带,法国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酿酒葡萄优势产区。应对入世挑战,选择一些优势农产品,在一些最能够发挥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优势的地区,进行集中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有效抵御国外农产品冲击,扩大农产品出口,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加快主产区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而增收最困难、最缓慢的是从事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入世后,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受到国际市场冲击的可能性最大,这些产区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增加农产品主产区农民的收入。优势产区大都处于农产品主产区。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开辟农民就业渠道,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四)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优势产区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在我国现有国情和土地经营制度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当前,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必须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加快发展步伐。
(一)指导思想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是: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产业带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力争在较短时期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既要考虑国内市场,更要着眼国际市场;既要瞄准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要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扬长避短,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和产区,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坚持产业整体开发的原则。发展优势农产品,要着眼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立足开发整个产业,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适应市场竞争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优势农产品内在品质,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优势农产品要根据入世后参与竞争的需要,扶优扶壮,不能面面俱到;选择优势产区要相对集中,优中选优,不能到处布点;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不能全面开花。
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必须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要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企业和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经过5年努力,优先培育11种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形成35个具有鲜明特色、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带区,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公认的知名品牌,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长远目标:构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加快优势产区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优势农产品的主要原则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优先规划布局,进行重点扶持。确定的主要原则:
一是国内消费需求量大,生产有潜力,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有效抵御进口产品冲击的农产品。主要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甘蔗和牛奶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数量与质量同步扩张,稳住国内存量市场,抢占增量市场的发展战略,立足国内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搞好产销衔接,尽快占领国内市场。
二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价格竞争优势,扩大出口的潜力较大的农产品。主要包括苹果、柑橘、牛羊肉、水产品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增强竞争优势,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积极扩大出口的发展战略,主攻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市场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确定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
一是资源条件好。自然生态条件为该种农产品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具有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是生产规模大。能够集中连片生产,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区域内商品总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
三是市场区位优。市场目标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产业发展带动